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看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夜新闻》。有一条报道说,近日,滨州阳信县观众反映,在阳信县城,几个主要路口的“电子眼”成了“印钞机”,一些车主有时一天能收到几张罚单,面对罚单,市民们都说很冤枉。
安装电子眼纠正违章很正常啊,咋会搞得怨声载道呢?等耐心地看完,才明白怎么回事。
其一,罚款一般发生在县城中心的四个路口,这四个路口刚好围成一个不足1平方公里的矩形,而且主要是在右转的时候被拍到。因为右转车道上经常有乱停乱放的或者有摆摊的导致没法右转,只能从直行车道拐过去,然后在直行的时候就可能被监控拍照。
其二,下班高峰期,在马路上占道经营和乱停乱放现象特别严重,可在这四个路口却没发现一个执勤交警。交警说了:“有人在这里出摊,你不能过,你违章你就不要走,出摊的属于城管管,不归我们管,你违章属于我们管。”
市民们说了,自今年6月份开始,阳信交警开始根据“电子眼”记录处罚违章,平时走这四个路口的绝大多数车主都收到过不止一份交通违法处理通知书。一位车主称曾收到过20张罚单,需要缴纳两千多元罚款,而这还不是最多的,最多的有80多张呢。也就是说,一个月之内罚款总额达到三百到六百万!
凡是反常的现象总有不便摆上台面的根源。阳信县城如此明目张胆地罚款背后,肯定是有“难言之隐”吧?
果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诉记者,这里的“电子眼”是个人投资安装的,为了收回成本,要从罚款数额里面有一部分提成。
原来如此!
其实,这样的手段也不算是什么创举,我们都有点司空见惯了。
比如,公路上以罚代管的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根源就在于罚款本身。目前公路超期收费现象还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加之关卡太多,如果按正常载重量,就挣不到钱,所以就超载。而相关部门明知道问题的根源不去解决,反而在罚款上做文章,一罚了之,再来再罚。至于安全问题,是根本不挂在心上的。
比如,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监管部门有着脱不了的干系。一方面,“民不告官不究”,装聋作哑,碰到电话投诉就出动罚几个钱,不疼不痒。不法商贩心知肚明,等罚款的走了,仍然我行我素。另一方面,有些人从心里也不想彻底解决问题,因为一旦将违法者搞得倾家荡产,自然就没有罚款的机会了,小金库就干瘪了。由于违法成本太低,造成经营者变本加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比如,医生乱开处方造成的老百姓看病贵的老大难问题。在还是“以药养医”的体制下,在某些医院和医生的眼中,药品不是用来治病的东西,而是可以赚钱的商品。所以,碰到患者,传统的“望闻问切”退居次席,代之以先进的医疗设备。就是一个轻微的头疼脑热,也要化验血,化验尿,甚至做个彩超什么的。为什么会这样?当然是“提成”在作怪。多一些检查费用,多开一点价格昂贵的药物,自然就多一份个人的收入或者奖金。至于对症不对症,是第二位的问题。
……
现在有一个词叫“权力寻租”,词条上是这样解释的:
握有公权者以权力为筹码谋求获取自身经济利益的一种非生产性活动。它是把权力商品化,或曰以权力为资本,去参与商品交换和市场竞争,谋取金钱和物质利益。即通常所说的权物交易、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等等。像物质形态的土地、产业、资本那样,在这里,权力也被物化了,转化为商品货币,进入消费和财富增环节。权力寻租所带来的利益,成为权力腐败的原动力。
以上的几例虽然各有不同,但都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权力寻租的特点。公权力本来应该是国家赋予的为人民谋利的工具,现在却被某些部门用来进行不正当的交易,变成了私人的印钞机。
在权力得不到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在缺乏“公仆意识”的某些部门,是很容易产生类似阳信县城这种问题的。因为在有些官员(部门)的心中,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只“管”不“理”,只“收钱”不“办事”,公章和制服只是体现权威的象征,有利就上,不管合法不合法,有问题就推,不管是不是份内之事。
新闻报道最后的采访,让每一个观众都清楚了问题这个“皮球”是怎样被踢来踢去的:
对于市民反映强烈的“电子眼”乱罚款,和道路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阳信县交警大队却让公安局联系,“交警只是处理,具体操作都是公安局那边。”并且说罚单也是公安局出的。而一位阳新县公安局宣传科工作人员却说:“这得具体指挥中心,交警部门解释,我们搞宣传,具体业务也不太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