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自赵显一老师著<孔子名言>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学而》第十四章)
对本句一般有两种理解,一是有道德修养的君子饮食方面不要求满足,居住方面不讲求舒适;二是断句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意思是饮食无所责求,饱就行;居世无所责求,安而已。
表面看,这句话中,孔子只讲了吃与住,实际上其实说的是人生在世,要将有限的精力用到实现远大志向上去,而不要无节制地追求物质享受。
随着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如水涨船高,衣食住行的结构与方式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总是要在不断追求中发展进步,而孔子却提倡“不要求满足,不讲求舒适,”这不是同社会发展、人性要求背道而驰吗?应该怎样认识这个问题呢?
我们首先应该理解,这句话中孔子所提倡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精神——艰苦朴素精神。《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中精辟地指出:“俭,德之洪也;侈,恶之大也。”意思是说:最大的德是勤俭,最大的恶是奢侈。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中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还是奢侈,关系到国与家的兴衰存亡,可见其不可忽视。所以,务勤俭戒奢侈,在今天仍然需要提倡,需要发扬光大。
其次,我们还应该划清一条界限,就是要把积极进取同追求物质享受区别开来。发展社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不断地提高全民族的物质文化生活文平,让日子过得更加美满幸福。我们都应该在这个大目标下,努力生产认真工作,这就是积极进取,是应该提倡鼓励的。而个人无休止无节制地追求物质享受,则是应该反对的,因为这不是积极进取,而是贪得无厌。要知道,任何事情都有个限度,超过极限就会走向反面。不论任何人,在消费方面都应该有所节制,都应该节俭。讲排场,摆阔气,穷奢极欲,从来都被视为精神空虚、寡德薄行的表现。如果一味地追求物质享受,不仅会消磨意志,腐蚀灵魂,妨碍个人事业的发展,而且甚至会步入歧途,走向罪恶的深渊。
孔子还有一句话:“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厌”在这里的意思是强求。意思是说:孔子吃饭不强求精,吃肉不强求细,对生活不做过分的要求。对用百姓血汗吃喝的官场风气,孔子更是深恶痛绝。
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一言一行都可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如果我们盲目追求高消费,怎么能让学生体会到艰苦朴素的重要呢?个别有违师德的教师,借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心安理得地“享受”家长的请吃请喝甚至接受贵重礼物乃至钱财,不仅使其个人人格降低,更有损教师的整体形象。现在我们要建设“节约型社会”,教育者应该率先垂范,力倡节约。以实际行动引导学生认识到“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到无时想有时。”以良好的品格做学生正确消费的榜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