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伟大之斗拱——探秘中国最古老木结构建筑佛光寺

(2010-06-28 17:56:10)
标签:

历史

梁思成

林徽因

旅游

木结构古建筑

山西

寺庙

唐代

佛光寺

杂谈

http://s1/middle/4a1b3e0ft8a382a714e4b&690
    (高台之上,掩映在两棵巨松之后的,就是唐代木结构建筑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这是中国最古老、最伟大的木构建筑。老黄河摄于2010年6月6日下午烈日下。)

 

“伟大之斗拱,深远之檐出,屋顶和缓之斜度,稳固庄严,含有无限力量,颇足以表示当时方兴未艾之朝气”,这是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总结的唐代建筑风格。现存四座唐代木结构建筑之中,佛光寺堪称翘楚。

要说佛光寺,得先说一位名叫宁公遇的唐代中年女子。她是佛光寺东大殿的捐建者,是这座大殿得以保存的功臣。如今她仍然静静地"站"在大殿的一隅,与释迦牟尼佛、弥勒佛、文殊菩萨等佛像相伴了一千多年,并且继续相伴下去。这一切,曾令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林徽因羡慕和嫉妒不已。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的6月26日,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行四人从五台县豆村镇坐着驴车间或骑着毛驴来到佛光寺。站在大殿内,借着黄昏的微光,她看到了梁思成他们看不到的秘密。那个惊天秘密,不过是店内落满灰尘和蛛网的房梁上一行模糊不清的唐代墨迹,不过是短短的一行字:“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结合殿前石幢上也留有“佛殿主长安送供女弟子宁公遇”和刻字和刻石“唐大中十一年”的落款,结合他们对大殿浓郁的唐代建筑风格的详细考察,他们确知这座大殿的建造年代为公元857年(唐大中十一年)。接着,他们发现那个谦恭地坐在店内平台一端、被巨大的天王像挡住的女性雕像,正是出资建殿的施主宁公遇本人。唐代建筑佛光寺就这样被发现了。梁思成当时说,"这是我们这些年的搜寻中所遇到的唯一唐代木构建筑。不仅如此,在这同一座大殿里,我们找到了唐朝的绘画、唐朝的书法、唐朝的雕塑和唐朝的建筑。个别地说,它们是稀世之珍,加在一起它们更是独一无二的。"至此,中国不存在唐代木构建筑的说法被否定。于是,这座被忘却了千年的罕世奇珍一时惊动了世界。

是林徽因发现了宁公遇,她当时站在这尊雕像旁边,扶着宁公遇的肩膀拍了一张照片。据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回忆,母亲曾说,当时恨不能也为自己塑一尊像,让“女弟子林徽因”永远陪伴这位虔诚的唐朝妇女,在肃穆中再盘腿坐上它一千年!

6月6日下午,我们"魅力山西——大唐古建探秘之旅"文化考察团沿着梁思成、林徽因当年行走的千年古道,来到了佛光寺。进入10多米的高台之上耸立的东大殿中,仰视巨大佛坛上赫然耸立的三十余尊佛像和周边一圈五百罗汉,似乎隔着岁月和梁思成、林徽因的目光相撞。可以想象他们当时在昏暗的光线里,看到从塑像、斗栱、梁架、藻井直到雕花的柱础,那些鲜明的晚唐风格与细节曾使他们怎样欣喜欲狂。

专家们说,如果只能选择看一座唐代的古建筑,也许就是五台山的佛光寺东大殿。它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有份量的唐代建筑,其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并称“四绝”。

东大殿坐落在寺院的第三层平台上,气魄十分宏伟。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式屋顶。大殿的前檐明间、次间和间共五间装有厚重的板门,门板后还有唐代及以后代游人的墨书题记,说明门板还是唐代的原物。檐柱下有宝装的莲花柱础,莲瓣饱满,雍容华贵,透出了唐代建筑艺术的审美情趣。梁架在屋脊的部分是一个三角形的结构,由两根斜撑相抵承脊檩,唐代称为叉手,这是一种自汉代以来形成的屋架上部的传统做法,曾见于山东汉代朱鲔祠石刻和南禅寺大殿之上,五代以后这种结构便绝迹了。东大殿的内外柱上共使用了七种斗拱,向外挑出2.02米,是现存古建筑中挑出层最多、挑出距离最远的。郑庆春说,斗拱这种中国古典建筑的第一语言,在佛光寺中发挥得登峰造极。唐代以前斗拱作为建筑的受力部分有着实际的功用,宋朝以后斗拱逐渐变小,到明清则完全失去建筑上的作用成为装饰。五台县的领导说,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佛光寺,2009年为五台山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起了决定作用,是五台山申遗的王牌。

(以下是一组图片,大约60多张,请耐心欣赏。多数是我拍的额,也有个别资料照片,非本人拍摄,加以注明。呵呵。)

http://s2/middle/4a1b3e0ft8a2858929011&690
    这是佛光寺的大门,面朝西开。前面还有一个影壁。这里香火不旺,原因就是不归宗教部门管理,而是因为文物的珍贵,归属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的佛光寺管理所。南禅寺也是这样。老黄河摄于2010年6月6日,下同。
http://s15/middle/4a1b3e0ft8a2859922aae&690
这是寺里坐北朝南的文殊殿,是元代的建筑,里面的元代壁画非常珍贵。
http://s11/bmiddle/4a1b3e0ft8a285b00530a&690
这是院子里的经幢,是唐代的。
http://s3/middle/4a1b3e0ft8a285dac01d2&690
经幢的前面,即东面,就是东大殿,绝对的唐建,国之瑰宝。非本人拍摄。
http://s1/middle/4a1b3e0ft8a285e109d80&690
网上的一张照片。不是我拍的。
http://s4/bmiddle/4a1b3e0ft8a28602ce353&690
到东大殿,要爬这么一个天井式的台阶。
http://s16/middle/4a1b3e0ft74373cf6fd1f&690
仰拍东大殿。
http://s1/middle/4a1b3e0ft74373d095da0&690
正拍东大殿。因为殿前平地只有两三米,多数情况下很难拍得它的全貌。
http://s2/middle/4a1b3e0ft74373d234fe1&690
殿的南侧有座浮屠塔。
http://s16/bmiddle/4a1b3e0ft8a286549dfef&690
檐角斗拱。
http://s8/bmiddle/4a1b3e0ft8a2866967937&690
斗拱。唐思成所说的“伟大之斗拱,深远之檐出”。
http://s9/bmiddle/4a1b3e0ft8a2867e63d18&690
深远之檐出。
http://s5/middle/4a1b3e0ft8a28691751b4&690
伟大之斗拱。
http://s15/middle/4a1b3e0ft8a2869ec7b3e&690
侧观大殿,由南往北看。
http://s4/middle/4a1b3e0ft8a286baa7f73&690
大殿大门,这应该是中国最古老的木头大门了。因为门后有唐代的题记。
http://s14/middle/4a1b3e0ft8a286b11f42d&690
进入大殿。
http://s3/middle/4a1b3e0ft8a286ccbbe02&690
大殿内,实际分成两个区域,一个是供神佛的,一个是供世人参观的。这是现状,当初是一体的。
http://s2/middle/4a1b3e0ft8a286da1a791&690
大殿顶部,隐约可见题记与绘画,多是唐代的。
http://s13/bmiddle/4a1b3e0ft8a286e357c5c&690
仰观大殿内。资料片。非我拍。
http://s12/middle/4a1b3e0ft8a286ebb063b&690
大殿的内部供神佛的区域,游客是不得进入的。这是资料片。朋友提供。
http://s9/middle/4a1b3e0ft8a28709e3208&690
梁思成就是先看到这幅壁画,才找到了真正的佛光寺。
http://s7/middle/4a1b3e0ft8a2871ecae36&690
屋顶的题记。
http://s4/middle/4a1b3e0ft8a2872a3d193&690
后代重修功德题记。
http://s15/middle/4a1b3e0ft8a2873b688ce&690
唐代题记。就是凭这句话——“佛殿主上都送供养女弟子宁公遇”,林徽因最先看到的这句话,林徽因与梁思成最后考证大殿的出资维修人为宁公遇,并确定大殿的重修年代为唐代,从而打破了日本人关于中国再无唐代以前木结构建筑的论断。
http://s5/bmiddle/4a1b3e0ft8a287526d0b4&690
“宁公遇”三个字,太值钱了!
http://s2/middle/4a1b3e0ft8a2876992141&690
维修题记。
http://s1/middle/4a1b3e0ft8a287989e6a0&690
重修题记。
http://s3/middle/4a1b3e0ft8a287a8d3d62&690
明代的题记。
http://s7/middle/4a1b3e0ft8a287895b176&690
门后的题记“鸾凤”,写在这里不知是何意。
http://s12/middle/4a1b3e0ft8a287c2f55bb&690
门后的书法与题记,类似于现代的“某某到此一游”。
http://s10/middle/4a1b3e0ft8a287c9a1d89&690
门后的题记。
http://s12/middle/4a1b3e0ft8a287d142a2b&690
门后的题记,朝拜者的“到此一游”。
http://s11/middle/4a1b3e0ft8a287d9d824a&690
这张图片包含了三个朝代,黑色书法题大约是宋代的,映衬的彩色雕塑是唐代的,因为加装的保护玻璃镜框反光。下面那个黑影是我,现代的,正在举着相机拍照。
http://s5/middle/4a1b3e0ft8a287e6337f4&690
新华社的一张照片,拍的是大殿内梁顶上的唐代绘画,即被梁思成成为唐代四绝之一绝。其他三绝为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书法题记。
http://s4/middle/4a1b3e0ft8a287f419fe3&690
这是我拍的梁上的唐代绘画,不太清晰。
http://s13/middle/4a1b3e0ft8a287fbba9cc&690
这张也是唐代绘画。
http://s7/middle/4a1b3e0ft8a2880e60d06&690
这张就是大殿里的唐代雕塑了,文物价值很高。
http://s7/middle/4a1b3e0ft8a28817eaa36&690
唐代雕塑局部,很震撼啊!
http://s2/bmiddle/4a1b3e0ft8a28819d1c51&690
唐代雕塑。
http://s3/bmiddle/4a1b3e0ft8a288611d322&690
唐代雕像。
http://s10/middle/4a1b3e0ft8a2886e782d9&690
唐塑。
http://s12/bmiddle/4a1b3e0ft8a288770cd3b&690
唐塑。
http://s1/middle/4a1b3e0ft8a288892ad70&690
蔚为壮观的唐代雕塑。
http://s3/middle/4a1b3e0ft8a2888ee3ad2&690
精美的人物塑像。
http://s15/bmiddle/4a1b3e0ft8a2889f1a61e&690
很有质感。
http://s4/bmiddle/4a1b3e0ft8a288a7af8f3&690
生动。
http://s1/middle/4a1b3e0ft8a288b13a9f0&690

http://s5/middle/4a1b3e0ft8a288cefb594&690
佛光寺东大殿内的唐代雕塑。
http://s4/bmiddle/4a1b3e0ft8a288d69c733&690
唐代雕塑。
http://s5/bmiddle/4a1b3e0ft8a288e9af214&690
唐塑。
http://s1/bmiddle/4a1b3e0ft8a288ed7fb40&690
色彩鲜艳如初。
http://s7/bmiddle/4a1b3e0ft8a288ee72bf6&690
唐代雕塑。这是我从拍摄的大照片中切出来的局部。
http://s7/bmiddle/4a1b3e0ft8a288ef67976&690
多么鲜艳的色彩。
http://s5/bmiddle/4a1b3e0ft8a288f05b784&690
很生动。
http://s14/middle/4a1b3e0ft8a28927e4c0d&690
这位其貌不扬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女弟子宁公遇”。她的塑像隐藏在塑像的一个角落里。
http://s11/middle/4a1b3e0ft8a28929cc00a&690
角落里的那个人,就是唐代佛女宁公遇的塑像。寺里的人员一开始把她误认为是武则天。
http://s4/small/4a1b3e0ft8a2892e91203&690
宁公遇塑像。
http://s6/bmiddle/4a1b3e0ft8a2893356045&690
宁公遇。
http://s1/small/4a1b3e0ft8a289381b450&690
宁公遇。
http://s7/bmiddle/4a1b3e0ft8a2894f88ed6&690
宁公遇。
http://s12/middle/4a1b3e0ft8a2896d1dccb&690
1937年6月,林徽因发现宁公遇塑像时,与躲在角落了“宁公遇”合影。这种跨越千年的合影,太令人羡慕了。资料照片。
http://s5/middle/4a1b3e0ft8a2897c61274&690
1937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前往五台山探寻佛光寺的路上。资料照片。
http://s3/bmiddle/4a1b3e0ft8a2899b50932&690
林徽因1937年在佛光寺内考察院内的唐代经幢。资料照片。
http://s4/middle/4a1b3e0ft8a2899c445d3&690
林徽因在大殿的梁架上。资料照片。
http://s13/middle/4a1b3e0ft8a2899c43a4c&690
林徽因考察殿内的唐代雕塑。资料照片。
http://s3/bmiddle/4a1b3e0ft8a289c7cc8c2&690
林徽因考察古建筑的资料照片。不是在佛光寺,大概是在晋祠一带吧。
http://s13/middle/4a1b3e0ft8a289c02d1cc&690
林徽因与梁思成在考察古建筑的资料照片。天生的一对古建筑学家。
http://s6/bmiddle/4a1b3e0ft8a289e4b7405&690
林徽因在考察的资料照片。很有意境。
http://s6/bmiddle/4a1b3e0ft8a289cf6fa95&690
林徽因与泰戈尔的合影,右边那个大概是大诗人徐志摩。资料照片。
http://s3/bmiddle/4a1b3e0ft8a289d8f8002&690
林徽因、梁思成与泰戈尔。资料照片。
http://s2/bmiddle/4a1b3e0ft8a289ba72ca1&690
解放前后的林徽因。资料照片。
http://s11/middle/4a1b3e0ft8a289a854c5a&690
林家姊妹,右边那个是林徽因。资料照片。
http://s15/middle/4a1b3e0ft8a289b5aea7e&690
16岁时的林徽因。资料照片。
http://s6/middle/4a1b3e0ft8a28a45fdd95&690
林徽因之墓。字是梁思成的,下边的图案用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案。林徽因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其才华横溢的一生,真是令人感佩、唏嘘!敬仰中!

2010年6月采写、拍摄。老黄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