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杰写了上篇的损博士文章,几天之后,又写了一篇,发表在香港苹果日报上。再贴上来给大家共赏之。
顺便补一句,专栏作家中,男的我爱看陶杰的文字,女的喜欢看毛尖的文字。每次都会笑出声来,呵呵。
博士好苦
苹果日报 陶杰
讲了几句关于读博士的题外话,有的朋友看了之后说,正在港大读博士,觉得有点颓丧。我的意思是:念博士的,是另一种人,要很专注,吃得苦,对知识的虔诚像一场熊熊的恋爱。创作人不太适合读博士,除非像金庸先生──除了是小说家,金庸先生还是一个学问家。连金庸都去剑桥读博士了,事业成功之后才向雪山的高峯进发,博士学位更令人却步。莎士比亚一定很反对人读博士,他写过一出喜剧,名叫「白爱一场」(Love's Labour's Lost):一个国王,有三个很聪明的随从,其中一个叫做布朗。国王跟布朗谈到读书的问题,国王问:人生是求学问有满足感呢,还是该行乐?读书是会得到上天的回报的,因为学问中有真理。
讲了几句关于读博士的题外话,有的朋友看了之后说,正在港大读博士,觉得有点颓丧。我的意思是:念博士的,是另一种人,要很专注,吃得苦,对知识的虔诚像一场熊熊的恋爱。创作人不太适合读博士,除非像金庸先生──除了是小说家,金庸先生还是一个学问家。连金庸都去剑桥读博士了,事业成功之后才向雪山的高峯进发,博士学位更令人却步。莎士比亚一定很反对人读博士,他写过一出喜剧,名叫「白爱一场」(Love's Labour's Lost):一个国王,有三个很聪明的随从,其中一个叫做布朗。国王跟布朗谈到读书的问题,国王问:人生是求学问有满足感呢,还是该行乐?读书是会得到上天的回报的,因为学问中有真理。
布朗说:「一切欢欣都是水月镜花,但是最虚幻的,是酷首穷经找寻真理的光华。人的眼睛已经是光明的源头,用光线来寻找光辉会令人失明。我只用眼睛寻找一双水瞳,明丽而光亮,那才是耀目的光芒,学问就像天上的太阳,不许世俗凝神的张望。」
国王说:「你多博学啊,能用这样的辩证来反对读书。」莎士比亚用一场戏的对白来研究读书的问题。在伊利沙伯时代,还没有科学,读书多半是修道院里神学的争论,就像中国古代的训诂,莎士比亚觉得很无聊。他自己是一个喜爱享受人生的玩家,随同剧团到处旅行,在街市搭台演戏,自己也客串小丑。莎士比亚不爱读博士,有他的道理。然而他活得太短,五十二岁就死了,如果莎士比亚写完了《暴风雨》就退休,继续当剧团老板,一面坐收版税,到了八十岁,他也会去读博士的。
国王说:「你多博学啊,能用这样的辩证来反对读书。」莎士比亚用一场戏的对白来研究读书的问题。在伊利沙伯时代,还没有科学,读书多半是修道院里神学的争论,就像中国古代的训诂,莎士比亚觉得很无聊。他自己是一个喜爱享受人生的玩家,随同剧团到处旅行,在街市搭台演戏,自己也客串小丑。莎士比亚不爱读博士,有他的道理。然而他活得太短,五十二岁就死了,如果莎士比亚写完了《暴风雨》就退休,继续当剧团老板,一面坐收版税,到了八十岁,他也会去读博士的。
读博士的通常是勇敢的人。白先勇的小说《芝加哥之死》,讲一个读文学博士的学生,名叫吴汉魂,读到寂寞难耐就自杀死了。「曾经湖大似海,芝加哥在空中,多少蜃楼矗多少海市,玻璃多冷钢铁多无情」,余光中在七十年代这样为台湾的博士生唱哀歌。偏偏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很迷恋美国的博士,他们喜欢夸耀马英九是哈佛博士,台湾人都像中了白景瑞的电影《家在台北》的魔咒。
岳阳在美国读完了博士,回台湾娶妻,在餐桌上,董事长把自己的千金归亚蕾介绍给他:「他是留美电机工程的博士呀。」读博士,为什么一定念电机工程,而且是柏克莱?这样的博士全球有一大把。金庸去剑桥读唐代历史,暑假小回香港,大家宴聚,金庸太太说,老公天天背着书包,还一面唱着《读书郎》。研究院读得一点也不枯燥,心情愉快,是几生修来的福。
岳阳在美国读完了博士,回台湾娶妻,在餐桌上,董事长把自己的千金归亚蕾介绍给他:「他是留美电机工程的博士呀。」读博士,为什么一定念电机工程,而且是柏克莱?这样的博士全球有一大把。金庸去剑桥读唐代历史,暑假小回香港,大家宴聚,金庸太太说,老公天天背着书包,还一面唱着《读书郎》。研究院读得一点也不枯燥,心情愉快,是几生修来的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