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找一个出版界老流氓讹书看,因为他的趣味太高级了,他给的书要么看不懂,要么不好看,直到这本《巴别塔之犬》,这是他们公司出版物里最好看的一本。
该书的宣传噱头也很噱头:“上市一周,力压《追风筝的人》获得畅销榜冠军!”其实这两本毫无瓜葛,只是《追风筝的人》去年在国内风头很劲,被抓出来当了活靶子。
《巴别塔之犬》算一本文艺范儿的小说,一开始以为是写一条狗的,后来以为是个悬疑推理故事,最终其实讲的是爱情,当然它的终极主题说的是人和人之间的沟通,从标题里就很明细了。看完书之后,我试图理清思绪,为什么会觉得一本手法传统、剧情简单、主题老套的书非常好看呢,说实话,从信息量或者人物命运感来说,它远远不如《追风筝的人》。它一开始吸引我看下去的其实是它的技术含量,主人公是一位语言学教授,在他的妻子意外死亡之后,他试图通过当时唯一的目击者——一条狗来追查妻子的死因,为此,他开始教狗说话。这个计划非常high,但是所有的实验程序都有板有眼,有科学根据和数据支持。让很多读者产生了一种期待:他的狗最终真的能说话吗?
我是一个工科生,骨子里对有技术含量的东西会自发的崇敬,比如从前读过的《香水》、《绿色王国》,甚至是《达芬奇密码》都可以归于有技术含量的写作,它们把某些专业学科知识深入浅出地融入了小说,令人读起来感觉很扎实,不像某些玩感觉的作家,一屁股坐下来就能写好几本。我以前当非著名乐评人的时候,也搞过类似的技术型创作,有两个短篇分别叫《鼓手》和《小提琴手》,收在我的《七零一代的鸡零狗碎》里了,后来我发现一个英国乐评人也干了这个事儿,他写的那本专业乐评小说叫《失恋排行榜》。
《巴别塔之犬》的缺陷是它没有把技术型的风格始终如一地贯彻下去,越到后来,越无法克制地奔着爱情悲剧的路子走了,技术线索完全游离在了故事之外,反倒显得之前的铺排纯属故弄玄虚,那个让狗说话的研究工作最终敷衍了事地收了场,比较没有满足感。
介于此,我觉得它在同类型的作品里不算顶尖,相比而言,德国小说《香水》就非常到位,基本上达到了“奇书”的级别,在这个领域最有声誉的还有艾柯,不过他老人家的书据说太有技术含量了,不容易看得懂。
http://www.sohoxiaobao.com/chinese/uploadfile2/_2007/_07/_31/200707_31_16_08_21_1185869301.2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