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思才能创新
笛卡儿有言“我思故我在”。他强调,“思”是“在”的前提。此话自有人们去评判对错。我这里无意去评其是非。我从他的这句话看到的是“思”的重要性,看到的是多思之妙。
然而一般人恰恰不重视思考,很容易人云亦云。这里有典型的三个例子。
有言:刘备长的是双耳垂肩,双手过膝。人们不加怀疑。而且引申出有福之人都是这样子的结论。 季羡林先生始对此加以怀疑,指出双耳垂肩的是猪,双手过膝的是猴。人谁也不可能长成这样。
有言:古人车胤苦读,“囊萤”取光照明。自古以来人们不加怀疑。最近才有人做实验,证明用多少萤火虫装在袋子里也不能看书,这才证明“囊萤”之说乃想当然,不过是一种虚幻出来的想法。过去就是字大一些,恐怕也不能用此法照明读书。
有言:做某某事比骆驼穿针眼还难。人们也不加怀疑,谁也不去想阿拉伯人怎么有此奇思怪想,只想到阿拉伯有骆驼,因此骆驼穿针眼,必有无疑。直到马坚先生翻译《古兰经》才纠正过来,原来不是骆驼穿针眼,而是棕绳穿针眼。骆驼和棕绳在阿拉伯语里是同义词,始作俑者一开始翻译,误译棕绳为骆驼,于是以讹传讹,到今天人们还不愿改过来。
上述三个例子说明思是十分重要的。不思会人云亦云,以讹传讹,后果不堪设想。思之重要表现在:
思能改变因循守旧,思是创新之始。牛顿对人们司空见惯的苹果落地现象进行思考,悟出了一个万有引力定律。牛顿在总结他成功的秘诀明确指出:“思索,继续不断地思索以待天明。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小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却只是由于我辛勤、酣久的思索所致。”又说:“没有大胆的推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我一直在思考、思考、再思考。”可见,持久地多思,往往能发现创造的火花。牛顿说得好:“把简单的事情考虑得很复杂,可以发现新领域;把复杂的现象看得很简单,可以发现新定律。”这可以说是他的经验之谈,他就是从苹果落地这个简单的人人都看到的现象中发现了“万有引力”的。古往今来一切有成就的人,他们所以能从书本中获取知识,恐怕都离不开一个“思”字。爱因斯坦曾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巴哈伊教为此提倡要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脑袋去想,要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唐朝一代名医孙思邈有四多与四少的养生经。四少是指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中食少、自然睡少。四多是少欲多足、少言多思、少逸多劳、少食多餐。少言多思,就不会令脑细胞萎缩,更可以预防老年痴呆症。要多思,多读书,写写字,下下棋,以保持脑的健康。著名学季羡林先生的大脑一刻也不停止思考,80岁以后冲刺更多,出版了《糖史》和《弥勒会见记译注》两部重要学术著作,都是发前人未发之见。
思与学也要相互照应,才能使思不断提升品位。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认为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学。王夫之,对“学”与“思”的辩证关系也曾作过论述,说:“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他特别强调的就是“思”。“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深;思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四书训义》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