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技巧点拨】管建刚:帮你解决写好作文的10个难题

(2016-05-31 16:35:03)
标签:

管建刚

作文

教学

高考

中考

分类: 写作研究

【技巧点拨】管建刚:帮你解决写好作文的10个难题

     如何指导孩子写好作文,不仅困扰着很多老师,也让不少家长头疼。写作文该说真话还是说好话?虚构还是写实?模仿还是创造?为了写好作文,是该“多写”还是“精写”?到底有没有技巧呢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管建刚老师的见解会为你带来一些启发。

/管建刚

    一、“私藏”还是“发表”

    《虎妈猫爸》里,茜茜有两个作文本,给老师看的叫作业;给自己看的叫心里话。作文要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但心里话有隐私,不能给人看。悖论产生了:不写心里话,不叫作文;写了心里话,又要藏起来。

    作文就是用笔说话,说话的根本目的是与人交流。作文的根本目的,是拥有另一个与人交流的方式。

    很多学生,多年来只写过一个叫作业的作文。没有人告诉他们这个常识:作文在本质上是写给别人看的,是要与人交流的。

    作文和发表,不是婚姻关系,就是血缘关系。创建发表与交流的平台,应成为作文教学的要事。

    写给别人看,获得外在的肯定;写给自己看,获得内在的安宁。前者,是过程目标;后者,是终极目标。不必也不能,用终极目标来要求小学生。

    发表,有功利的嫌疑。然而99%的人,一辈子都在功利中。功利不可怕,只要功利的方向正确。一个人只有经历功利,才能超越功利。

    写了心里话,不给老师看,那是缺少心理安全。改善作文生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心里话才会在作文里流淌。

    二、“现用”还是“备用”

    学生的作文里总缺了点什么,他们第一考虑的不是内心的情感,而是技术的运用。

    内心有了不吐不快的冲动,情感的河流推着文字往外涌,那是最好的作文状态。儿童期,突出现学现用技术,犹如洛钦斯的首因效应,以后很难丢开。现学现用,理科或行;语文要沉得住气,学以备用。

    可以先写后教、以写定教。一棵树,顺着生命内在的洪流,长出自己的模样,园艺师再依据它的样子作技术处理。写后的,不影响作文的情感倾吐。

    训练表达可以分开。训练课就是训练,学生清楚那是训练。作文课就是作文,不讲技术,听从内心情绪的召唤。当堂习得的技术,用在当下的作文里,我不主张。训练所得的技术,应用在下次作文的不期然相遇里。

    作文,情感第一,动力第二,技术第三。情感成了技术的奴隶,就像成了的奴隶。当堂习得”“学以致用,助长了作文的技术至上

    巴金说,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丢失了情感,也就丢失了作文的魂魄。技术时代,尤要警惕。

    三、“真话”还是“好话”

    高年级孩子叛逆、怀疑,他们不满丑陋、肮脏和缺陷,他们义愤填膺,直言不讳,不讲分寸。成人普遍喜欢真话不全说,说的全真话,那是成人的智慧,也是成人的狡猾。

    没有人一拿起笔就有选择、有分寸地说真话。学生必然会经历没有选择、没有分寸。然而教育时常剥夺孩子犯错误的权利。

    学生在作文上的表现,可分四类:正才、奇才、鬼才、痞才。老师们普遍重视正才,斜视奇才,睨视鬼才,狠狠打击痞才。哪知道今后叫得响的,也许是鬼才、痞才居多。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有一句很没分寸的话:一个人越好,他犯的错误越多。说错话、办错事,不只作文。不要对作文里的看法、说法、语调上纲上线,请记住,作者的名字叫儿童

    老师要向说真话、丑话的孩子致敬! 

    四、“多就”还是“多改”

    老师们批作文,三圈两画,寥寥数语。当你批他马虎,他会叫冤:多就少改,批作文的一大原则啊。

    很怀念陈老师,他批的作文,到处红线、红圈、红字,总批比我们的作文还长。今天,能有几个学生怀有如此美好的回忆。不能不忧,多就少改,成了一 些人偷懒的挡箭牌。

    多就少改,要有个前提,老师愿改、会改,只因对象是儿童,不求完美,有意手下留情。然而,也不是所有的作文都如此。优秀学生可多改,得了高分,不易自满。后进学生,不宜多改。中等学生分情况:内敛的,可少改;张扬的,可多改;高分的,可多改;压分的,可少改;送自信的,可少改,送本事的,可多改

    多就还是多改?看实效,灵活用。有一点能肯定,写了作文,学生不知道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那基本白忙活了。
    五、“多写”还是“精写”

    作文要多写,写多少算多写

    大作文、小作文,一学期十五六次;单元考试、期中考试、考前作文,也有五六次,平均一周一篇。要求写周记的,平均一周两篇。——学生做到了,奇怪,作文却没什么变化。

    一个月写好1篇,比粗制滥造4篇要好。道理简单。运动队里,懒懒散散、吊儿郎当,一天练8次,不如练1次,练到热汗直流、腰酸腿疼、咬牙切齿。追求数量往往牺牲质量。

    我的学生,一周写一篇,一学期下来,自己也看得出进步。奥秘在于,他们想在《班级作文周报》上发表一篇,须经过6次修改。修改如同和泥,反复揉捏,烧出的瓷器才均匀、光洁。马马虎虎写6篇,不如认认真真写1篇,竭尽全力改6次。

    总在低水平重复,只会做毛坯。语文老师要有办法使得学生想改、愿改、改不出来还想改。

    六、“规范”还是“自由”

    写话说话。平时说的话,是自己的话,不是老师的话,不是课文的话。平时说的话,东拉西扯,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平时说的话,不一定连贯,会颠倒,会跳跃。

    写话,不求优美、不求连贯、不求中心、不求正确,求什么?写话的热情。规范伤了热情,也伤了自由。低年级老师常苦口婆心,句子要完整,关联词要完整,连词要完整……到了高年级,规范反倒成了问题。

    关联词是语言的胶水,能不用就不用,能用半个就用半个,学生却非完整使用不可。连词是语言的拐杖,帮你理清了顺序,拐杖可以扔掉,学生却扛着拐杖走。复句一般只要一个的顺序不一定在前,学生却有几个,且一律在前。

    母语的规范,每个人心里都有,这个,是模糊的。起步作文,要的正是它。一清晰、强化,反而会僵化。

    做人而言,过度自由比过度规范可怕;作文而言,过度规范比过度自由可怕。

规范和自由的中间地带叫语感。它无法教。承认教育达不到的地方,恰是教育的智慧。说到底,规范不难,难的是自由的灵动。
    七、 “虚构”还是“真实”

    虚构虚假,一张纸的两面,间隔0.1毫米,造成两个作文走向:一个朝向生命的光明,一个朝向无望的病态。

     虚构,一种更高级、艺术的真实。老师,能不能编一点啊?那不是学生要用虚构表达真实,而是没话了。

     有人说,编故事,能发展孩子的想象力。一虚构,想象力就开发了,那么想象力也太小儿科了。只有深度的写作,才能开发想象力。虚构的真实,也不是简单地看有没有漏洞。如此虚构,只会制造出假话说得滴水不漏的高级说谎分子。

     个别先起来的学生,可以虚构。怎样算先了?已打好真实的底,明白用虚构写出心中的真实。

    默许或鼓励学生编造内容,可能会害了学生。

    八、“模仿”还是“创造”

    一兴奋一蹦三尺高一皱眉拧成个川字一有汗豆大红扑扑的脸蛋像一个红苹果开心像吃了蜜一样甜介绍多个有的、有的,还有的”……模仿过头,那叫灾难

    重复他人比重复自己更可恶。创造,保持永久热情的好方法。千万别说小学生有什么创造力?儿童是天生的诗人。没有束缚,心理安全,作文情绪丰沛,儿童的语言创造力就会汩汩地冒出来:

    他的眼睛特别小,睁着和闭着,没有多大的区别。”“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俊凯就在我身旁,他却不姓王只听咯的一声,我压下去了,关节处很疼很疼,啊,我终于体会到了难产的滋味”……

    天生的诗人,上了三年学,却成了屎人。模仿是手段,不是目的。何况,作文的情感无法模仿,作文的看法无法模仿,心里长出来的,无法模仿。作文的模仿,要有两个必要的前提:表达的情绪和作文的冲动。失去这两点,就是冷漠的机器人。

    知识和创造力有三种关系:正相关、负相关、不相关。不识字的老爷爷,也时有惊人之语。作文,可以有别人的影子,而不是拿起笔成了别人所有的技术,都是为了完善自己,而不是丢失自己。
    九、“先教”还是“后教”

    作前指导,先教的代表;作后讲评,后教的典型。

    先教后写,侧重教材;先写后教,侧重学生作文。前者以本为本,后者以生为本。两者选其一,后者为重。

    先教,学生成了指导的奴隶,没人指导便站不起来;先教,学生依葫芦画瓢,离了葫芦也没了。那是虚假繁荣。宁要真实的贫穷,也不要 虚假的繁荣;宁要不完美的真实,也不要虚假的真实。

    教师不知作文教什么。我答,学生先写,你仔细看作文,就知道教什么了。教师至少要用三年时间,老老实实、认认真真研读学生的作文,作文的脉号清了、号准了,有行医经验了,才取得教的资格。

    后教,则是检测基本功练到什么程度的重要方式。

    十、“有技巧”还是“无技巧”

    作文有没有技巧?很多老师答有,很多作家答无。有技巧,属文字技巧;无技巧,指的是文心技巧

    文心技巧文字技巧,哪个更贴近作文本质?前者。作文教学老抱着文字技巧不放,因为文字技巧摆在纸上,文心技巧,则看不见、摸不着。

    文心技巧怎么练?发表意识是核心。作文发表出来,催生发表意识;作文有人读了,萌生读者意识;读者眼睛雪亮,作者不敢说假话;发表成就作文,作文成为作品

    心灵敏感力需要不断开掘。引导学生不断地内心;经常面对自己内心的人,心灵会走出粗糙,走向轻盈、敏感。

    现象思辨力需要小心栽培。思考的深度与独特,决定了文字的深度与独特。洪水可以淹没村庄,也可以用来发电。与众不同的思考力,有待开发。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人民教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