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中小学校园里的女生越来越强势?

(2012-09-16 20:15:08)
标签:

女生

教育

民族

国家

男孩

分类: 文章发表

    近几年来,中小学校园里这样的现象日益明显:女生越来越强势,男生早早地交出了“学权”与“政权”。

    从幼儿园开始,到初中毕业(高中具体是怎么样的因为没有统计数字不好说)这段时间,学校里女生的优势非常突出。学习成绩优秀的女生居多,男生凤毛麟角;当班干部(包括校学生会)的大部分是女生,男生退居次席;各种出头露面的场所,女生风风火火,占据“统治地位”,即使有男生参与,也基本上是配角……

    这和笔者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完全是不一样的,那时候女生远没有这么强势,顶多能做到和男生平分秋色,而到了高年级则完全落于下风。班长绝大部分是男生,女班长不能说绝无仅有,在数量上却根本不能和男生相比。

    短短十几年,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呢?

    虽然其中肯定与大的环境有关,比如文化背景、社会思潮等等,但视野所限,笔者不能分析得那么深入和长远,只从三个小的层面上谈一点不太成熟的看法。

    其一,与食品相关的生理问题。多少年来,食品安全一直是倍受诟病的大问题。不法商家的见利忘义,监管部门的无所作为,导致骇人听闻的事件层出不穷,就像下面这段短文所调侃的那样:

早起,买两根地沟油油条,切个苏丹红咸蛋,冲杯三聚氰氨奶,吃完开锦湖轮胎的车去上班。
   
中午,瘦肉精猪肉炒农药韭菜,再来一份人造鸡蛋卤注胶牛肉,加一碗石蜡翻新陈米饭,泡壶香精茶叶。
   
下班,买条避孕药鱼,尿素豆芽,膨大西红柿,石膏豆腐,回到豆腐渣工程房,开瓶甲醇勾兑酒,吃个增白剂加硫磺馒头……

这当然是极度夸张的文学描述,实际情形不可能这么恐怖。但是,我们在谴责这些“化学食品”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危害的时候。其实还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诸多的添加剂尤其是类似雌性激素之类的东西对男孩生理发育的影响。尽管没有统计数据,然而过多的“非自然”药品在无形中伤害着男孩的特质,流失的是阳刚气十足的勇敢、血性,增加的是女性化的柔弱与怯懦。

其二,女教师增多的环境问题。近几年,师范教育式微。尽管国家出台了大量优惠政策——比如实行免费教育鼓励高中生报考师范院校,然而由于教育体制不够灵活,学校师资新陈代谢慢,每年退休的人数远远远少于师范毕业的人数,致使后者就业困难。加之教师待遇相对偏低,工作强度大、身心压力大,其稳定性对于女性尚可,对于男性来说发展空间有限,仅凭一人工资收入难以糊口。所以,优秀的男高中毕业生极少选择师范类院校。

这样一来,随着一批批50后、60后教师的逐步退休,中小学教师的性别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一线教学的老师中,女教师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一股阴柔之风遍吹校园,女生的强势便不可避免了。有一句很经典的话说“一个女人在男人群中会越来越女人;而一个男人在女人堆中也会变得越来越像女人”。典型的例子是贾宝玉。

其三,喜欢“听话的学生”的教育观念问题。毋庸讳言,我们目前的教育观念中有太多似是而非甚至是错误的东西,管理者不觉其误而大行其道。比如小学生听讲时要将双手背到身后,一动不动,时间长达几十分钟;比如看书的时候要正襟危坐,书本与桌面正45度角,等等。其实这样的要求并非从出于人才培养的考虑,恐怕在很大程度是为了整齐、好看。类似的规定用于“练功”还行,如果是在上课,简直不可思议。因为我们没有见到有多少成人在看书的时候是保持这样“科学”的姿势的,常常是怎么舒服就用什么怎么看。同样,出于“好管理”的目的,老师们有意无意地是喜欢“听话的学生”的。谁不在课堂上捣乱,谁能不折不扣地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谁能顺着老师的意思说话……谁就会受到表扬,反之就会遭到压制甚至打击。久而久之,那些精力旺盛、思维灵活的男孩子的棱色逐渐地磨平了,变得循规蹈矩,因为他们自己也开始怀疑自己的某些言行是否正当,并自觉放弃那些在老师看来离经叛道的想法和做法而“向组织靠拢”。当然,也会有几个依然顾我的孩子,在班级中却已经没有了市场和影响力,他们要么报复性地不再学习,要么直接和老师对抗,走向另一种极端。

忘了是哪一年的一部电影了,叫《寻找男子汉》,表达的是对社会上越来越缺少男子汉气质的担忧,而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为代表的一大批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工作者近年来也在不断呼吁要重视对“男孩”的培养。这显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涉及民族前途未来的大事,因为祖国未来需要的是大批有思想、有魄力、敢担当、英武果敢而铁骨铮铮热血男儿,而不是一群弱不禁风、唯唯诺诺、困难面前手足无措、大敌当前畏首畏尾的时尚“伪娘”。

                                                                  (发表于2012年12月《山东教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