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一个“薄"字反思文言文的复习策略

(2011-03-10 20:53:22)
标签:

中考

复习

文言文

教育

分类: 文章发表

    今天早读课的时候,进行了前一段时间的过关检测,其实题量并不大,题目也比较简单,考的就是《岳阳楼记》和七年级上册的几首古诗的默写,总分是20分。

    下午阅卷的时候,发现全班42名学生,有一个词的解释错了38个,只有4名学生答对了。这个词就是“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的“薄”字,正确的解释是“迫近”,可是,写成“淡淡的”也有,“稀薄”的也有……简直是五花八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文言文的复习向来是个难点。究其原因,一方面它与我们当前广泛使用的普通话相差太多,文言文中的一些语法现象,比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等等,在现在的口语中几乎不用,以致于形成语言障碍,加之知识点零碎而复杂,需要记忆和东西太多,学习困难也就可想而知了;另一方面由于文章中的一些内容与现代生活离得较远,学生没有什么学习的兴趣。新授课的时候都没有多少积极性和主动性,复习阶段就更不用说了,优秀的学生尚能凭着一种“考个高分”的愿望硬着头皮学习,基础不好的学生自然是得过且过。

    可是,这种在一个词语上大面积出错的情况却并不多见。显然是复习的方法上出了问题。

    什么问题呢?

    我回顾了一下自己的复习过程:

    通过朗读和背诵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学生自主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教师结合复习资料勾画复习要点——学生自主复习——完成重点习题并讲评。

    应该说这几个环节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当我打开那本复习资料时,发现当时在复习的时候没有勾画出“薄”这个字,也就是说,对这个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太常用的词没有进行重点强调(虽然在成语“日薄西山”中还保留了“迫近”的意思),所以复习的时候绝大多数学生由于时间关系不可能全面掌握,所以也就忽略了这个词。

    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文言文的复习虽然也需要从整体入手让学生熟悉课文,并尽可能全面地掌握课文内容,但是一节课复习一篇课文,还是显得过于仓促,在这种条件下,作为教师,必须精心钻研教材,最大限度地把接近考点的“重点”给学生指出来,浓缩成精华的练习让学生通过训练去掌握。

    如果轻视复习课的作用,不去归纳关键的知识点,而采取放羊式的管理,任由学生漫无目的地看书,尽管也有少数优秀学生能够做到全面复习,并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大面积提高质量显然是一句空话。

    也就是说,一堂复习课的容量与效率,是由教师决定的,它取决于老师在研究考点基础上对教学重点的胸有成竹,取决于老师给学生设计的能以一顶十的有营养的“压缩饼干”,当然也取决于老师运用科学、有效、有趣的教学方法,并能通过恰当的反馈方式了解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并加以落实。

                                            (本文发表于20115月3日《临淄教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