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很难被感动?

标签:
教育管理德育 |
分类: 教育管理 |
还是从我们给学生布置的新年写三封信(给自己、给父母、给老师)开始说起,有好多孩子在给父母和老师写信的空白处一个字也没写。在辞旧迎新的时候,在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时候,我们的孩子竟然对父母老师没有话说。有的尽管写了,但明显是有口无心的应付公事,有的仅仅是写上几句无关痛痒的祝福语就算是交差了。
由此我想,我们这些青春年少的孩子们,在本应该容易感动的年纪,是不是已经很难被感动了?还是我们给予的太多,他们已经不会感动了。
感动,其实是一种能力,有的人泪点低,有时会被感动地哭了,于是经常被人讥笑为太感性,不理性。我以为,和那些冷漠和麻木比起来,容易被感动的人要可爱得多了。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整个社会的感动资源都显得那么稀缺。我们的孩子之所以缺乏感动,可能是因为从小到大已经习惯了接受,很少给予。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知道稼穑艰难、父母辛苦;习惯了被关爱、呵护,不知道去体贴体谅父母;甚至于习惯了被管理,不知道管理者的难处。就像全是收入,没有支出,过多的关爱累加着,囤积着,开始渐渐腐烂,变了味道。
我想起了去北京育英学校的时候听到的一件事。他们是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学生都有,在我们担心大孩子是不是会欺负小孩子的时候,讲解的老师说,我们学校最值得骄傲的就是:从没有出现以大欺小这样的校园欺凌事件,原因在于学校实行了一系列措施。
因为中午学生不回家,也没有宿舍(全部通校),孩子们就在教室里呆着。以前是值班老师来管理学生,后来学校改革,让高年级的孩子去管理低年级的孩子。既让高年级的孩子体会到了老师的不容易,又让他们增强了爱护学弟学妹的意识。
他们高中的孩子们每学年都要进行一项社会实践,就是给低年级的孩子上课、辅导,他们从备课、查找资料、上课、作业、检测等都经历一遍,很容易就能体会老师上课的辛苦。后来学校组织趣味运动会,也是打破年级界限,让不同年级的大孩子和小孩子组成一个寻宝团队。让大孩子在这种付出关爱中,学会了体会爱,懂得爱,当然就消除了以大欺小的事件。
我们不得不佩服育英学校管理者的教育智慧。
有时候情感就是这么奇妙,人在尝试给予的同时,才懂得了接受的滋味。当付出的爱被接受的时候,就会渐渐去感受被爱的温暖。在爱中感受被爱,在感动后才更想去创造令他人感动的事情。
感动了就要去表达,表达出的感动也会感动他人。我们都是凡人,有着普通人都有的好恶,尽管作为老师在尽力克服,争取对所有孩子一视同仁。但是还是要说一下我真实的感受,有时候我和孩子交流关于学习方面的事情,给他们以指导,有的孩子就会在交给我的本子上,每次都写上感谢——感谢陪伴,感谢老师的指导等等,或者当面说谢谢。我就觉得这个孩子非常懂事,懂得感动,容易知足,于是就特别愿意和他交流,然后,也能把一些关于学习或者其他问题探讨的更深入,指导也更有效,我自认为。
我们作为老师和家长,也需要引导孩子学会体验感动,表达感动。有个孩子说,特别喜欢一个老师的讲课,感觉就像一个父亲,同时语言幽默而不露声色。我说你可以告诉老师你的感受啊,或者写一张即时贴送给老师,老师会贴在墙上的!老师高兴,你也高兴,老师以后会更加关注你,更乐于与你交流。
我们会让学生评选老师之最,然后让孩子们给老师写颁奖词,学生开始不会写,有的班主任就让学生看《感动中国人物》,专门看怎么写颁奖词,所以,孩子们写给老师的颁奖词特别感人,老师们幸福满满,都把学生颁发给自己的证书贴在墙上,有的还进行了装饰。这就是感动的力量。
作家毕淑敏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
珍惜我们的感动,就是珍惜我们生命的零件。在感动中我们耳濡目染,不由自主逼近那些感动过我们的灵魂。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无意间成了感动的小小源头,淙淙流向另一个渴望感动的双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