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独生子女政策自私自恋育儿 |
前天,煊煊和她姑姑视频聊天,
姑姑问:“爷爷去(你家)好不好?”“好!”
“奶奶去好不好?”“好!”
“姑姑去好不好?”“好!”
“姑姑带着小弟弟去,好不好?”
“不好!我不喜欢小弟弟!”
一次,煊煊犯皮且屡教不改,煊爸恐吓她:“你要是再不听话的话,就让妈妈再要一个小弟弟小妹妹!”煊煊愣了一愣,收敛了很多,片刻之后冲到阳台上,将同学送她的那台仿真小厨房狠狠地摔在地上,“我不喜欢这个烂厨房了!我要把它扔了!!”说完又狠狠地将已经摔散的小厨房摔了个七零八落,我们看着满地的厨房零件及怒火冲天的小煊煊相视无语!我明白煊煊为什么把火发到玩具上:煊煊过生日的时候,我邀请了多年没见的大学同学一家三口,那台仿真厨房就是同学送给煊煊的生日礼物。同学多年未见,他们的小女儿更是第一次见面,难免当着煊煊的面夸奖了几句,由此煊煊感觉自己受到了冷落,当天的情绪一直不是很高,同学离开后就迁怒至玩具身上,可怜的玩具!屡次成为她泄愤的工具!
还有一例,一个月前我们去探望一个刚刚生了二胎的亲戚,问及她的大女儿对这个小妹妹的态度,她说:“她(大女)才不喜欢这个妹妹哪!整天抱怨我们带着妹妹睡觉,不带她!不是说要把妹妹扔了,就是让我们把妹妹送人!”
刚买了本2008年第2期《女友家园》杂志,该期的主要话题就是——我的兄弟姐妹,读来特别有感触:四五岁时,爸爸妈妈问“给你要个小弟弟(妹妹),好不好?”“不要!”叛逆期,幸亏没有兄弟姐妹,要不然爸爸妈妈更不喜欢我!考大学成绩不理想只好上自费生,幸亏没有兄弟姐妹,要不然爸妈怎么可能倾家荡产供我上学?!终于长到了青春期,要是有个兄弟姐妹,我就可以跟她说说悄悄话啦!成人之后终于明白了兄弟姐妹的好处,没事的时候大家常交流,有事的时候大家相互帮助……
我和老公虽然也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但很幸运地成为了独生子女政策下的漏网之鱼,各有一个妹妹,所以对于独生子女没有切身体会,但在煊煊的身上却切实地感受到了独生子女的孤独与自私。某媒体对独生子女总结了八大个性脸谱:孤独、恋物、自私、叛逆冷酷、敏感、勇敢、自恋、迷茫,我拿着煊煊一一对照,果然如是!再听听江湖上对独生子女的传言:
于是好多人开始质疑国家的独生子女政策,但是如果有一天政策真的放开了,你真的会再要一个孩子吗?有统计结果显示,大概有40%的人会再要一个,也就是说更大多数的人选择的是不要!再生一个经济上能应付吗?有那么多精力来培育另一个吗?两个孩子都能享受最好的教育吗?一个就业都难,再生一个还能找到工作吗?
我考虑再三,虽然我内心非常非常想再要一个孩子,但还是选择了后60%,因为就现在的情况而言,上面的四个提问对我来说确实是个问题!是的,我们希望孩子不孤单,我们看到了她(他)们独自成长对性格造成的不足的一面,我们希望他(她)们也能拥有兄弟姐妹手足相亲相爱的机会,从孩子一路到成年,相互依持,既使父母年迈别去,也能有温暖相依相伴。但失之一隅的缺撼,未尝就没有另外的收获作为补偿,世间事,应该都会相辅相承。
1.要抓住时机及时教育
儿童时期的品德和个性的可塑性比较大,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当发现孩子有不良表现时,都要及时给予教育和矫正,不可视而不见,更不可放任不管,也不可秋后算账。家长要摆正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让孩子体验长辈给予的爱,不要溺爱,从而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要重视家园联系,父母、长辈、教师要做到观点统一、口径一致,方可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
2.要针对幼儿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
科学使用表扬和批评手段,讲究方式方法,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及良好的个性心理与行为习惯。幼儿都喜欢表扬和亲近,对批评和疏远比较敏感。因此,要充分利用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好的表现必须给予肯定;错误的表现必须批评或给予适当的“疏远”,并说明道理,使之“心服口服”;批评与表扬都要注意“度”的掌握,均不可过度,特别注意不可挖苦刺激孩子,否则适得其反;制定幼儿行为的家庭“规章制度”,规范幼儿的个性品行。
3.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孩子
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要注意在人格上一定要尊重和信任幼儿,这是矫正具有骄横、逆反个性幼儿的基本前提。当幼儿提出合理的要求时,要因势利导,给予帮助,能完成的要让其完成,不包办代替,更不可轻易怀疑、否定;当幼儿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有不良表现时,不要强制,也不能辱骂和体罚,要允许辩解,充分了解其“意图”,有的放矢地进行说服教育.
4.要加强幼儿的意志训练
对胆小怕事、依赖性强的幼儿进行意志训练时,要有计划地设计适当的教育情境,通过带孩子串门、参加社区活动等形式,让孩子多与邻里、亲友家的小朋友玩,多接触人,弥补家庭中无兄弟姐妹之不足。在游戏中使孩子学会与同伴分享玩具、食物,建立友谊,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培养同情心和责任感。开发智力时,要根据孩子的兴趣,不可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不可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而强行灌输、拔苗助长。
和睦的家庭环境对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和性格有着重要意义,在一个和睦的家庭里,家人互敬互爱、文明好学、追求上进,家庭氛围和谐、温暖,这样的家庭氛围会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孩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相反,如果家庭成员关系不和,经常吵架,孩子长期在恐惧不安中生活,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创设和谐而又温暖的家庭环境是父母共同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