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教育自立能力放手不放任 |
分类: 心语杂谈 |
中午休息,我和妞妞妈一起在她的办公室聊天,从逛街穿衣开始,没聊上10句话,就把主题绕回了孩子(我想这是当了妈妈的人的一贯通病)身上。
〖对话一〗
妞妞妈说:“每天只要一回来,妞妞就会像小鸟一样飞跑过来一头扎到我的怀里,抱着半天不肯撒手。”
我说:“馨馨看到我也会很高兴,但经常还会继续坚持做自己的事情。”
〖对话二〗
妞妞妈说:“在家里我们全家也会经常抱妞妞,亲她。”
我说:“只有在外面,在馨馨实在走不动(而不是不愿意走)的情况下我们才会抱她,在家里几乎不抱。”
〖对话三〗
妞妞妈说:“当妞妞想干一件事被我们拒绝时,她会大哭,围在你的身边转圈,用身子不停地蹭你,我们一般都会心软,抱起来哄,最后投降。”
我说:“要是馨馨也会哭的,甚至趟在地上耍赖,我们会不理会地走开,直到她自己从地上爬起来,转身玩其他的。”
〖对话四〗
妞妞妈说:“妞妞从小就不爱吃东西,喂饭都得哄,那时候一个人抱着给她讲故事书,一个人拿着饭碗趁着她不注意时把饭勺塞进嘴里。”
我说:“从1岁开始馨馨就被‘绑’在椅子上自己拿勺吃,吃进去多少算多少,不吃就下去,饿了自然就会好好吃了。”
之后我认真地对比和分析了两个孩子和双方家长这些不同反映,得到的结论就是我们比较“狠心”,馨馨在我们培养下从目前看还是比较自立的。曾经看过一篇报道,说在经济发达的国家中,许多家庭的父母十分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父母从孩子生下来,就设法给孩子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在美国一岁的孩子基本上是自己吃饭;在瑞典孩子出生后很少被父母抱在怀里,一般在家放在小床上,出门放在小车上;在德国,1岁左右开始学走路,摇摇晃晃地艰难前进,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基本上没有赖在地上大哭不止,非要大人扶起来不可的情况。
我认为自立能力不仅仅指生活自理能力,更是一种有自己的主见,能够独立思考,敢于面对挫折,自己寻找方法处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孩子不可能永远是孩子,他们将来必定要走向社会,作父母的不可能陪着他走一辈子。而未来的生活道路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没有坎坷。一个自立能力强的孩子,在他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往往敢于搏击生活,主宰自己的命运;相反,缺乏自立能力的孩子,则常常表现出没主见,胆怯怕事,依赖性十足,意志薄弱,经不起一点小小的挫折。可见,从小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根据有关科学研究证实,0-6岁是儿童各项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儿童自立能力的重要阶段。回忆我们教育馨馨的2年历程,扪心自问还是比较坚持放手不放任的做法的。比如在教馨馨走路这个问题上,我们遵循顺其自然的原则,从来没有用过学步车或学步带(虽然很早前我就已经买一个学步带)之类的辅助工具,早些时候当馨馨想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时,她会先爬过去(因为学走路时正赶上是夏天,膝盖上的小嫩皮被磨得很糙,都快出了茧子了),然后想方设法扶着一个可以依靠的东西(比如桌子或骑子)自己站起来,后来等脚有劲了,站得稳了,我们就两个人拉着教她迈腿,再后来就一个人拽着,慢慢地自己就会走了,而且一开始就走得很好,没怎么摔过跤,即便是摔了,我们也会用“是你自己不小心摔的”、“馨馨最棒,你自己能起来”之类的话拒绝扶她。如今馨馨摔了从来都不会哭,自己起来不说,还会学着大人掸掸裤子上的土。
通过实践,我也总结出培养孩子自立能力应该遵循的四大原则:
一是坚持量力而为不好高骛远的原则。孩子在每一个成长阶段都会学会掌握一些“本领”,这些本领从抬头到坐,从喝水吃饭到穿衣解扣,都是一个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过程,如果想打破人类成长的规律,一味的追求“难度”,如训练一个1岁的孩子自己穿衣服,那势必让你想“望子成龙”的美梦粉碎得更快,同时也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二是坚持耐心协助不包办代替的原则。在培养孩子自立能力问题上,父母是一个“助手”的角色,就是要想方设法给孩子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而不是取而代之地去做某件事。以教23个月大的馨馨拼图为例,我会先让她从众多拼图中自己选择最喜欢的,然后给她讲图片上各个人物的位置,打乱后很耐心地一片片看她拼,即便是发现放错了地方,也让她试试,再自己做判断及改正。
三是坚持互相尊重不随意妥协的原则。通过学习掌握一项本领,对于孩子来说本来就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作为父母一定要摆正心态,注意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敢于用语言表达自己想法,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自己想,努力锻炼孩子独立的人格。想想看着自己的心肝宝贝在学走路时一次又一次的跌倒,哭得跟泪人似的,谁不心疼啊,如果你一次扶起他,二次扶起他,慢慢地会让他养成信赖的习惯,不敢自己面对挫折,学不会自己想办法处理问题。
四是坚持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的原则。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采取正确的引导,让孩子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成长,特别是及时鼓励,哪怕是从用奶瓶喝水到用杯子喝水这些微小的进步,都是非常有必要的。适时适当的表扬与鼓励不但可以使他心情愉快,满足与生俱来的“虚荣心”和自豪感,而且还能帮他树立“自己能干”的自信心,从而实现被动干向自觉干的转变。而过多的批评和指责,不仅不会加速问题的解决,还可能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从恐惧做到不愿做,甚至厌恶做,树立对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