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桂林游记——灵渠篇

(2005-11-11 15:52:49)
标签:

杂谈

分类: MSN搬家

灵渠篇

 

第一次随旅行团到桂林的时候,就曾问带团的导游:“是否有时间可以带我们去一趟灵渠?”导游却说:“一条破渠,有什么好看的”。我不知道导游为什么不喜欢那里,但在我心目中的灵渠那怕就是一条破烂不堪的水渠,也是一条承载了2000年前中国历史的灵动之渠。

 

此次自助游桂林,差一点因为行程的安排问题,让我又一次失去到灵渠一游的机会。也许是我的渴望之情感染了同去的朋友,终于我们决定离开龙脊后,前往灵渠。

 

灵渠与龙脊,分别在桂林市区的一南一北,从龙脊到桂林已经是下午一点了,再从桂林转车去灵渠所在的兴安县,还需要一个多小时。虽然我腹中空空(为了赶时间我们连午饭也没有吃),车马劳顿,但一想到可以看到梦寐以求的灵渠,我就兴奋不已。

 

灵渠与四川的都江堰、陕西的郑国渠并称为秦朝的三大水利工程。我曾经有幸参观过气势恢弘的都江堰,曾经被先人的聪明才智所震撼。它以其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而被列进《世界文化名录》,而与它同时代的灵渠又将层现出怎么样的风貌呢?

 

初到兴安,觉得他与中国其他的县城没有什么区别,如果是一位不谙历史和地理的人,一定不会觉得他是一个具有厚重历史的地方。

 

我们的游览是从一个叫“秦文流觞”的地方开始的,当我站在一座簇新的仿秦城门前,不由的摇了摇头,说实话我不太喜欢这种仿造的建筑,感觉就象东施效颦一样的不堪人目。穿过城门向右一拐,眼前呈现的是一段仿古的街市,虽然街市的建筑透露出秦朝的古风,但是店内成列的都是现代的商品。由于现在时间已经是下午三时,街市的游人并不多,店里面也显得很冷清,我们匆匆地穿行而过,在此并为做任何逗留。

 

往前行出数十米,眼前出现了一个叉路口。向左走,向右走都有不同的风光。当同去的朋友向当地人打听线路的时候,我却在路边看到一眼井,井壁上篆有四字“十方古井”。也许是秦始皇开凿灵渠而招募的“十方”工匠,在此挖掘了一眼井,井水恩泽了“十方”的民众,故此井名曰“十方”。我猜测着,往前凑了凑,探头向井内张望,却见一股清流从井底汩汩涌出,真没有想到这古井依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如果不是时间匆忙,如果不是井的四周有绳索阻挡,也许我会痛饮这二千年长生不老的井水,来滋润我旅途中干涸的身体。

 

离开“十方古井”,我们向左走上一桥,当我还在张望着左右问灵渠怎么走的时候,朋友却告诉我“灵渠就在你的脚下”。我朝思慕想的灵渠在我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却已经来进入了我的视线。

 

一条清澈的小河,沿着堤岸安静地穿城而过,这就是灵渠。灵渠宽不过十数米,由于是人工修葺而成,所以可以清晰的看见用青石砌成的河堤。只是不知道这些河堤还是不是旧物,如果是的话,那么它将是2000年前的文物了。灵渠中的水不深,一眼可以望见河底荡漾的水草,水草中不时还有一寸长的小鱼游戏期间。这番景色让我想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只是要把康河改成灵渠,把康桥改成“万里桥”。

 

“万里桥”虽然不及灵渠的年代久远,但也是一座唐朝时期古桥,据说因为距离唐朝的都城长安的水路有一万里,故名“万里桥”。万里桥是一座石头拱桥,水面上下的拱门相接而成一个满圆,如一轮满月静卧在这清流之中。当地结婚有一风俗,新郎骑马走旱路,等候在万里桥前的红雨相思码头,迎接从水路而来的新娘。也许当新婚的彩船穿行而过万里桥那圆圆的拱门时,便注定这一对新人婚姻的圆圆满满。

 

灵渠穿行而过的街道又名水街,南北相望绵延约一公里长。临水的岸边宽十数米的区域被辟为绿化带,一条竹径,弯弯曲曲地通向幽静之处。竹径间隔十数步,就会设置一道雕花石梁,石梁顶端福禄寿喜等祈福之词;花鸟鱼虫等吉祥之物依稀可辩。从这些花纹的模糊程度来看,他们应该是经历过风风雨雨的旧物,仿佛是从那些几代世家的门楣上拆卸下来的东西。安置在此处的石梁,虽不切意,却也不显得突兀,也许是想让经过它的人们能够沾染上点福气吧。竹径的尽头便是掩映在幽幽的古木之间,依水而建的亭台楼榭,坐在上面的人们,或品茗,或聊天,或对弈,或看书,或垂钓,或发呆,极尽所能的享受着如世外桃源般的悠闲生活。

 

水街的那一边是一溜仿明清的建筑,这些建筑与江南水乡的明清建筑相妨,也是青砖小瓦,飞檐翘角,只是在建筑的木雕装饰上显示出岭南地区的独特风貌来。江南建筑的木雕装饰含蓄内敛,体现出水乡人的温婉而不张扬的性格;岭南建筑的木雕装饰从门楣到楹联,从窗框到梁架,从屏风到隔扇,无不淋漓尽致。所雕刻的内容也各不相同,有走兽飞禽、奇花异草,也有人物典故、神话传说,甚至有山水景,亭台楼阁。这些木雕构图明快,层次清晰,技法精湛,给人以富丽华贵的感觉,真是难得一见的精品。而最吸引我的确是门楣上都悬挂有匾额,这些匾额陈旧的已经褪了颜色,但上面的字清晰可见。有光绪年间“德邵年高”,也有咸丰年间的“厚重可钦”这每一块旧时所制的匾额后面都应该是一个名门望族,都应该有一段以德制家,以仁制天下的传奇故事吧。

 

沿着水街,我们逆水向上行走不过百米,眼前便出现了一座气势恢弘的廊桥,中央悬挂一块匾额,上有三个金字“马嘶桥”。马嘶桥传说是汉代伏波将军马援所建造的。桥顶三层青瓦的中央有一只面向北方展翅欲飞铜雀,也许这又是伏波将军向都城洛阳传递出了捷报。如今的桥前已经听不见出征战马的嘶鸣了,只有安享太平生活的人们坐在廊下,看着四处悬挂着的竹灯笼,在风中轻轻摇曳。

 

过了马嘶桥,便离水街的尽头就不远了,虽然这条水街长不过几百米,但她的美丽和灵动却留给我深刻的印象,如果时间充裕的话,真想在水街盘踞几日,过一段优哉游哉的美好时光。 如今才理解为什么进入水街的地方取名为“流觞”了。 “流觞”源于古人三月临水除垢,祓除不祥的风俗。水街的灵渠便能给走过她的人们祓除不祥,带去福趾。

 

走过水街,沿灵渠的林荫道一路向前林荫道上人不多,显得格外寂静,行走起来心情也格外舒畅。不远的芙蓉树下泊着几条游船画舫,盛开的芙蓉花红红白白、深深浅浅倒影在水中,远远望去怡然是一幅《芙蓉秋水图》。也许是时间已晚的关系,艄公们不想再招揽生意,看见我们几个人走过,却依然的坐在船头悠闲抽着烟。

 

此时,我闻到了幽幽的、沁人心脾的花香味——一股桂花的香味。我们寻着着香味来到了“飞来石”。中国的土地上有很多飞来石,华山有、黄山也有,都是以造型神奇而得名。而灵渠的飞来石是一块再普通不过的石头了,三四米高、五六米见方的一个石台,独耸在湘江故道和灵渠之间。如果不是桂花引路,上面又有“飞来石”三个红色大字,恐怕我们是不会注意到这块石头的。不过和所有的“飞来石”一样,这快石头也有一个传奇的故事。相传,秦始皇几度派遣大将修灵渠而不能成,因水中有猪婆龙为孽,后来有一大将叫史禄,从峨眉山请来此石,镇压住妖孽,灵渠才得以修建成功。虽然我不知道飞来石对灵渠的修建到底起过什么关键作用,但看着他上面刻的一道道红色的水位线,我愿意相信这块石头正象后人给它起的别名“砥柱石”一样,是灵渠的中流砥柱。

 

在飞来石不远出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由李济深题字的“秦堤”两字。同样是秦朝的工程,北京的长城上和兴安的灵渠感觉却不一样。长城象一位手执兵戈的勇士,他的雄壮与险峻,透露出拒敌千里的勇气;而灵渠则象一位含情脉脉的仕女,她的婀娜与多姿,洋溢着温情和从容。

 

我们继续沿秦堤走去,前面豁然开朗,走过一片草坪,我们来到了一座木桥。桥的一边刻有“南渠”两个字,另一边刻有“天下第一陡”。就是大名鼎鼎,堪称世界船闸鼻祖的陡门。陡门的作用是缓解渠道水的落差,实现蓄水通航的目的。为了看清楚他的构造,我在桥上桥下走了两遍。这座桥是一座一字木桥,横跨不过五六米,也许是因为通航大船拆卸方边所以才建成木结构。桥下中央有一座石头桥墩,桥墩的设计如楼梯,半圆型的,下宽上窄,逐呈向上,这样的设计也许是为了方便计算蓄水的高度。桥下的堤坝上左右各有一个槽,可以插上木版蓄水,就可以实现低川高走,使船爬坡的功效了。陡门蓄水开闸又叫放陡,如今传统的放陡之法已经失传,人们也只有通过几代人的依稀留下的传闻来猜测他的妙用了。据记载,灵渠的南渠北渠共有三十六处陡门,而这一处陡门是保存最完整的。如今看来这些简单无华设计,在两千年前却是一个创举。

 

过了天下第一陡,前面应该是一片开阔的水面,由于今年的旱情比较严重,水势很弱,所以露出的灵渠的大、小天平。大、小天平成人字形,静卧在水中,它们的作用应该是用来平衡水位的。据记载,大天平长380米,小天平长124米,在汛期的时候江水沿大、小天平分别流入湘江故道和南渠,而平时则可以维持渠水的深度。我最感兴趣的是大小天平的结构,由于不懂水利所以引用一段石碑上的记录:“上下用巨石砌成,重用薄条石直插,砌成鱼鳞状,称作鱼鳞石,利用洪水过坝的压力,挤压得非常结实,加上坝顶巨石之间的骑缝中凿有三角形的石洞,用铁缇卡住非常牢固”。正是这种独特的建造方法,使得大、小天平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越牢固。

 

正如都江堰的“鱼嘴”将泯江分流成内江和外江;灵渠的“铧嘴”则把湘江水一分为二,七分流进北渠入湘江,三分入南渠进漓江。虽然都江堰和灵渠结构如此相似,但是由于所处的水系不同,两者的规模也截然不同。都江堰气势恢弘而震撼人心,而灵趣则小巧精致风光怡人。站在鱼鳞石上,我感慨万千,同样是秦朝兴修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是为了治理岷江,消除水患,在两千年后的今天都江堰仍然发挥着主要功效,使川西的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灵渠的修建是秦始皇为开疆扩土,发兵攻打岭南,因此地山路崎岖难行,进军受阻,粮草给养不继,便名史禄修建了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以通粮运。如今的灵渠虽然已经没有战时运输兵粮的主要功能,但是在农业灌溉上和航运上仍然其着重要的作用。

 

游罢灵渠,已是夕阳西下十分,我们坐在晚归的画舫中,心中充满了幽幽的怀古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