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2021-10-22 20:19:30)
标签:

北京

颐和园

随拍

分类: 旅行·见闻
             游颐和园    【手机随拍】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北京颐和园我去过很多次,最早的一次是在1973年3月我从玉门实习回来在北京倒火车时顺便去的,之后每次到北京几乎都会到这儿来。今年9月来北京我又和老伴来到了这里。
    颐和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乾隆十五年建造,最早叫做清漪园。这是一座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的大型天然山水园。
    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1961年,国务院公布颐和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颐和园得到了相应的修缮与保护。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颐和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颐和园北宫门内竖立一方石碑,上书“英法联军烧毁清漪园一百三十周年,于遗址复建苏州街工竣并陈设开放,此志”以示纪念。
                        ——颐和园管理处  一九九0年九月十五日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苏州街

    苏州街是乾隆皇帝向往南方的生活在后湖两岸仿江南水镇建造的买卖街。苏州街在后湖的两岸有各式店铺,有点心铺,还有玉器古玩店、绸缎店、茶楼、金银首饰楼等。在乾隆帝时期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宫女装扮的,皇帝游幸时开始营业,乾隆皇帝和后妃们装扮成客人来这里游玩买东西,好像是乾隆下江南游苏州一般。
    在这里可以看到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组合在一起,在城市中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环境。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老伴在苏州街留影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从这里登万寿山,万寿山的最高处是智慧海。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登上万寿山顶,视野开阔。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这就是万寿山顶的智慧海

    智慧海是一座宗教建筑,镶嵌在殿外的千余尊琉璃佛做工精美,建筑外层全部用精美的黄绿两色琉璃瓦装饰,上部用少量紫色,蓝色的琉璃瓦盖顶,整个建筑显得色彩鲜艳,富丽堂皇。智慧海一词是佛教用语,本意是赞扬佛的智慧如海,佛法无边。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宿云檐城关

    宿云檐城关在颐和园西北部,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城楼内宿云檐原曾供奉关帝,乾隆时期,昆明湖三面设有围墙,这座城关就是从西部入园的门户。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石舫

    石舫又名清晏舫,乾隆皇帝修清漪园时取名为石舫,船体用巨石雕成,全长36公尺,舫上舱楼原为古建筑形式,英法联军入侵时中式舱楼被焚毁,光绪十九年按慈禧意图将原来的中式舱楼改建成西式舱楼,窗户为彩色玻璃,顶部砖雕装饰,并取海清河晏之意取名清晏舫。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蔚翠牌楼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荇桥,桥名引自 《诗经》“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句,即荇桥。

    荇桥位于石舫西北侧,武圣祠岛与寄澜堂之间的河道上,该河道颐和园内称为“万字河”。荇桥以北为万字河北段,蜿蜒北行,直通“宿云檐”城关。荇桥以南可观望石舫,面临昆明湖盛景。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澄怀阁

    澄怀阁是荇桥西边的临湖建筑。“澄怀”是排除杂念的意思,乾隆诗中有“澄怀观道妙”之句。此处的澄怀阁是仿中南海丰泽园的澄怀堂和承德避暑山庄的澄观斋两个阁斋而修建的。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农历八月桂花香,这是金桂。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北如意门前的花

    花境,主要采用红、黄色系花卉植物,以喜庆热烈的色彩、层次分明富有韵律感的植物配置,体现自然生态的花卉景观。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花境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花境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走西堤

    西堤是仿杭州西湖苏堤而建,堤上有六座桥,由北至南依次是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和柳桥。
    在柳桥和练桥之间为取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之句命名的景明楼。沿堤遍植桃柳,春来柳绿桃红,有“北国江南”之称。
    但不一样的是苏堤是笔直的,而西堤是蜿蜒曲折的。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界湖桥

    界湖桥位于颐和园昆明湖内外湖与后溪河的分界处,是西堤最北面的桥梁。该桥始建于1750年,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焚毁,1886年慈禧太后重建。在清漪园时代,这座桥叫柳桥,而西堤南端的柳桥则称为界湖桥,重建颐和园时这两座桥的名称互易了。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豳风桥

    豳风桥在清漪园时期名桑苧桥,光绪时期为避咸丰帝(奕詝)名讳,改为今名,取自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农业生活的作品——《豳风》。以“桑苧”或“豳风”为桥名都是为了表明帝王对农桑的重视。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西堤上眺望佛香阁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玉带桥

    玉带桥建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该桥单孔净跨11.38米,矢高约7.5米,全部用玉石琢成,桥面是双反向曲线,组成波形线桥型,配有精致白石栏板,显得格外富丽堂皇。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玉带桥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镜桥

    镜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桥名出自唐代诗人李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诗句。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练桥

    练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桥上建有四角重檐桥亭,供观景和憩息之用。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西堤上远眺十七孔桥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西堤石桥由于受多日连续降雨天气影响,桥体出现不规则沉降,部分台阶踏步出现塌陷,桥体存在危险隐患,已将西堤石桥进行封闭管理。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这是桥体西侧搭设的临时通道,供游人行走通过。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景明楼

    景明楼位于西堤的练桥和柳桥之间,始建于乾隆年间,由主楼和两座配楼组成,均为两层歇山顶。景明楼的形制取自元代赵孟頫所绘《荷亭纳凉图》,楼名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之句。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992年复建。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景明楼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柳桥

    柳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桥名取自“柳桥晴有絮”的诗句。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绣漪桥

    绣漪桥位于南如意门内昆明湖与长河、东堤与西堤交界处,建造于1750年,是连接东堤与西堤、长河与昆明湖的水陆交通要道,素有昆明湖第一桥之称。
    绣漪桥和西堤上的那座玉带桥十分相似,简直一模一样。这两座桥除了方便游人过河,还有另一层功能,就是充当昆明湖畔的水路大门。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绣漪桥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东堤健身的人们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远眺西堤景明楼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前方是十七孔桥,桥身长150米,宽8米,由十七个券洞组成,是颐和园内最大的一座桥梁,它像一道长虹,飞跨在碧波之上。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廓如亭

    廓如亭面积达一百三十余平方米,是中国古建筑中面积最大的亭式建筑。清漪园时,东堤无围墙,此亭可四面观景,视界开阔,故名廓如。因形制为八角重檐,又俗称“八方亭”。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廓如亭位于十七孔桥东端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造型优美的十七孔桥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十七孔桥的两端有四只石刻异兽,形象威猛异常,长的样子很像麒麟,是镇水之宝。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十七孔桥上的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石狮,一共有544只,有的玩耍嬉闹,有的凝神观景,个个惟妙惟肖。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南湖岛

    南湖岛位于昆明湖前湖中央,整个岛屿呈圆形,向东通过十七孔桥与东堤上的廓如亭相连,岛、桥、亭结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构图,与万寿山遥相对应。南湖岛是按照古代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传统模式修造,象征神话中的蓬莱幻景。
    岛上建有广润灵雨祠(龙王庙)、鉴远堂、澹会轩、月波楼、云香阁等,均为毁后重建。南湖岛北部是用山石叠成的假山,假山上建有涵虚堂和岚翠间,为岛中的主体建筑。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在南湖岛上远眺万寿山全貌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南湖岛凌霄牌楼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南湖岛镜月牌楼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走进广润灵雨祠(龙王庙)

    广润灵雨祠俗称龙王庙,最早是西湖东界长堤上的龙神祠,乾隆时期掘堤拓湖时留下四周土地,形成了南湖岛,并重修龙神祠,改名“广润祠”,作为园中的祈雨之所。后因在此求雨“灵验”,嘉庆皇帝亲笔改题祠额为“广润灵雨祠”。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广润灵雨祠(龙王庙)   
                      联:云归大海龙千丈,
                          雪满长空鹤一群! 
                      殿额匾:灵严霞蔚 泽普如春。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广润灵雨祠(龙王庙)里有一尊龙王像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南湖岛绮霞牌楼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岛北用山石叠成的假山上建有涵虚堂和岚翠间涵虚堂为岛中的主体建筑。原为三层望蟾阁,是观看昆明湖水操的地方,清光绪时改建为单层,慈禧曾在此观看北洋水师学堂演习。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涵虚堂北面匾额题“词林春丽”,意为所有词藻都在赞美着绚丽的春日。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涵虚堂

    涵虚堂前身为乾隆年间建成的三层高阁——望蟾阁,嘉庆时改建为一层的涵虚堂,是夏秋时节帝后赏月的绝佳之所。乾隆曾在此检阅香山健锐营的水军操演,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年间重建。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涵虚堂八字登道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美丽的昆明湖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十七孔桥上的石狮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在十七孔桥上自拍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沿东堤北行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昆明湖东堤岸边的铜牛

    这尊铜牛是乾隆皇帝将其点缀于此,铸造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铸造精良、形象逼真,铜牛背上铸有乾隆篆书《金牛铭》。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颐和园铜牛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镀金铜牛,也是颐和园内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铜牛背上铸有乾隆皇帝篆书四言铭文《金牛铭》,其全文是:
    “夏禹治河,铁牛传颂。义重安澜,后人景从。制寓刚戊,象取厚坤。蛟龙远避,讵数鼍 (音驮,一种爬行动物)鼋(音元,俗儿鼋)。 潫(音湾)此昆明,潴流万顷。金写神牛,用镇悠永。巴邱淮水,共贯同条。人称汉武,我慕唐尧。瑞应之符,逮于西海。敬兹降祥,乾隆乙亥。”
    其大意为:夏禹治水时用铁牛镇水,今后治理大江河湖都应该如此办理。人们颂扬汉武帝,我独敬慕帝尧整治涝河。昆明湖如今出现了祥瑞之兆,朕也静等他的显现。
    《金牛铭》是乾隆少有的篆体书法,因此也显得弥足珍贵。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舒云牌楼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东堤的石碑亭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十七孔桥和南湖岛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文昌阁

    文昌阁是颐和园内六座城关建筑中最大的一座,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时重建。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知春亭  

    知春亭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东岸边,每年春天昆明湖解冻由此处开始,故而得名知春亭。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遥望佛香阁

    佛香阁是颐和园的主体建筑,为全园建筑布局的中心,佛香二字来源于佛教对佛的歌颂。清乾隆时(1736-1795)在此筑九层延寿塔,至第八层奉旨停修,改建佛香阁。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光绪时(1875一1908)在原址依样重建,供奉佛像。
    该阁仿杭州的六和塔建造,建在万寿山前山高20米的石台基上,南对昆明湖,背靠智慧海,以它为中心的各建筑群严整而对称地向两翼展开,形成众星捧月之势,气派相当宏伟。
    佛香阁高41米,8面3层4重檐,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相当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据说这座巨大的建筑物被英法联军烧毁后,1891年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是颐和园最大的工程项目。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1973年3月,我第一次来颐和园时以佛香阁为背景留影。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四十八年后,我又在同一地点留影。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青芝岫

    在颐和园乐寿堂前的庭院里,一个雕刻海浪纹的石座上,横卧着一块海青色的漂亮的大石头,上有乾隆皇帝的题字:“青芝岫”。这块山石长八米,宽二米,高四米,就像立在当院的一面屏风,是中国最大的园林置石。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乐寿堂

    乐寿堂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原建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被毁,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重建。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乐寿堂西配殿,东曰“仁以山悦”、西曰“景福来并”,光绪御笔。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邀月门,这是颐和园著名的长廊东边起点。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长廊是颐和园的特色之一

    长廊始建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后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重建。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共273间,全长728米,枋梁上绘有人物、山水、花鸟等各种彩画14000多幅,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长的游廊。长廊中间建有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依山临水,以排云殿为中心,向东西两边对称地展开,将分布在万寿山前的建筑连成一气。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长廊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长廊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长廊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长廊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盛世芳华”立体花坛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昆明湖码头处有一座牌楼,牌楼四柱三门七楼,牌楼北侧正中枋心题写“云辉玉宇”。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牌楼南侧正中枋心题写“星拱瑶枢”,从牌楼北面可以看到,排云门、排云殿和佛香阁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象征着神权的佛香阁高高在上,具有主宰一切的气势,整个建筑布局充分体现了仙山琼阁的天国境界,以及君权神授的封建思想,这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一大特色。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排云门

    排云门对着颐和园的中轴线,南面对着昆明湖,从云辉玉宇牌楼起,北面依次是排云门、排云殿、佛香阁和智慧海,逐次高升,成为颐和园中最为壮观的主体建筑,是整个佛香阁景区的南门。
    排云门前左右分立两只造型生动、铸造精美的铜狮,左雄右雌,威武凶猛。耗用黄铜34378斤。通体高2.43米,宽1.76米,长2.27米,铜狮底座高约0.80米。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排云门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大报恩延寿寺码头

    清漪园时建造,位于大报恩延寿寺云辉玉宇牌楼前,供帝后御舟停留。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仁寿殿

    仁寿殿,清漪园时名勤政殿,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取《论语》中“仁者寿”之意,改名仁寿殿。这里是慈禧和光绪住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是颐和园听政区的主要建筑。
    仁寿殿门口有一只蹲在石须弥座上的铜铸异兽,牛蹄,狮尾,遍体鳞甲,龙头,鹿角,造型离奇怪异,是传说中的瑞兽麒麟,因为它象征着威严和不可触犯,是历代皇家的宠爱。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紫气东来城关(南边)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紫气东来城关(北边)

    紫气东来城关,始建于乾隆年间。南边石额刻“紫气东来”,源自老子出关的典故,北边石额刻“赤城霞起”,源自晋代文学家孙绰《天台山赋》中的名句。城关既是点景建筑,又是当年园内分区防卫的关口。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谐趣园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谐趣园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谐趣园


游颐和园【手机随拍】
    谐趣园

    谐趣园乾隆十六年(1751)仿江南名园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取名惠山园。嘉庆十六年(1811)重修,改名谐趣园。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八年(1892)重建。方塘数亩,沿池建有楼、亭、堂、斋、桥、榭等园林建筑,并由三步一回,五步一折的百间游廊相连接,错落相间,步步有景,是中国最负盛名的“园中之园”。



    时间的关系,没有游全,有机会再来颐和园细细游赏。



                                                             2021.9.1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