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上能长出白菜吗?
(2010-09-15 20:54:41)
标签:
课堂爱因斯坦教育生活 |
分类: 教学改革 |
今天下午,去听了一节初一的生物课,内容是“生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授课老师的专业素质较高,教材熟练,整堂课设计得也很科学。从复习回顾开始,到自主思考,到课堂练习,环环相扣,知识讲授条理清晰,并配以大量图片,抽象与直观相结合,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可是在“自主思考二”这个环节,老师设计了5个探究思考题,出现了一点小意外,不禁让人捧腹。
第一道题目是:在充足的阳光下,大蒜种下去会长出蒜苗,那么,如果将蒜种在黑暗的环境里,会长出什么呢?
短暂的思考之后,一个学生举起了手:
“会长出白菜!”
听课的老师笑了,讲课的老师也笑了: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大蒜是绝对不会长出白菜的,再想一想。”
另一个学生站了起来:
“会长出姜!”
老师摇了摇头,继续引导说:
“虽然两者的味道都是辣的,但姜并不是这样生成的,认真思考一下。”
“那就是成出大葱!”一名学生大声回答。
老师哭笑不得,耐心地解释:
“还是不对。大家仔细想一想,这种东西我们是吃过的,并不难猜的,既然种下的是蒜,那么长出来的东西肯定是与蒜有关的,不要让思维跑远了。”
这时候,一个学生有些不自信地慢慢举起了手。老师让她站起来回答,她声音不高,像是从嘴里挤出来的似的:
“老师,是蒜黄吗?”
“终于说对了,是蒜黄。因为见不到阳光,所以蒜黄不是绿色的。这也说明了生物生长与阳光的关系。”
……
这个小小的插曲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笑话呢?
本节课老师的设计是没有问题的,这部分知识的难度也并不大。关键的原因应该是学生的生活经验过于狭窄了,他们的绝大部分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来的,死记硬背的成分多一些,属于亲身经历的太少。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的好奇心在悄悄地减退,“凡事爱问个为什么”习惯不知道什么时候丢掉了。可以想见,当他们吃蒜黄的时候,对蒜黄为什么是黄色的并不感到奇怪,或许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就像树叶天生就是绿的一样,觉得事务原本如此,没有什么值得探究的地方。而我们的教学呢,大部分时间是让学生记住现象和结论,注重的是解决问题,而探究的过程被大大地弱化,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已经退化了。
于是,我们的教育也便培养不出牛顿,造就不出爱迪生和爱因斯坦,就像大蒜不可能成出白菜一样。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的学生认为“大米是超市里出的”,“钱是从银行里提的”,“西瓜是树上长的”……也就不足为奇了。
因为,他们在书本里浸泡得太深,而离生活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