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斯洛读书笔记(六、高峰体验-特征细节)

(2020-12-23 13:51:03)
标签:

高峰体验

马斯洛

人本主义

需求层次论

自我实现

分类: 感悟

高峰体验的特征-细节

忘记时空

         在研究过的所有普通高峰体验中,都有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定向能力的丧失。确切地说,人主观上在时间和空间之外。例如。诗人和艺术家在创作的狂热时候,他周围的事物和时间的流逝对他丝毫没有影响。当他“醒”过来后几乎不能判断过去了多长时间,只好摇摇头,仿佛刚刚从茫茫然中苏醒,弄不清自己身处何方。更经常的是,完全忽略了时间的流逝,热恋中的人尤其如此。在他们的迷恋中,不仅感到时间过得惊人地快,一天可能像—分钟似地过去,而形成强烈印象的每一分钟生活却可能像一天甚至一年那样长。在一定程度上说,仿佛他们是在另一种世界上生活,在那里。时间既是静止不动的,又是以光的速度运动的。从我们的日常范畴来说,这当然是矛盾的和荒谬的。然而,研究对象确实是这样报告的。没有理由说,这种时间的体验经不起实验研究的检验。也没有理由肯定在高峰体验中对于时间流逝的判断,必然是不准确的。同样,也没有根据认定,对于周围事物的觉知,与在常规生活中相比,也必然是极不准确的。

纯善

         从价值心理学的角度考虑,马斯洛的发现极其令人困惑,然而又是如此始终一致。不仅有必要报告这些发现,而且需要有所理解。高峰体验仅仅是善的、合乎需要的,而且从来没有被体验为恶的和不合乎需要的。这种体验本质上就是正当的,是完美、全面的,不需要任何其它东西补充,本身就是充分的。从本质上看,它被认为是必然和不可避免的,它正像应该成为的那样,对它的反应是敬畏、惊奇、诧异、谦卑,甚至崇敬、得意和虔诚。神圣这个词偶尔也被用来描绘人对高峰体验的反应。在存在的意义上而言,它是快乐和欢欣的。

哲学的蕴涵是惊人的。如果为了辩论,我们承认在高峰体验时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现实本身的性质,更深刻地看透现实的本质,那么,这就和很多哲学家和神学家所说的几乎没什么两样。那些经历者断言,当从其最佳状态和崇高的观点来看时,整个存在仅仅是中性的或善的,而邪恶、痛苦、威胁等只是一种局部现象,一种不看宇宙的完整和统一,只从自我中心的或过于谦卑的观点来看它的产物。与其说是否认邪恶、痛苦和死亡,倒不如说是与它们的一种和解,是对它们的必然性的一种理解

绝对性

高峰体验有较多的绝对性和较少的相对性。它们不仅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不仅是脱离背面而更多地以它们自身被感知的;不仅是相对非激发的、超越人的私利的;而且,它们仿佛是在自身之中,是在我们“之外的某处”,仿佛它们是我们对于一种不依赖于人的现实的觉知,是超越人的生命长久存在的。在科学上谈论相对和绝对肯定是困难和危险的。研究对象在描述那些本质上不可言喻的体验时,他们使用了“绝对的”、“相对的”这些词。

体会: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平时,对外界世界的体验,与我们个人与外界的关系有很大关系,同样的外物在不同时空,不同的人,体验是不同的。而高峰体验时,人与外界之间没有障碍,无论时空和人,都会无碍地体现外界的真相,这样真相就与人和时空都没有关系了。不在于看到什么,而在于看到什么都是真相。如同三代圣人,不可能看到后世发生的情况,但如果他们活到后世,一定能看到真相。所以他们相信自己绝对正确。

         例如。中国花瓶本身可能是完美的,同时可能是两千多年前的老古董,然而在这个时候是新的,是全世界的而不只是中国的,从这些感觉考虑,至少是绝对的。但是,对于时间、它原初的文化以及持有者的美学标准来说,它同时又是相对的。各种宗教、各个时代、各种文化的人们几乎用同样的词描绘神秘的体验,这也不是没有意义的。毫无怪异之处,赫克斯利把它称作“持续不绝的哲学”。

         由于总是被静态的污点渗透。绝对这个概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理解的困难。静态并不是必然的或不可避免的。感知一个美的东西、可爱的面孔或美好的理论,是一个波动的、转移的过程,但是,注意的起伏严格地限制在这个知觉之内。它丰富的内容可以是无限的,注视的角度可以从一个方面转到另一个方面,此刻集中注意它的这个方面,随后集中注意它的那个方面。一幅美的绘画有许多结构,而不仅是一个结构,因此,由于观看不同的方面就能够不断地有波动的快乐。没有必要在它究竞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问题上争论不休,它可能是二者兼有

         在高峰体验的认知中,意志没有干预,它被暂时抑制了,所以是接受而不是要求。对于我们来说,我们不能指挥高峰体验,它是偶然发生的事情。

敬畏

高峰体验时的情绪具有特殊的惊异、敬畏、崇敬、谦卑、降服的色彩,就好像在某种伟大事物面前一样。有时,这种体验有点害怕会被压倒,尽管它是愉快的畏惧。 “这对我来说太多了”,“它超过了我的承受能力”,“这太惊人了”等等。高峰体验可能具有某种辛辣和尖刻的品质,这种性质可以引起流泪和大笑,反之,高峰体验也可能近似于痛苦。尽管这是一种称心如意的、通常被描述成“甜的”痛苦。这种高峰体验可以走到如此遥远的程度,能以—种罕见的方式包含了死亡观念。不仅是马斯洛的研究对象,而且许多讨论各种高峰体验的学者,都把这种体验和一种渴望的死亡进行比较。典型的措词是:“这简直太奇妙了,我不知道我怎么能够承受得了。”“我可以现在就死。那也很值得。”也许在一定程度上,这是想紧紧抓住这种高峰体验,不愿从这个顶峰返回到普通生活的缘故,也许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在高峰体验的伟大面前极度谦卑和深感自身渺小和无价值的一种表现。

局部感知整体

         在观察世界方面的相互抵触的报告中,发现了另一种矛盾现象。这些报告,特别是关于神秘体验、宗教体验、哲理体验的报告中,整个世界被看作是统一体,像一个有生命的丰富多彩的实体那样。在其他高峰体验中,尤其是在恋爱体验和美感体验中,世界的一个很小的部分这时却被感知为似乎它就是整个世界。在这两种情况下,知觉都是统一的。对一幅画、一个人或一个理论的存在认知,拥有用于整个存在的一切属性,即拥有存在价值,这个事实很可能是由另一个事实派生出来的,即在高峰体验中,仿佛这个体验就是那时存在着的一切。

         我们并没有按着世界万物实际存在的样子来认知世界万物的本性,大多数体验都经过了我们的范畴、结构和成规体系的过滤。马斯洛把这个差异用于研究自我实现的人,在他们身上发现,既有不抛弃具体性的抽象能力,又有不抛弃抽象性的具体化能力。这样,就在哥尔德斯坦的描述上增添了一点新东西,他不仅发现向具体东西的缩减,而且发现向抽象东西的缩减。从那时以来,他已在优秀的艺术家和诊疗家身上发现察觉具体东西的这种特殊能力,尽管他们并不是自我实现者。马斯洛在普通人的高峰体验时刻发现了同样的特殊能力。这时在具体的、特异的性质上讲,他们都能把握知觉对象。

审美,只凝视,不可说

         独特的具体觉知通常被描绘成是审美感知的核心。对于大多数哲学家和艺术家来说。按着个人内在的独特性具体地感知,就是审美地感知。马斯洛证实,这种关于对象独特本性的知觉是一切高峰体验的特征,而不只是美的高峰体验的特征。

         把发生在存在认知时的具体感知理解为一种同时或连续地对有关对象的一切方面和一切属性的感知,是有益的。从实质上来讲,抽象就是只选择出对象的某些方面,即那些对我们有益的方面,那些对我们有威胁的方面,那些我们熟悉的方面,那些符合我们语言范畴的方面。总之,抽象地察觉一个对象并不意味着察觉它的一切方面。抽象显然包含挑选某些特性,而拒绝其他特性,并创造或者歪曲其余的特性,我们把它制造成为我们所希望的那个样子。我们创造它,我们制造它。而且,在抽象中把对象的各个方面与我们的语言体系联系起来的强烈倾向是极端重要的。这个倾向造成了特殊的麻烦。因为它论述的是外部现实,是有意识的。实际上,在诗人的语言和狂人的语言上,这个不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矫正了。但是,在许多体验的最终分析上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而且可能被投人根本没有语言的状态。

         马斯洛又以感知一幅画或一个人为例作进一步阐述,为了完善地认知它们,我们必须同分类、比较、评价、需要和使用的倾向做斗争。当我们说他是外国人时,我们就已经给他归了类,完成了一个抽象动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把他看成是独特的人和完整的人的可能性就已被排除了,他已不再是不同于世界上任何别人的人了。在我们看墙上的一幅画并读出画家名字的时候,按照这幅画的独特性以完全新颖的眼光看它的可能性就被轻易地排除。马斯洛称之为认识的事情,即把一个经验放在概念、词或联系系统中去时,就排除了完全认知的可能性。里德指出,儿童有“天真的眼睛”,有看某种东西仿佛是第一次看它的能力(他的确经常是第一次看它);他能以惊异的目光凝视它,考察它的各个方面,接受它的全部属性,因为对于在这种情境中的儿童来说,陌生对象的一种属性并不比任何其他属性更重要。他并不组织它,他只是凝视它,体会这个经验的特性。在类似的情况下,对于成人来说,只要我们能够阻止抽象、命名、分类、比较和联系,我们就能越来越多地看到人和绘画的更多的方面。

这就是超出局部而感知整体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各种高峰体验时认知的特性。只有如此,才能在人这个词的最完全的意义上了解人。自我实现者在感知人时,在洞察一个人的核心和本质时是如此高度敏锐。因此我们确信:理想的治疗家,大概是由于专业的需要,应该能在没有预先假定的情况下,从另一个人的独特性和整体性上,至少是从这个人是一个还算健康的人的角度来理解他。尽管在这种知觉状态中有未加说明的个体差异。治疗经验自身也能成为一种存在认知训练,即真正理解另一个人的训练。所以一种审美认知和创造能够成为诊疗训练的非常合乎需要的一个方面。

独特

在高峰体验时刻,知觉强烈地倾向于独特的和非类化的。无论是对一个人的,还是对世界的。无论是对一棵树的,还是对一件艺术品的,所有的知觉都倾向于被看作是独特的事例。

这与日常根据法规掌握世界的方法是对立的。日常的方法是停留在一般化上,停留在亚里土多德式的,把世界万物分成各种类别上。对于类来说,对象只是实例和样品。整个类概念依靠一般的分类,如果没有类别,相似、相等、类似和差异的概念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和作用。我们不能比较两个完全没有共同性的对象,而且对于具有某种共同性的两个东西来说,例如具有红、圆、重等这样的共同性质,必然意味着抽象。

但是,如果我们不是抽象地感知一个人、如果我们坚决要求一起察觉他的一切同性,并且认为这些属性彼此之间是相互需要的,那么我们就不再有可能分类。每一个人,每一幅画,每一只鸟,每一朵花,都会变成类的独特成员,因此必须独特地感知。这种心甘情愿地察看对象的一切方面,意味着知觉的更大效力。

体会:我们假设有两种方式去接近本质,一种是理性地,按照逻辑、分类、抽象的方法,好处在于可重复、可证实,稳步向前,最大的缺点是跟认识对象增加了重重的预判(成见),限制(偏见);另一种是自我实现式的,明心见性,直指人心。

无畏

         高峰体验没有畏惧、焦虑、压抑、防御和控制,抛弃了克制、阻止和管束,尽管这是暂时的。崩溃和消亡的畏惧,被“本能”压倒的畏惧,死亡和精神错乱的畏惧,以及害怕而产生放纵性愉快情绪等等,暂时都倾向于消失或中止了。这就更大地解放了被畏惧弄得不正常的知觉。

         这一点可能被看作是纯粹的满足,纯粹的表现,纯粹的得意洋洋和快乐。但是,因为它“到底”了,所以它体现了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的融合。因此,这仍然是在心理机能的高级水平上解决普通二元式概念的又一实例。因此,在共同具备这种体验的人那里,可以预期某种“渗透性”,一种对无意识的靠拢和开放。一种对无意识的相对的无畏惧。

统一

在高峰体验中,人倾向于—体化、个体化、自发、表现、安详、勇敢、强有力等等,全都是类似的,是一种内部和外部的、动态的平行性或同型性。换言之感知到了世界的本质存在,也就同时更接近了自己的存在。这个相互作用的后果看来在两个方向上。却使他更接近于自己的存在或完成,因此,也使他更容易看到世界的存在价值。由于他变得更统一,也更有可能看到世界更多的统一性。由于他懂得存在性欢乐,因此更能看到世界的存在性欢乐。由于他变得更强大了,因此更能看到世界的强大力量。因而造成了那个的更大可能性,正如压抑使世界显得更不好,反之也一样。他和世界变得更相像了,二者都在向着至善尽美运动,或者说,二者都在向着失去至善尽美的方向运动。

体会:从释放个性,达到人的最高共性。最美的爱情不是牺牲自己,而是合一。

         也许,这就是爱者融合所表示的部分意思。在宇宙的体验中,与宇宙相称的一个人,感到成了这个统一体中的一个人,以巨大的哲学洞察力进行感知。也有一些(不充分)的资料指出,一些形容“优秀绘画”结构的性质也能用来描绘优秀的人,如存在价值的整体性、独特性、生气勃勃等等。显然,这是可以检验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