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些日子,听说美女同事丹2岁7个月的宝贝闺女,在仅仅过了6天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后,无奈地办理了退园手续。理由很简单,不适应:哭,虽不撼天动地,但架不住没完没了地流泪,直到老师都头疼了;闹,不乱打乱踢,只是采用女生特有的方式----吭叽,低频但很磨人。
我的另一位同事对于这个问题,看得很开,觉得幼儿园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一定要顶住压力,克服困难送她上。她的妞妞,是和馨馨一个时间进的幼儿园(当时上小班时还不到三岁),但虽然已经过了半年的磨合期,但对于幼儿园还是没有什么好感,属于能不去就不去的一类。
每次听到她们讲送孩子上幼儿园如何如何难,孩子如何如何的反抗时,我就很庆幸,在送馨馨上幼儿园这个问题上,家里人的意见很统一,馨馨也表现得非常配合。虽然在班里也算小的,但每天都是高高兴兴去,快快乐乐回,放个小寒假,居然心里还有惦记的老师和小朋友。
所以,总结一下我的经历,我觉得,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问题不是出现在孩子身上,而是出在家长身上----家长的态度是关键。
一是思想上摇摆不定。我们这些70后、80后年轻父母的老人,当时家里的兄弟姐妹多,多是大的看小的,没上幼儿园也照样长大了,而且当时上幼儿园也不是大趋势。所以,对于第三代入不入园,觉得家里有人看,而且又看不了孩子一把鼻涕一把泪的,从思想上就两可的打算。作为父母,我们就必须下得了狠心,我们都知道适应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就好像到一个新单位工作,没有熟悉的环境、认识的人,一切从零开始,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孩子就更不易了。在这一点上,虽然馨爸就是从小被她的姥姥带大的,但婆婆觉得没有集体生活的经历的小孩,直至他长大成人,无论是在合作分享、关心他人上,还是在待人接物、处理问题方面都多多少少有点欠缺,所以对于馨馨坚持上幼儿园这事儿,她是举双手赞成的。
二是情绪上激动不已。每天早晨入园前,都能看到一些哭闹不止的小孩子被父母送到老师的手里;而栏杆外,也有不少爷爷奶奶们在一旁抹泪,搞得跟生离死别似的。因此,在这个关键的时期家长一定要先克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比孩子哭得还厉害,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上幼儿园不是一件高高兴兴的事。
三是言语上被动消极。有些家长会在孩子一再抗拒上幼儿园后,妥协让步,说一些
“不上就不上,也学不了多少东西”、“也不差这一天”等诸如此类的丧气话,让孩子觉得没有什么好期盼的。馨馨刚上幼儿园时,我给她一个任务----每天认识1至2个小朋友,很快馨馨就能叫出80%同学的名字了,有了熟悉的小伙伴,就好得多了。现在每天从幼儿园回来,我都会问馨馨同样一句话,那就是“你快乐吗?”这种快乐教育法,是我从一本外国的育儿书里看到的,它会给孩子予安慰、乐观与自信,让孩子觉得幼儿园是一件非常有希望的事情,它会让你觉得很愉悦。
四是行动上无所适从。我就看见过一个馨馨同学的爷爷,那天送园时刚好下雨,爷俩没有像平时一样在幼儿园的操场上溜达5圈,孩子在交给老师后,那位爷爷听着孩子在教室里哇哇大叫,一转身,又把孩子抱了出来,愣是打着伞在院里转起了圈。其实老师是最不希望,送完孩子的家长趴窗户根、躲树后面,不停地看也不肯走,一来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二来更会让孩子的依赖感更加膨胀。
当然,让孩子爱上幼儿园,除了家长的配合外,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也是很重要的。
新学年的第一次家长会,老师就严厉地“批评”了一些家长的做法。上学期,老师对每月全勤的宝宝都会发一些贴画、小挂件等作为奖励,后来为了扩大宣传,干脆把表扬名单写在了班级门口的小黑板上。最随着气温的下降,小朋友们的出勤率也直线下滑,了解到情况,原来,一些家长对于孩子缺勤采用了“积极”的应对手段,也会买一些小东西,作为补偿,让孩子认为缺一、两天不足为奇。
所以,这学期,老师又推陈出新,用“全勤奖状”来刺激孩子的竞争意识,而且加大宣传力度。在重新回到幼儿园的这十几天里,馨馨每天都早睡早起,按时入园,问起原由,一句“我还要得全勤奖状呢?”,代表了她的心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