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游北普陀山 【手机随拍】
北普陀山位于辽宁省锦州市城西7公里处,开山历史源远流长,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这里集奇洞,妙佛,圣泉,宝树于一体,南望沧海,北观太极,紫气东来,福荫无边,素有“辽宁第一洞天”、“关外第一佛山”之称。
据史料记载,北普陀山自唐武德年间(公元618年)就开始修筑寺庙宝刹,山上晨钟暮鼓、梵音法号经年袅绕。至辽代时,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耶律倍曾长居此山,北普陀山的名字也是在那个时候确定下来的,也由此成为历代皇帝、高僧、宗师及信众朝拜的圣地,文人墨客到此,也会赋诗吟联,留下不朽的题咏。所以,北普陀山的寺庙宝刹内都保存有许多珍贵的文物珍品,如《乾隆大藏经》,是中国仅有的十部之一。
北普陀山不仅有厚重的文化与历史,也拥有秀丽的自然风光。景区内有蟠龙山、鸡冠山、观音洞山、红石山、五老峰,群山环绕,山清水秀,水借山景、山依水色、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并有镜湖迎宾、枫林旭日、北普陀禅寺、石堂松雪、观音洞、碧波花雨、烽台夕照、桃花洞、北普陀寺、滴水观音、别有洞天、灵湫瀑布、生态文化广场、百米连廊、碣石印社、山楂文化园等景观。
这里四季皆有佳景,春日桃花红雨,夏日苍翠欲滴,秋日满山红叶,冬日松雪石棚,到处都是千姿百态的画屏。
北普陀山林木繁茂,空气清新,水果品种繁多,森林覆盖率高达95%以上,含氧量比城市高300倍,是一座距离市区最近的天然大氧吧。每到六月中旬桑树桑葚挂满枝头,每年一度的北普陀山采桑节会吸引许多游客慕名而来。
这里交通便利,从锦州火车站乘坐公交旅游1号线(601路)可直达山门,是旅游度假、休闲健身的好去处。目前北普陀山已被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辽宁五十佳景”之一。
2020年6月,“第十五届锦州北普陀山采桑文化节·桑之韵 国之风 印之情”在北普陀山举行。
·镜湖迎宾
走进巍峨壮观的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镜湖迎宾”景区,微波涟漪的镜湖,倒映碧水,幽雅恬静。对面的山岩林中有双色亭,山泉从亭上泻出,飞流直下,称为“云岩飞瀑”。置身于这山光水色之中,可以充分领略到“山色如画”的意境。
镜湖迎宾,山色如画。
夏天的北普陀山是最美丽的,多姿多彩,富有生机;夏天的北普陀山也是清凉的,无论外面有多热,当您置身于北普陀山万绿丛中,就会全身凉爽通透,顿觉心情舒畅。
·沿路景观
沿路漫步,峰峦起伏,碧波荡漾,绿树成荫,每一个景点,都有说不完的故事,诉不尽的传说。
关外第一佛山——北普陀山(背面刻有《北普陀山记》)
林中木栈道
普陀莲指
林中的樱桃
路边的桑葚
路边的碑亭,碑上刻着重修观音洞山风景区初记。
这是五老峰,从不同的角度会看到峰顶的巨石就像是五位耄耋老人,有的连口、眼、耳、鼻都清晰可见。
·枫林旭日休闲区
枫林旭日休闲区建成于2015年,是在一片枫林中开辟而成,如今已成为游客取静、纳凉、野餐、休闲的不二之地。
枫林茂盛
·北普陀禅寺
由此通往北普陀禅寺
北普陀禅寺圆通宝殿
圆通宝殿中供奉的是观音菩萨
·憩园
憩园中有假山、凉亭、雕塑、水系、座椅、花海等,位于游人步行之景点的必经之路,是游人沿途小憩的最佳场所。
憩园小景
·饮牛泉、福寿山
饮牛泉
关于饮牛泉的来历:据传说是太上老君的坐骑青牛趁主人去西天炼丹讲道,便偷偷下凡,兴妖作怪,日食山果,夜饮此泉。后来太上老君收伏青牛时,发现此泉颇有灵气,便赐名为“饮牛泉”。
北普陀山摩崖景观——福寿山,这个巨大的颜体“寿”字是福寿山景点的标志。

为民造福——胡占山题(时任锦州市市长)
福寿山——王丹题(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索道
吊椅式空中索道,下起梨园,上至鸡冠山,单程全长650米,上下高差176米。沿途可饱览群山美景,令人心旷神怡。
索道附近的书法石刻
任国翥书
·鸡冠山
从鸡冠山脚下攀上1080个石阶,便可到达顶峰。
鸡冠山海拔366米,山巅巨石,形如鸡冠,故而得名。登上鸡冠山顶可俯瞰景区全景和锦州城区。
来到鸡冠山半山腰,向东看锦州城区,远处的紫荆山清晰可见。
站在鸡冠山腰向西北眺望,可看到北普陀寺主建筑群的庙宇楼阁。
向西眺望明代烽火台
·二十四孝画廊、慈母碑
中华传统文化,古二十四孝画廊。这里展现的是中国古代子女孝敬老人的故事。
慈母碑
(石碑背面刻着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观音洞风景区
乾隆进香小路
这是通往观音洞景区的石径山路,清乾隆皇帝从盛京祭祖归途中,曾到北普陀山观音洞礼佛。这条小路蜿蜒曲折,共有587个石阶组成,长233米。途中有石雕拴马桩三座,下马石一块。
顺着这条路还可以看到济公云游石床。相传济公到北方云游时曾在北普陀山参拜观音菩萨,并点石成床以做栖身之所。
济公云游石床
观音洞山
山门上有对联一副:
上联:山中灵湫幽邃深可通千里沧海
下联:界外镜湖清明净能映万度春风
观音洞是北普陀山标志性的古建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观音洞山最早叫老母山,观音洞称老母洞,后因辽太子耶律倍受其弟耶律德光的陷害,逃难至此,其母耗巨资在此建有紫竹院,让其子耶律倍居住,将老母洞改为观音洞。
半山亭
亭柱上有对联一副:
上联:建亭山半迎游客
快到顶点有一处滑索站,建于2004年,起点自观音洞山,终点至对面的鸡冠山,水平长度363米,高差29米。
这是观音洞门口东侧的灵湫泉,灵湫泉甘甜清冽,四时不涸,被称为“圣泉”,山上有这样一清凉的水潭,很是珍奇。看到洞口那两只大象了吗?它们的大鼻子搭在了一起,是不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眼前就到了观音洞,这是天然形成的奇观——大石棚古洞。
观音洞内供奉的是木雕观音菩萨站像,高5.1米。她手持玉瓶,头罩宝盖,脚踏莲花,双目微闭,神情飘逸,给人一种慈祥之感,她左侧站立的是善财童子,始建于隋唐时期,是最初观音菩萨的显化道物。据说当年大辽国太子耶律倍逃难曾两次到此洞避难,均遇观音菩萨搭救,遇难呈祥,化险为夷。
观音洞边有座两层大殿,是1985年后才重修的。大殿上层是佛祖堂,大殿下层是大士阁。
佛祖堂供奉着释迦牟尼佛(中)、药师佛(右)、阿弥陀佛(左)。
大士阁供奉着观音菩萨(中)、文殊菩萨(右)、普贤菩萨(左)。观音、文殊、普贤并称为“三大士”,三位菩萨体现了佛教文化的精典。
大士阁门前
石棚松雪
石棚松雪是锦州八景之一,这棵苍劲挺拔的古松位于观音洞前,破石而生,已有500多年历史,它树干如凤头,树冠似凤尾,形如一只栖落山岗的凤凰,每逢冬季雪月,雪花落于树干、枝叶之上,古松银装素裹,在阳光照耀下,白雪炫目,松枝若玉,氤氲之气升腾,与天然形成的石棚洞交相辉映,宛如人间仙境,蔚为壮观。
慈航古洞
慈航古洞门前的石刻
上面是金光普照碑,“金光普照”四个大字是清乾隆皇帝亲笔所题,碑下的这首诗《游观音洞》是清同治年间直隶州知府邑人李逢源所作。
游观音洞
洞天古木老烟霞,修道神仙住几家。
山岫行云忙作雨,悬崖枯树倒生花。
酒香共饮杯中月,诗草谁笼壁上纱。
独立最高峰顶望,茫茫大海浩无涯。
同治甲子夏偕同人游眺率题俚句岁十五年矣尘满壁记追怀往迹刻于石以志之
(锦州任国翥书)
“得天独厚”碑由帝师王尔烈亲笔所题
王尔烈是皇帝的老师,号称压倒三江的大才子。“得天独厚”碑写于清乾隆丁酉年间公元1777年,当时王尔烈去朝阳拜访同窗好友,在回来的路上经过北普陀山时,见这里的景色壮丽,是个灵秀之地,不免有感而发,写下了“得天独厚”四个大字赞美北普陀山,此碑已经成为北普陀山的传世珍宝。
观音洞附近的月老和合殿,始建于乾隆56年,历经数载,红线联姻,佳偶天成。铁链上是恋人们挂的“连心锁”,日积月累,几条锁链被挂得满满当当。
·石堂道院
从观音洞山下来为石堂道院景区。石堂道院是我国北方著名的道教圣地,最初建于元朝中统三年(公元1262年),于1997年在原址上复建,共分为四个殿堂,有慈航殿、玉皇阁、三清殿和吕祖堂。

石堂道院小景
石堂道院内的老君牛
·碧波花雨景区
“碧波荡漾花似锦,情人桥上结同心,老马识途古战场,望归石边忘归途。”这四句话概括了这个景区的四个景点。
碧波花雨
忘归石
泓池柳浪,亭桥水榭,每处都有它的情趣。
情人桥
情人园里,情人们纷纷把笑容镶嵌在空脸里面。
“老马识途”是一个历史典故,故事的发生地就在锦州一带。
二千六百多年前,春秋末期的屠何(今锦州),是少数民族山戎(属东胡族系)的首府。山戎常常袭扰燕国,燕国便请当时的霸主齐国救援。公元前六百六十三年,齐桓公携管仲、隰朋亲率大军救燕。解围后乘胜追击,沿渝水(今大凌河)直捣屠何,并擒获山戎首领狄王。齐军春来冬返,迷失道路。管仲建议放几匹老马带路,老马凭直觉把大军领入归途。这则历史故事后来被演绎为成语“老马识途”。
·第十五届采桑文化节会场
第十五届锦州北普陀山采桑文化节会场设在“碧波花雨”景区附近的中心停车场
采桑文化节期间的“驻村第一书记助农代言带货”主题直播活动
·沿路
沿路西行,来到森林茂密的普陀氧吧,由这里向西北方向可去桃花洞,向西南方向可去明代烽火台,这两个景点都在山上。
空气清爽的普陀氧吧
我沿着主干道先去了桃花洞,前行不远处有结义园景点,取自《三国演义》里“桃园三结义”的故事。
结义园
刘备、关羽和张飞“桃园三结义”塑像。
·桃花洞
走过一块刻着“幽”字的巨石,西北方向便是去桃花洞的路。
先是穿过一片茂密的松林,松林前边是山路,由于植被茂盛,脚下的小路比较难走,也不太好辨认,为了不迷路,一些驴友在树枝上系上了红布条。半山腰往上修建了石阶,石阶尽头有一座连着山洞的庙宇,这便是桃花洞。
桃花洞
以前来这里曾见庙前有一尊白色的仙女雕像,但这次没见到。
桃花洞有一个传说,相传,王母娘娘蟠桃园的一颗蟠桃落到了观音洞山,化身一位美丽的女子,她看到当地的百姓生活艰辛,就种植了大片桃树,造福百姓,人们称她桃花姑娘。不料,有一年大旱,桃花姑娘非常着急,恳求玉帝将她化作一潭泉水以解旱情,玉帝感动将桃花姑娘封为掌管天下桃树的花仙子。从此人们便把桃花姑娘隐居的山洞取名“桃花洞”。
长寿泉
由桃花洞回到主干道,向南不远处有一眼泉水,名为长寿泉。
·明代烽火台
这是我第三次登上明代烽火台,登山处都选在主干道最南端西侧的山脚下,那里有一座小房子,向西有一条从未修建过的小径,沿着山脊向上延伸,明代烽火台就座落在这座山的顶端。
这里山路崎岖,蜿蜒曲折,四周荆棘丛生,非常难走,而且越往上山势越陡峭,风也越大。好在小径北侧紧挨着一道铁丝网,可以顺势扶一下铁丝网的栏杆,或用手抓住身边的荆条棵子。尽管每次攀爬都非常艰难,气喘吁吁,挥汗如雨,但我还是愿意攀爬上去。
沿着的山脊攀登上去,烽火台就座落在这座山的顶端。
(在鸡冠山上拍摄)
接近山顶,山石陡峭。
这就是雄踞山顶的明代烽火台,它是用石块叠砌而成。尽管它古老、沧桑,但却异常坚固,令人赞叹不已。
此烽火台是历史上“宁锦之战”留下的军事遗址,为明代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明天启七年(1627年),明将袁崇焕率军与皇太极在宁远和锦州一带殊死战斗,在此修建烽火台进行军事勘察,为明军取胜发挥了重要作用。
站在山顶,极目远望,心旷神怡,真切地感受到置身于大自然的愉悦。眼前这条河是锦州的母亲河——小凌河。
烽火台山顶有一条细长的小路向北延伸,这是一条由驴友踩出来的小路。
小路继续向北
在这里出现岔道,右侧小道进入茂密的森林,我选择从这里下山。

夏天草木茂盛,林中的小路线条不太清晰,而且蜿蜒曲折,不太好辨认,但比起在陡峭的岩石上爬行轻松多了。需要注意的是走这条路一定要认清路线,不然很容易迷路。
我是第二次从这条林间小路下山,还比较顺利,出口附近是主干道旁边的长寿泉。
我沿着主干道向北走,再往西去,前往北普陀寺。
·北普陀寺
北普陀寺是东北三省最大的佛教文化基地,是北普陀山的主体建筑群,这里汇聚了各类佛教奇珍异宝,其中有世界仅存十部的佛家珍宝《乾隆大藏经》。
这是北普陀寺的第一座大殿天王殿。
寺院建筑
滴水观音
滴水观音是辽西地区最大的观音站像,其造像高达25米,洁白如玉,临风扬枝,尽撒圣水,人称“辽西第一大佛”。
寺院建筑
佛·清规·戒律
法宝楼供奉着缅甸玉卧佛——释迦牟尼真身涅槃像,身长7.5米,重18.5吨,由一整块缅甸玉制成。
九龙壁
东北三省最长的九龙壁,上边的五龙代表五湖,下边四龙代表四海,中间是太子佛,佛陀在2500年前的四月初八出生走了七步,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之后九龙吐水浴佛,百花齐放,这就是佛陀当时出生的景象。
佛像
万佛宝殿正中间的是释迦牟尼佛与他的俩个弟子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四周是万佛。
北普陀寺核心位置有一座三层圆攒尖顶建筑——戒坛
戒坛
由戒坛再往上走,大台阶通向山顶,这里是五方佛、菩萨顶,共有五个殿堂,各两层,一层是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弥勒五大菩萨;二层是五方佛: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成就佛、中间毗卢遮那佛。
附近有一景点——唐僧师徒四人取经归来
·沿路
近年来北普陀山景区有了许多新的变化,增设了许多新的景观,灵湫瀑布、别有洞天、生态文化广场、山楂树文化园、百米连廊、碣石印社相继完工落成,全力提升了景区的整体形象。
去别有洞天、碣石印社、灵湫瀑布、百米连廊、生态文化广场、山楂树文化园景区由这里走盘山路。
听蝉休闲区
·别有洞天
别有洞天景观为天然形成,清乾隆帝赐名“别有洞天”。景观入口木门牌坊上“别有洞天”四个大字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王丹题写。景区于2016年恢复历史原貌。
沿着花岗岩台阶拾级而上,海拔约100米处有一天然形成的山洞。
山洞形似白象吸水,名为天门洞。
这是山腰的木亭,极目远眺,群山苍翠,山峦起伏,四周美景尽收眼底。走过第503个石台阶可到达最高峰,山顶海拔约260米。
·灵湫瀑布休闲区

灵湫瀑布
灵湫瀑布修缮于2015年3月,为山中泉水引入到池中,高低落差近60米,远远就可以听到它的轰鸣声。瀑布周围设有休闲区域,是休憩赏景的好去处。
灵湫瀑布附近的溪流景观
·百米连廊
百米连廊为木质结构,依山傍水,一步一花池,一步一座椅,游人行走其间倍感心旷神怡。
这里有一古树,树干上天然形成了珍贵树瘤熊猫像,远远望去,仿佛一只可爱的大熊猫爬在树上。
·生态文化休广场
生态文化广场地面为彩色混凝土制成,颜色分别为浅绿、深绿、红色三种。广场北侧桃花红雨,种植1500余株榆叶梅,广场中心有颜色绚丽的九角枫,可谓彩色生态休闲广场。
生态文化广场四面环树,景色优雅,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至少可容纳4000余人。
广场南侧沿水系而上是一排步行木栈道
行走在木栈道上可欣赏水系景观
·碣石印社
碣石印社坐落于北普陀山风景区北麓,印社建设有交流活动区、陈列展示区、中国印学史印林、培训创作区、当代名家印林、陶印制作区。
碣石印社名称是为纪念锦州已故书法篆刻名家李世伟先生,以其斋号“碣石山馆”命名,由著名书画家王丹先生及以锦州市为主的书画篆刻家、金石收藏家及相关学者和爱好者自愿结成的专业性学术团体。
碣翁——书法篆刻名家李世伟先生雕像
中国印林
碣石印社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印学史印林”与北普陀山后山景区和谐相融,将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三百三十四枚印章契刻于九十九座大石之上,上始商周,下迄当代,不啻为一部浓缩的简明中国印章篆刻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