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山旧在石首县北大江中,到底是什么形制,旧貌如何?长江中能否找到类似的山体?
古籍文献中对“石首山”的描述非常少,但对仅有的记载,依稀可以推测出大致的情形。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石首山,在县北江中,有石孤立,为北山之首,因名”。从中,我们可以得出3点信息,1.在县治北侧的长江之中,2.石首山是孤立的山体,3.石首山是北部群山之首。长江之中孤立的山体今在长江中并不多见,但是长江之中还是有一些“小山”,他们或许和旧时的“石首山”有相似之处。
在石首长江下游,江中有山或礁石的有监利杨林山隐矶、鄂州龙蟠矶、安徽宿州小孤山,其中“小孤山”形制独特,与石首山“有石孤立”的意境非常相符。小孤山,位于安徽省宿松县城东南六十公里的长江中,因“孤峰耸立”而得名,海拔78米,以奇、险、独、孤而著称。汛期江水上涨时,小孤山四面环水。目前,由于小孤山山体风化严重,山体存在多处风化石松动现象,并伴有部分山体出现纵深裂缝的地质灾害隐患。

(长江小孤山与石首山“有石孤立”的意境最为相符)
监利杨林山下隐矶、鄂州龙蟠矶与“江中有石”的意境相似,虽无“有石孤立”的意境,但还是值得研究。他们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同在大江之中,并且很早就被人们关注,并且石矶之上,都修建有庙宇。监利杨林山下“隐矶”位于杨林山南面长江之中,据监利佛教协会副会长杨世凯考证,“隐矶”还有“香炉峰”、“金龟峰”等名字。“隐矶”只不过是东西宽约50米、南北长约80米的小石矶,长江丰水期,裸露的面积更小。从裸露的矶石来看,风化严重,表面有很多龟裂的石头,有部分呈散落状态,或许早年的“隐矶”有更高的高度。

(监利长江“金龟山”)
鄂州龙蟠矶是位于湖北鄂州市小东门外长江中的一座礁石,其形蜿蜒如龙,因名“龙蟠矶”。其大小与监利“隐矶”相当,不同的是石矶在枯水期石矶露出,丰水期淹没在江水中。在龙蟠矶上有一栋建筑被称为观音阁,至今已有700余年历史。仔细观察龙蟠矶,其表面风化一样严重,表面亦有很多龟裂的石头,有的已经与石矶本体分离脱落。
鄂州长江中龙蟠矶
宿州小孤山、监利杨林山隐矶与鄂州龙蟠矶,长江中的这些小山与礁石,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风化严重,可以猜想,昔时的石首山大概也是如此,石首山的消失,有自然的因素,但不排除有人为采石损毁的因素,或许,人为的因素更大。如今,在全国各地发现多处历史上的采石遗迹,开采起始年限甚早,比如有开采始于西汉的广州番禺莲花山等。另外,在江苏徐州市境内的龟山汉墓,亦能证实古人有无比强大的开山采石的能力。龟山汉墓为典型的崖洞墓,开采建造时间约为公元前117年左右。其采石掏空容积达2600多立方米,几乎将整个山体掏空。
(长江小孤山)
长江里的小孤山、龙蟠矶、隐矶或许是石首山的不同时期的形态,最初,石首山因“有石孤立”于长江之中的奇特景象而闻名,后来因自然风化及外力的双重作用,致使石首山被破坏殆尽,在人们的视野中逐渐消失而不知所踪。
石首山在今城区以北区域。石首县旧治石首山,显庆元年(656年),移治阳支(阳歧)山下。此后,唐《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石首山,在县北江中”,这个“县北”何指?是新县治之北,还是老县治之北?考《元和郡县图志》序文不难发现,作者李吉甫(时任宰相)极力鄙视使用陈旧资料的志书,主张志书所载宜真实可信,由此可见,“石首山在县北江中”这一词条中的“县北”当指“新县治”之北,不然则与自己的修志初衷相悖。事实上,从他所引用的户口人数信息也不难证实是最新信息。另外要注意的是,《元和郡县图志》成书时,石首县治已经由石首山搬迁到阳歧山已有157年之久。即使社会节奏再慢,朝廷也能有充分的时间了解石首县治所在地的最新信息。总之,时任宰相李吉甫有意愿、有能力、有资源、有时间获得石首县治及石首山的最新方位信息,石首山在阳歧山北切实可信。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旧唐书》所记载的石首县治由“石首山”向“阳歧山”搬迁的过程,到底是不是长距离搬迁。考《旧唐书》不难发现,其志对县治“迁移”的说法有8种之多,对县治(县署)的表述也是五花八门,其中有的未表明“旧治”何地,而有的又未说清“今治”何处,可以看出,《旧唐书》对县治“移治”的行文表述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的范式,简单的传抄现象非常明显。事实上,有关县治迁移的信息详略与丰度各县不尽相同,编撰者难以一一判断县治搬迁的远近,可见,“移治”县治并不意味着一定是长距离的县治搬迁。相反,在《旧唐书》中,有多处县治的变动是在小范围进行的。所以,仅凭石首县治由“石首山”移治“阳歧山”之句就断定石首山不在今石首城区以北,是完全没有依据的。
根据《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的记载,可以确定,石首山在今东岳山遗址东北方位。
需要说明的是,长江主泓并不总是经过东岳山,现如今,长江已经不再经过笔架湾,民国时期长江也不经过笔架湾,当时的笔架湾全部是围挽的堤垸,北侧江堤自东岳山北起,西至今永福垸。再往前追溯,明代有部分时间也是不经过今笔架湾区域的,历史上,笔架湾时而为洲滩(堤垸)、时而又为大江河道,总是做周期性的摆动。长江不管是从笔架湾南侧迂回,还是自笔架湾北侧直接东去,石首山所处的方位却始终是一道绕不过的坎。
石首山的考证,要树立“立体化”的考证思维,即从“文史、文物遗迹、文化”三个方面的来综合考证。
1.从文史方面考证来看,石首山在石首县治之北。
2.从文物遗迹来看,今石首城区从战国、东汉至唐宋元明清,文物遗迹及人文活动遗存最为密集、最为丰富,没有断代。由此可以得出两点信息,其一,在历史上,今石首城区的发展没有断代,其二,文化遗迹的丰度最高,说明此处首位度相对较高,即此处是区域的经济、文化中心的可能性最大。
3.从文化方面来看,石首在唐武德四年复县,此时相关的历史文化故事均发生在今城区,如初唐著名将领李靖屯兵于龙盖山、李靖求雨于龙盖山等等,龙盖山还有纪念李靖的“李卫国公祠”。李靖是石首复设县治的关键人物,他的故事都发生在今主城区,而非它地,可以进一步佐证石首复设县治之事就发生在今城区。另外,复设县治时仍然在石首山下,说明复县时人们并未忘记旧治何处,因为县治与石首山均是县内关注度最高的地标地名,群体记忆不会集体陡然消失,原江陵府建宁县虽然已经裁撤近千年,但槎港旧县故址至今依然被人们铭记在心。
关于阳歧山
阳歧山自清代起,所在方位争论不休,单纯从文史考证,很难说清楚,但是结合文物及历史遗迹来考证,就很简单,用一张地图即可证明阳歧山即今绣林山,而非黄山头。根据《水经注》记载,大江从阳歧山北侧经过。查看文物遗迹及地质构造地图,就会发现长江在古代无法到达黄山头,因为在黄山头东北至长江区域内,现今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战国至北魏以来的文物遗迹点,另外还有大量黄色黏土岗岭。从这两点可以得知,长江不可能经过该区域,否则不可能有保存相对完好的文物遗迹,黄色岗岭地貌也与河流淤积地貌不符。长江主泓不能到达黄山头,核心因素是地质构造引起的,即江流无法越过华容隆起带的台岗地。

(监利长江“香炉峰”)

鄂州长江中龙蟠矶

(安徽长江小孤山)

异国“有石孤立”的山体

(2022年5月)贵州织金县山体自然坍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