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真正的课改必然要从“课堂”走向“课程”

(2013-06-12 13:41:47)
标签:

课程

改革

改课

效率

教育

分类: 教学改革

作为简称的“课改”,其实有两个虽有联系却并不相同的意义:一是指课堂教学改革,二是指课程改革。后者属国家意志,具有宏观的战略考虑;前者则在很大程度是地区(学校)的着眼点,具有微观的操作意义。

    从笔者狭窄的视野出发来审视,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像北京、上海、深圳……因为对外交流频繁,接触到的西方教育观念也多,所以很多学校都在“课程开发”方面下功夫。他们凭借自身的师资和社区环境优势,尽最大可能地在学校开设“课程超市”,让学生在学好国家规定的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从个人爱好出发,自由选择那些感兴趣的课程,努力发展个性特长,从而为将来的成才创造条件。

另外的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由于改变自身和家庭命运的途径不多,升入重点高中、考上重点大学便成了其中最“保险”、也最有希望的路子。而优质高中、大学的数量不多的现实,必然导致中考和高考竞争加剧,于是,直接面向考试的“课本学习”自然也就转化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升学率,就是数以万计的家长和当地社会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几乎是)唯一指标,学校要生存,就不能无视这种巨大的惯性市场需求。因此,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将国家课程学得更扎实,在考试的时候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就成为这些地区的学校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么经济发达地区办的就是“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办的就是“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前者具有前瞻性,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个性特点,是着眼于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触及了教育的本质。与此相比,后者显然存在先天的不足,但也是迫于现实情况,有很多无奈的成分,毕竟观念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跨越式发展需要很多客观条件,并非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因为这种不同,“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在改革的顺序上呈现出这样的状态:先根据时代需要,开发出既实用而又先进的异彩纷呈的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然后才考虑课堂的规则要求和操作流程。也就是说,是先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其次再解决“怎么学”的问题。很显然,社会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现实表明:“学什么”,比“怎么学”更重要。

“让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家长的需求,学校的课改在本质上必然要以学好国家课程为基本目的。因此,有人形象地将其称之为“改课”,即改变课堂教学的意思。也就是说,“学什么”不在考虑的范畴之内(至少不是主要的内容)。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这就像做菜,材料和佐料早就由老板准备好了,厨师的任务,就是如何充分利用这些东西,将菜做得好吃一点,让客人能够口齿生香,以便多招揽一些回头客。所以,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改革,着眼点是课堂上“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这些操作层面的问题,这就是狭义上的“课改”。不论是反对“满堂灌”“满堂问”,还是倡导和推行“将课堂还给学生”,“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检测……都归于“怎么教”这个上位的问题。

其实,综观社会发展史,在一定时期内,从来不是“凡先进的才是最好的。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有些事情需要一步一步来,跳跃式、跨越式的发展不但难度大,而且危险系数也高。这就如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一个地区(学校)的教育,总是要先解决了较低层次的需要,然后才能上升到更高层次的需要。

因此说,我们当今所从事的“改课”是必须的。先“课堂”,再“课程”,这是由一个地区(学校)的师资水平和所在地家长对教育的预期相辅相成的。当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校和教师在集中精力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也并不妨碍我们着眼于未来,立足于解决现行某些教材滞后于时代发展的局限,积极地、力所能及地从事“课程改革”,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但从长远来看,真正的课改,必然要从“课堂”走向“课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