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玉山老师《李清照词鉴赏》观课报告

(2015-10-27 15:05:51)
标签:

李清照

婉约词

一师一优课

观课报告

远程研修

分类: 走进课堂
李玉山老师《李清照词鉴赏》观课报告

本次远程研修,观课六节,最让我欣赏的是济南第二十六中学李玉山老师执教的一节文学欣赏课,课题是《花开乱世自飘零——李清照与婉约词》。

古诗词课不好上,因为诗无达诂,对于任何一首哪怕是最耳熟能详的诗词,每个人在理解起来也会有诸多的不同,而且似乎没有穷尽的时候。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古典诗词美则美矣,有些却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把感觉说出个所以然来,实非易事。

而 李玉山老师却凭借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迎难而上了。以主题单元的形式,通过初中阶段选入教材的三首李清照的词,向学生介绍了作者本人的生平以及婉约词的特 点,可谓艺高人胆大。而实际的教学效果,也实现了李老师的预期,学生在这节鉴赏课上收获了很多,加深了对中国传统诗词的感情。

对本节诗词鉴赏课,谈如下几个观感。

一、教学设计清晰流畅,如同一篇讲究起承转合的优美的散文。

作 为主题单元教学,李老师显然在教学内容的研究上下了一番功夫,包括李清照的生平,包括三首词的写作背景,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等等。巧合的是,教材中选入 的这三首词(《如梦令》《醉花阴》和《武陵春》)分别是李清照少女时代、结婚初期、晚年之后的作品,以一条相对清晰的脉络,勾画了她从一位天真美丽的少女 到一个悲苦无依的老妇的人生历程,其中的变化,让人唏嘘不已。为此,李老师才用了花开乱世自飘零这样一个让人感慨与婉惜之至的题目。从课堂教学来看, 无论是以介绍作者为内容的导入,系统而富有文学味的总结,还是各个教学环节的过渡,无不自然贴切,毫无生硬斧凿的痕迹。教学节奏张弛有度,教与学的活动安 排协调,既有执教者因为胸有成竹而表现出的从容,又看得出那种游刃有余的课堂驾驭水平。

二、从诗词的语言特点和创作规律入手,教给学生鉴赏的一般方法。

诗 词是语言的艺术,离开了文本,教学便无从附着,也很容易陷入飘浮的困境。本节课的教学,李老师在深入解读三首词的基础上,又本着不拘泥于这三首词的教学原 则,立足于教会学生掌握诗词的语言特点和创作规律,教给学生鉴赏的方法,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比如在学习《醉花阴》这一首词时,他引导学 生圈画能表达作者情感的意象,从具体的词语入手,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佳节”“黄昏”“西风”“黄花等意象的思考和解 读,很快就理解了整首诗表达的主题。在学生出现认识上的偏离时,李老师反复强调意象具体可观、可感的特性,使绝大部分学生对这个古诗词中的重要 手法心领神会。更难能可贵的是,通过这三首词,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真正认识到了婉约词的三个境界,即清新柔美、婉转缠绵和浓郁哀伤。为了辅助理解, 执教者还用课件引入了晏殊的《破阵子》、王观的《卜算子》等几首婉约词,进一步扩充了课堂的容量。

三、引导学生充分诵读诗词,以探究为目的与学生充分展开对话。

这 两个充分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得非常明显。诗词的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保留节目,没有诵读便没有诗词教学,诵读过不了关,理解便有难度。这节课,李老师采 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对三首诗词进行朗读和背诵,第二首《武陵春》还引入了配乐的歌曲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值得称道的 是李老师在引导学生鉴赏时,能够结合学生的回答,施以巧妙的点拨:偏了的进行纠正,浅了的通过追问进行挖掘,表达不清晰的给予具体的建议……这种师生的对 话显示出执教者深厚的教学功底,他像一位经验丰富而又充满爱心的船长,指引着一群年轻的活力四射的水手,在古典文学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当然,如果要说不足,就是课堂上这种老师与某个学生的单向对话较多,而生与生之间的思想交流碰撞显得少了些,没有用具有整体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从而出现更为精彩的回答,课堂生成的质量有待提高。

通过观摩李玉山老师的这堂课,一 方面要学习他的这种研究意识,对文本进行整合的能力,把松散的内容进行创造性的调整,使之以板块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收获类知识;另一方面也 让我认识到,一名老师最好的备课方式就是读书,积累,特别是一名语文老师,只有具备比学生丰富得多的知识,才有更为宽泛的教法选择的余地,在课堂上也 才能轻松自如地处理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因为热爱,所以执着,只有老师成为一名真正的学习者和思考者,才能让学生学得更快乐,更扎实。

李玉山老师《李清照词鉴赏》观课报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