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一些独生子女,年龄不大,却非常有个性。明明犯了错误,却不愿意接受批评。五岁的小儿就在此列。
为什么有些孩子犯了错误之后面对批评时,就是不肯认错?问题很多时候出在大人身上,在批评孩子时如果能注意下面几点,孩子通常就容易接受批评了。不仅适用于家长批评孩子,也适用于老师批评学生。
就事论事,不翻旧帐。
批评孩子要客观,只谈眼前,就孩子所做错的事本身讲道理,提出要求。不能唠唠叨叨,将孩子以前的错事也说出来,以前的事过去就过去了。特别是对几岁的小孩子,已经过去的事情他们根本就不放在心上,时间过去很久了还提出来,可能会让他们感到奇怪,对他们的成长没什么好处。稍大一点的孩子则会觉得他在成人面前永远无法翻身,对成人产生距离感。
避免说教,保护自尊。
批评孩子时,语言要有针对性,要讲他错在哪里,这种错误有哪些害处,以后应该怎样改正。批评的话要让孩子容易理解和接受,不要泛泛讲大道理。对于小一点的孩子,最好演示给他们看,让他们知道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大一点的孩子,则可以让他们自己思考,怎么样做是正确的,在他们自己选择的基础上,再加以引导。
批评孩子不要借此发泄,加入过多的感情色彩。作为家长或老师,不要给孩子的行为下某种不负责任的结论,如:“你真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你是个没出息的东西。”孩子听这样的话听多了,自信心很可能会受到影响,以为自己真的不懂事、没出息。也有的孩子会反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要尽量避免在众人面前批评孩子,特别是对那些较敏感的孩子。
肯定长处,适当鼓励。
有的成人批评孩子时常常会急于让孩子认错,会直接针对孩子所做的错事切入。孩子其实不是从小到大都只做错事,必定还有许多可取之处。如果只针对眼前的错事指责他,而忽略了他的优点,就很容易让孩子觉得成人眼中只看到他不好的行为,似乎成人并不了解他整个人,而只注意他不好的部分,这样他就会怀疑当他表现好时,当他做出努力时,成人到底看见没看见。孩子努力把事情做好以后往往需要赞扬。同样道理,在批评孩子时,也应先对孩子做得好的方面给予肯定,然后再指出做得不对的地方,要让孩子知道成人并不是只盯着他的错处,做得好的地方同样看得见。
在孩子接受了批评并做出积极的反应后,家长、老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强化他的积极行动,不可置之不理。
对于已经认识到错误,一时却又不情愿说出来的孩子,不要强迫他们非说出来不可,要给他们一些缓和的时间。
增加接触,有同理心
有些听不得重话的孩子会排斥所有指责他的话,也有的孩子在刚犯完错误后情绪会处于激动中。为便于孩子接受批评,在批评孩子时可以先拉着他的手,请他将眼睛注视师长,再跟他说话(家长或幼儿教师也可以将孩子抱在怀里,中、小学生的异性老师则要注意),批评者也要用眼睛正视孩子,这样孩子的情绪容易稳定下来,给他讲的道理他容易听进去。对于情绪激动的孩子,成人最好在批评的语言中加进“我知道你心情不好……”之类的话,让他们感觉到成人是了解他们的感受的。
批评过后,感情依旧
常言说:“六月的天,娃娃的脸。”孩子是很容易忘记过去的事情的,成人要从某种情绪中摆脱出来则有一点困难。为益于孩子成长,批评过后,成人不要—直板着脸说话或不理睬孩子,也不要就此采取一些与孩子的错误无关的惩罚措施。如:本来打算跟孩子一起出去玩,不能因为孩子没好好吃饭为理由就不带他出去。
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了事应该受到批评,但老师、家长不是因为他做了错事就不喜欢他,而是希望他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