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育成了服务业
文/李希贵
2001年,中国被批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时候,其中的文件里把教育视为服务业,当时,着实叫我们吃了一惊。
一直以来,我们始终把自己从事的既高尚又伟大的工作视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怎么就因为一个WTO,一夜之间教育竟然和端盘子的、洗头理发的混为一谈了?内心那个别扭劲着实把自己折腾了一段时间。
也是在2001年,教育部启动了第八次课程改革,据说这一轮变革与以往的课改有着根本的不同,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明显的道理摆在那里,选择性的课程必然造就有选择权的学生,而有选择权的主体,是不是可以认定为我们的服务对象?
10年过去了,在今日十一学校的校园里,教育确实是在演变为服务业,而且已经不可逆转。根子就在课程上。
在学校的行动纲要里,我们把课程定位为学校的产品,我们决意通过对课程的构建和开发,尽最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于是,几年下来,我们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进行梳理、整合,于是,便有了203个校本课程。其中199个为选修课程,即使数、理、化、生,每一门学科也变为有5个不同难度的分层课程,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层次的数、理、化、生课程,其他学科亦然。
学生的选择一旦进入校园,教师的角色就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潜心开发适合不同学生成长需求的课程体系,而且,我们开发的课程还必然面临着学生选择过程中无形无声的评判。其实,在我们规划的课程链上,本身也无法回避课程评价这关键的一环。
说到底,我们是在通过开发自己的产品——课程,为我们的学生提供服务,教育确实演变为服务业,只不过是服务于学生成长的高级、复杂的服务业罢了。
当教育成为服务业,研究学生的需求必然成为我们工作的前提,而他们的需求千差万别又千变万化,挑战自在其中。于是,对话、谈心、咨询、诊断,“挖空心思”弄清学生,就成为校园教育工作的重头戏。
当教育成为服务业,师生平等就成为校园生活的基本状态,居高临下的姿态、高高在上的架势、教训的口吻、不屑的眼神全都将无法在这样的校园里藏身,需要的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放下身段、敞开心扉,以长者的责任和平等的身份与孩子们对话、沟通、合作,共同成长。
当教育成为服务业,就必然以客户的满意度作为衡量我们工作的重要指标。过去的教育,我们可以仅仅让上级肯定,或者让家长满意,孩子的苦累都是我们追求业绩的代价。今天不行了,我们必须把他们的酸甜苦辣放在心上,把创造快乐的校园当作我们共同的追求,于是,由孩子们来评价我们的工作也就成为常态。
当教育成为服务业,我们就需要调整心态。教育不是万能的钥匙,教育不能包治百病,教育需要学会等待。其实,只要我们把心态调整好,就会发现校园里的孩子们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尽管孩子们的变化不可能日新月异,但却可以从他们细微的变化中发现成长的期冀。教育需要小火慢炖,成长必须慢慢拔节,只有把心态调整好,我们才能够回归到教育规律的康庄大道上,走得顺畅自如。
——摘自《面向个体的教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