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那家拉面馆还是很有感情的。
我还在上学的时候,爸爸带我去过一次。那是一家又小又破的面馆,一进门我就开始怀疑爸爸为何如此深爱着这里。然后是排队交钱,交钱后给你一个粉色的纸条,然后拿着这张纸条去领面的窗口排队取面,流程简单得似乎回到了20年前的饭馆。
当爸爸把那一碗热腾腾的面给我端过来的时候,我正在认真地端详着吃面的人。什么样的人都有,衣冠楚楚的,破衣烂衫的,斯文秀气的,粗壮粗鲁的,我不明白为何三教九流的人会聚集于此,这里究竟有什么玄妙的。
面条进嘴的那一刻,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了。太美味了这个拉面,面条筋道,面汤浓浓的,香香的,好吃极了。
那时候这家面馆是爸爸每天吃早点的食堂,由于店面的简陋,造成了这里的拉面以价格取胜,我记得是大碗3元,小碗两元。那时候的我觉得那个拉面馆好远,要骑好久的自行车才能到,后来我才知道,其实那个地方并不远,在佑安门。
因为那时候觉得远,我就再也没去过那个地方,只是每每在吃拉面的时候会想起那个地方。后来听说那家拉面馆所在的地方拆迁,小店也被拆除了,我心里觉得很遗憾,遗憾自己为什么没有再去一次。
直到有一天,在我和老公下班回家的路上,我发现了一家面馆拉起了横幅“佑安门拉面馆迁址重新营业”,激动地停好车,跑进店里打听,高兴地获得了这家面馆就是原来的那家小破面馆的答复,只是那天还没有开业。我兴奋,终于又可以吃到好吃的面了。
到今天,我已经和老公又去那里吃过两次了,美味一如过去,回味无穷,连价格都没有改变,超级便宜。现在的新面馆店面大了,环境好了,但依旧保持着小桌小椅子,桌子上摆着一头大蒜和一卷手纸的老样子,颇感亲切。而且经营项目由过去的单一的只卖拉面,变成了现在的有凉菜、有炖肉还有烤串和酒水了,很丰富。稍感遗憾的就是面馆依旧保持着过去交钱领票再领面的方式,由于规模大了,顾客多了,造成了管理很乱,毫无秩序。
真希望老板能与时俱进,采取新的管理模式经营好这家店,让我永远能吃到这么好吃的面。
昨天我对老公说:要不,我找老板谈谈,给他个建议怎么改善经营,没准儿他会发给我个vip卡呢,能一下免费吃一年的面,哈哈。。。
最后广告一下,那家面馆位于半步桥大街东口,经济日报社旁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