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沉思录》出版跟风现象的忧虑

(2009-02-25 15:54:34)
标签:

评论

翻译出版

文化

(载《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年2月23日头版)

 

                            对《沉思录》出版跟风现象的忧虑

                                      李景端

 

    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决不会料到,近两千年后,他的《沉思录》会在中国突然走红。据报道,《沉思录》现有中译本26种,仅2008年一年就出版了18种。这本来应该令人高兴,但火爆场面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令人忧虑的问题。

 

    其一,跟风出书市场不买账。这本与心灵对话的哲学随笔自然是本好书,只是以往并未受到重视。现在突然备受青睐,本是一件好事,但数量、品种一多,图书市场未必真有这么大的需求。由于卖不动,定价20元的《沉思录》网上只卖11元;有的不仅削价,还实行“买一送一”(买一本中文本,送一本英文本)。人们不禁要问:出版界跟风出书吃苦头的教训难道还不够吗?这股供大于求的“跟风热”,难免要受到市场的“惩罚”。

 

    其二,重复出版翻译质量差。《沉思录》现有的26种中译本,全部是从英文本转译过来的。其中梁实秋、朱汝庆、何怀宏三人的译本,被翻译界许多人认为比较忠实、严谨,较好地保持了原作风格,然而却被某些粗制滥造的译本湮没了。

 

    通常,出版哲学著作的出版社必须要有具备相当专业素质的编辑,可是现在连专业性极强的科技社也挤进来争这块“蛋糕”。难怪网上有读者批评某些《沉思录》的中译本:“翻译折损了拉丁语的刚健古朴,让皇帝的庄严在外语中褪尽了颜色。”

 

    其三,掩盖抄袭侵权行为。《沉思录》之所以会一下子冒出这么多译本,有其客观原因。比如,原著版权超出保护期,人人可译;作品不厚,只有200多页;自1958年起就已有中译本,后人重译自然省事。但短期内出现26种译本这个现实,不得不令人怀疑,其中某些译本是否有抄袭剽窃之嫌。同样一句英文,要独立想出26种不同的中文表达,即便不是完全做不到,至少也相当困难。于是乎“参照”别人,玩起文字游戏,性质上与抄袭无异,但却以“重译”伪装。如此扎堆儿翻译出版,由于文字雷同,定性取证难,实际上掩盖了某些文抄公的抄袭侵权行为,更使购书者优劣难辨,造成对读者的误导。

 

    其四,此举与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精神不符。这26种《沉思录》译本,姑且按每种印1万册计算,至少要印26万册,其中一部分已经成了压库书。这要浪费多少人力、纸张、木材、电力、运力和化工原料,还会对环保带来多大的负面作用!热衷于搭车出版《沉思录》的出版人,难道不应当反思一下吗?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出版社想出什么书,当然有自主权。但为了消除上述疑虑,我在想,书号实行实名申领后,出版社要出什么书,主管部门掌握相关信息后,如能采取一些调控措施,是否有助于避免或减少类似的问题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