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向幸福---罗素“幸福之路”读后感(一)

(2012-12-01 16:13:40)
标签:

幸福

罗素

自我关注

自恋

自责

分类: 感悟

前言

幸福是一个不可说,玄而又玄的命题。

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伯特兰.罗素在他的文章“幸福之路”中,为我们描述了一条通往幸福的平实道路。

如果你丢了钱,别人都会安慰你:破财消灾吧。“幸福之路”告诉你:谁丢钱都会难受的。接受这种难受,就避免了因此带来的自责,从而减少痛苦。

幸福是寒冷冬天里的一杯热水吗?很多人说不是,因为那太容易而短暂。“幸福之路”告诉你:那杯热水就是幸福,幸福本来就是简单而容易实现的。

几乎所有宗教和大部分的哲学家都告诉我们:避免痛苦的方法就是放弃欲望(因为欲望会带来失望或者说虚妄)。“幸福之路”告诉我们:欲望乃是所有幸福,不管是人类的还是动物的,所最终依赖的东西。

“吾日三省吾身,不亦乐乎”,真的这样吗?“幸福之路”告诉你:放弃过度的自我关注,去注意外面世界的美好,才是幸福之路。

 

         本文着意于抄袭,希望在抄袭中进一步理清感触,向幸福一步。

         “幸福之路”适合于一切正常人,只要照着文中的指点,你就能增加幸福。我只是增加一些作为现代的中国人的体验,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变得幸福甜蜜。        

第一章 什么使人不幸  

动物似乎只要不患疾病,食物充足,就会快乐满足,人也应该如此。然而现实并非这样。生活中的不幸似乎无处不在。如果我们可以如上帝一样俯视人间,你将会发现,不同的人们都有着各自的烦恼。

在赶着上班的人流里,你会看到焦躁不安。过度紧张、消化不良,那种除了生存斗争以外对一切缺乏兴趣的态度,对同伴冷漠无情,对自己也是不满。

在灯红酒绿的夜总会,你会看到那些有钱有势的精英,搂着没什么感情然而年轻漂亮的女人,将昂贵的红酒以惩罚性的方式灌进胃里。我问过一位夜夜笙歌的精英:天天这样,你不腻吗?

“如果不这样,我怎么能承受那么大的压力呢?”

不少大家眼中成功的中年人,总是莫名其妙的发脾气,因为他们已经站在了年轻时仰望的峰顶,向前看去,只有下山的道路,下一个高峰对于他来讲,太远了。

最常见的事就是一起慢慢地发牢骚,对政府不满,对富人不满,对社会风气不满,对老板不满,对同事不满。法制频道因为满足着病态的心里而大受欢迎。

 

这种种不幸的根源,一部分在于社会制度,一部分在于个人的心理素质——当然,后者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前者的产物。但在同样的社会制度下,人的幸福是不同的。而且不少社会的既得利益者(比如说富人),比受害者(比如说穷人),更痛苦。

 

在这里,让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普通人的个人身上。他们没有遭受过外来的任何巨大的痛苦。假定他们有一定的收入,解决了温饱和起居问题;他们足够健康,有可能从事日常的各种活动。不考虑那些巨大的灾变,如儿女尽亡、当众受辱等。文章的目的在于、为现代文明国家里大多数人遭受的日常不幸提供医治的处方。这类不幸使人更加不堪忍受,因为它没有任何明显的外在原因(也就没有逃避的借口),它一旦到来,任何人都无法逃避。

有一天,一个女孩子感叹生活之无趣。我说:

“至少比战争年代好。”

“还不如战争年代呢。战争年代就没心情去考虑情啊爱啊的(就不会发这样的愁了)。”

 

当人们试图摆脱这些不幸时,第一选择似乎总是消除欲望。欲望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没有希望就没有失望吧?其结果导致了对那些可能获得的事物的天然热情和追求欲望的丧失,而这些事物,乃是所有幸福,不管是人类的还是动物的,所最终依赖的东西。这些事物的获得是在个人的能力范围之内的。我因而提出一些转变方法,只要我们有一般的好运气,便能通过这些转变获得幸福。

 

罗素生来并不幸福。青春时代,我厌恶生活,一度徘徊于自杀的边缘;而我之所以终于抑制了自尽的念头,只是因为想多学些数学。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对生活热爱了。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已经发现了我最想得到的东西,而且慢慢地得到了其中的一大部分。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成功地放弃了某些向往的目标,因为实际上不可能得到它们。但是,幸福的获得,在极大的程度上却是由于消除了对自我的过分关注。像别的受过清教徒教育的人一样,我曾有反省自己的罪过、愚行和缺点的习惯。渐渐地,我学会了对自身缺点的漠不关心;懂得了将我的注意力日益集中到外部事物上:世界的状态,知识的各个分支,我所喜爱的个人等等。

的确,对外界事物的关心也有可能带来各自的痛苦。 想拍点漂亮的风景就要忍受长途跋涉的辛苦;有朋友相聚的快乐就有离别的烦恼;玩玩游戏吧,对眼睛可不好.然而这种痛苦不会摧毁生活的本质因素。而那些由于对自我的厌恶产生的痛苦,则往往会给生活的本质方面以灭顶之灾。每一种外在的兴趣都会激起某种活动,只要这种兴趣仍旧存在,这种活动便能完全防止人的厌倦及无聊意识的产生。相反地,对自我的兴趣,不可能导致进取性的活动。这反倒有可能促使一个人去记日记,从事心理分析,或者成为一个僧侣。然而,只有在修道院的生活常规使得僧侣忘却了自己的灵魂之后,他才会变得幸福。他由宗教获得的幸福,本来哪怕是一个清道夫也可以得到,只要他坚守岗位,一如既往。对于那些自我专注过于严重,用其它的方法治疗均无效果的不幸的人来说,通向幸福的唯一的道路就是外在修养。

 

 自我专注有三种最普通的类型:罪人、自恋者和夸大狂。

“罪人”指的是那种有犯罪意识的人。这种人不停地责难自己,理智上,他明白没必要去接受以前受教育时的一些死板的观念,比如:无论如何不能说谎,凡事要先为别人考虑,性是邪恶的,等等。但这种伴随他长大成人的观念是不可消除的。他往往因为不能做到这些观念(事实上本来就不应该也不可能),而产生内心的负罪感,从而对自己采取了否认的态度。尤其是当他遇到困难,向往母亲怀抱(儿时生活)时更是如此。这种堕落感严重到一定程度,他就破罐子破摔,索性就此堕落下去。不幸的是,这次的堕落是真的。然后悔恨,然后更加堕落,形成恶性循环。直至自责成为了一种习惯,如同抽烟。喝酒一样。

使他们误入歧途的,是对不可企及的目标的追求以及童年时代受到的荒谬的伦理准则的灌输和教诲。所以,走向幸福的第一步就是,从早年信仰和情感之中解脱出来。

 

自恋者,与“罪人”相反,表现为对自我的爱慕和希望得到别人的爱慕的习惯。当然,某种程度的自恋是正常的,人们也不必为之哀叹;然而一旦这种自恋发展过头了,它就会变成一种恶习。

比如说一些女人,尤其是从小受宠的,被爱已经成为漂亮衣饰一样的虚荣。当这种女人确信某个男子爱上她时,她便自然觉得他不再有吸引力。因为她“爱”是为了吸引被爱,既然获得了,就没必要去爱了。

自恋妨碍真正做事的兴趣,例如,一个自恋者想学钢琴是因为她小时候玩乐器受到大人的表扬,最终她没有去学是因为她觉得没有机会去弹给别人听(没有炫耀的机会),就放弃了。

如果一个人对这世界唯一所关心的只是这个世界应该对他表示崇敬,那么他往往不大可能达到这个目标。就算他达到了这个目标,他仍然不能获得完全的幸福,因为人类的本能永远不会完全地以自我为中心,自恋者只不过是对自己加以人为的限制,正如一个为负罪感所压抑的人一样

一般情况下,虚荣心的根源就在于自信心的缺乏,需要别人的赞扬和爱慕来确定自己的地位。疗法则在于培养自尊。但是这只有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兴趣,激发起一连串的成功的行动才能达到。”事实上,每个人都在一些方面有超过常人的天赋,只要目标要适度(容易成功),广泛(别限制自己),一系列的成功并不太难。

 

夸大狂与自恋者的区别在于,他希望自己声威显赫而不是可爱迷人,希望自己被人畏惧而不是被人迷恋。属于这一类型的有疯子和多数历史上的伟人。对权力的爱,就像虚荣心一样,是正常人性的一个强有力的因素,因此是可以接受的;只是在它过度膨胀或是与不充分的现实感相联系时,它才变得令人惋惜。这时,它就会使人不幸、令人愚蠢,甚至两者兼而有之。

亚历山大大帝与疯子在心理上同属一类人,哪怕他拥有实现疯狂梦想的才能,也是如此。然而,他并未能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因为随着他的战绩的扩大,他的梦想也不断膨胀,当他知道自己成了历史上最伟大的征服者时,便自封为大帝。他真的幸福么?他的嗜酒如命,他的狂躁脾气,他对女人的冷酷无情,他的自命上帝,这一切的一切,都表明他并不幸福。”

夸大狂,一般来说,不管是精神错乱的还是精神健全的,往往是由过份羞辱受屈所致。拿破仑在求学时期曾为自卑感所折磨,因为他的同学大都是富有的贵族子弟,而他家境贫寒,靠奖学金才得以维持学业。在他后来允许那些流亡者归来时,面对昔日同学的卑颜屈膝,他才获得了满足。这真可谓至福!这种满足感进一步导致他去征服沙皇以便得到同样的满足,而这满足却把他送上了圣赫勒拿岛。

不幸的心理上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它们都有某些共同点。典型的不幸福的人是这样一些人,他们在青年时期被剥夺了一些正常的满足,于是便把这种满足看得比任何一种其他方面的满足更为重要,一生只朝着这一方面苦心寻求;他仅仅对成功、而不是对那些与此相关的活动本身,给予足够多的、不恰当的重视。

 

还有另外一种不幸:就是自我放弃,既然所有的希望最后都带来失望,索性就不抱任何希望好了,“只求消遣放松、陶然忘情。也就是说,减少自己的活力以便使生活变得更易忍受。”例如,酗酒、吸毒和网络依赖症,它们带来的幸福仅仅是一种消极的、暂时的忘却。

我的生活似乎与罗素相反,年轻时热爱生活,野心勃勃地到四十岁。事业的一次垮塌,让我开始怀疑自己。我想消除虚妄,却发现虚妄的根源就在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个我从小信奉的理念。消除这个虚妄,就丧失了自我。几十万字的日记,带来的不过是祥林嫂似的检讨,没完没了。

我曾经喜欢佛教,因为喜欢那种“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的超脱。我也曾细细地读了好几遍“道德经”,因为喜欢上善若水的自然。可这些又让我陷入到玄而又玄的境界,偶尔谈谈机锋倒是过瘾。实际问题一个也解决不了。忘了谁说的:中国的读书人们,十年寒窗,是为了平天下的理想。可在社会上稍一受挫,就去隐居,自在,以消灭读书时的理想为理想。”

应该注意的就是:希望确实会带来失望,但希望更加可以带来幸福。越困难的目标,似乎带来的幸福就越大。失望本身也是追求幸福过程中的一部分。比如说:即使玩游戏,每次都能战胜的目标也没什么意思。

 

不幸的人,同失眠的人一样,总是对此如同炫耀一样的对自己的不幸念念不忘。究其原因还是为自己寻找借口,我没有干成那件事,是因为我的不幸,比如说我的身体不好,我遇人不淑,我运气不好等等。总之我这样是有原因的,是合理的。就像林黛玉,每次哭泣都是那么的合情合理。

罗素相信,如果人们看到了通向幸福的道路其实不难,“就很少会有人再去存心选择不幸之路。因此我假定读者诸君都宁愿幸福而不是愿望不幸。能否帮助他认识到这种愿望,我不敢肯定;但是无论如何,这种尝试总是不会有害处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