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北京梅兰芳纪念馆
【手机随拍】
梅兰芳纪念馆坐落在北京市西城区护国寺大街9号,这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清朝末年曾是清代王府的一部分。1951年到1961年,梅兰芳在此地居住,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十年。
梅兰芳(1894.10.22-1961.8.8),名澜,字畹华,艺名兰芳。北京人,祖籍江苏泰州。他是世界人民熟知的戏曲艺术大师,我国最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梅兰芳出身于梨园世家,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实践中,他继承传统、勇于创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将我国戏曲艺术的精华集于一身,创作了众多优美而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剧目,发展并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大家风范的表演艺术流派--梅派。他对现代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国内外,梅兰芳先生被誉为伟大的演员和美的化身。因此,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三大主要表演体系之一。
梅兰芳先生在促进我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进行演出,获得盛誉,并结识了众多国际著名的艺术家、戏剧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画家,同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谊。他的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使我国京剧艺术跻入了世界戏剧之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梅兰芳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先后任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院院长,195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并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
1961年8月8日凌晨5时,梅兰芳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
梅兰芳逝世后,周恩来总理曾提议建立“梅兰芳纪念馆”。梅兰芳夫人福芝芳及子女在1962年捐献给国家大量珍贵文物、文献资料。1983年中宣部与国家计委批复将“梅兰芳故居”辟为纪念馆,1985年7月,修缮工程竣工。同年12月,正式建立梅兰芳纪念馆。1986年7月10日,邓小平为梅兰芳纪念馆题写馆名。
2013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内的梅兰芳汉白玉半身雕像
梅兰芳纪念馆现存有两部分:正院保存故居原貌,会客厅、书房、卧室和起居室内的各项陈设均按梅兰芳生前生活起居原状陈列。外院展览室,以大量珍贵图片扼要的介绍梅兰芳一生的艺术生活和社会活动。另两展室用作专题展览,定期更换内容。
梅兰芳生平展
梅兰芳经典名剧《霸王别姬》创排100周年专题展
电视机播放的是梅兰芳生前的影像资料片
梅兰芳艺术人生
《霸王别姬》之虞姬
虞姬双剑
艺术人生:成长与成名
1894年10月22日,梅兰芳出生在北京市前门外李铁拐斜街的一个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师从吴菱仙,11岁登台,后搭“喜连成”科班借台习艺。1912年,他与“伶界大王”谭鑫培合演《桑园寄子》,在北京的舞台上崭露头角。1913年,他首次赴上海演出,受到上海观众的欢迎和喜爱,大放异彩。
(上)《穆柯寨》饰穆桂英,这是梅兰芳第一次演大轴戏。
(下)《穆柯寨》的戏单(1913年)
梅兰芳首次赴上海演出合同 (1913年)
艺术人生:继承与创新
青年梅兰芳在学习京剧传统剧目的同时还致力于昆曲的复兴,继承传统的同时对京剧中存在的弊端加以改良,在舞台、服饰、化妆、剧目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使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在不断更新中日臻成熟和完善。
《牡丹亭》饰杜丽娘
梅兰芳演《贵妃醉酒》上妆照
梅兰芳与徐兰沅、王少卿合影(在演出加入二胡伴奏)
四大名旦合照(左起:程砚秋、尚小云、梅兰芳、荀慧生)
春消息(梅兰芳
绘)
《生死恨》饰韩玉娘(此剧于1948年拍摄成中国第一部
戏曲彩色电影,由费穆导演)
梅兰芳蓄须照
(1941年)
在抗日战争时期,他罢歌歇舞,蓄须明志,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
梅兰芳全家福(1941年 于香港)
艺术人生:巡演与外交
作为把中国戏曲有组织的、有规模、全面系统地介绍到国外去的第一人,梅兰芳先生曾先后到日本(1919年、1924年、1956年)、美国(1930年)、苏联(1935年)等国家进行演出,赴欧洲多个国家进行考察,结识了许多国际上各界知名人士,同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谊,获得了极高的国际声誉。他的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促进了国内外文化交流,同时也使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
表演体系被世界了解。
访日 (1919年、1924年、1956年)
梅兰芳抵日后受到日方隆重欢迎
访美
(1930年)
访苏联
(1935年)
游历欧洲
民间外交
艺术人生:责任与荣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梅兰芳重新焕发了艺术青春。他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多次受到中央领导人的接见。他经常率剧团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每到一处,均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他于1952年赴维也纳参加世界和平大会,1956年再次率团东渡日本,并于1959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晚年的梅兰芳仍然活跃在京剧舞台之上,1959年,作为建国十周年的献礼,梅兰芳编演了他最后一出剧目《穆桂英挂帅》。
梅兰芳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9年3月)
梅兰芳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礼
毛泽东主席接见梅兰芳
周恩来总理接见梅兰芳
梅兰芳全国各地演出示意图
梅兰芳编演的最后一出戏《穆桂英挂帅》剧照
(1959年)
专题展览
鸿惊:一“舞”凝神
在《霸王别姬》中虞姬的剑舞是全剧最受瞩目的那抹亮色,它是剧中虞姬对霸王情感最为浓烈的一次表达,也是虞姬对霸王无比郑重的一次告别。设计精巧的身段和复杂浓烈的情感让这一段剑舞成为《霸王别姬》的戏核,也成就了梅派表演艺术的一幕经典。
梅兰芳身着隔汗竹衫
梅兰芳在北京护国寺寓所院内舞剑
《霸王别姬》剧照(梅兰芳与杨小楼)
鱼鳞甲
古装衣
虞姬斗篷
霸王靠
虞姬如意冠
断云:一字千改始心安
作为梅兰芳经常演出的经典剧目,在1922—1959年间《霸王别姬》上演逾千场。经过不断演出的锤炼,《霸王别姬》常演常新,在剧本、唱腔、扮相、舞美等方面不断完善,终成经典。
起居室
书房、会客厅、起居室里面的陈设都是当年的样子。
外院陈列室
激电:彩色戏曲片《霸王别姬》
1955年,伴随着梅兰芳、周信芳舞台生活五十年纪念会的举办,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吴祖光导演的彩色戏曲片《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拍摄完成,其中约四十七分钟的《霸王别姬》选场是该剧现今存世的最为完整的影像资料。
梅兰芳拍电影《霸王别姬》饰虞姬,刘连荣饰项羽。
《霸王别姬》剧照
风旋:传承与发扬
《霸王别姬》历经百年,不仅成为了梅派艺术的经典之作,被几代梅派弟子传承,也不断地在被其他剧种及艺术形式借鉴、改编,历久弥新。
梅兰芳的第九个孩子,梅派艺术传人梅葆玖指导越剧演员单仰萍、吴凤花、董柯娣舞剑。
梅葆玖在家中练习舞剑
梅兰芳弟子:杜近芳
梅兰芳弟子:李玉芙
《霸王别姬》舞台艺术片海报
院中的汉白玉鱼洗
梅兰芳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给世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艺术遗产,为中国戏剧艺术做出的杰出贡献,将永载戏剧史册。
2021.9.1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