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多思才能创新

(2006-07-14 16:45:02)

多思才能创新

 

                山东大学  蔡德贵

 

笛卡儿有言“我思故我在”。他强调,“思”是“在”的前提。此话自有人们去评判对错。我这里无意去评其是非。我从他的这句话看到的是“思”的重要性,看到的是多思之妙。

然而一般人恰恰不重视思考,很容易人云亦云。这里有典型的三个例子。

有言:刘备长的是双耳垂肩,双手过膝。人们不加怀疑。而且引申出有福之人都是这样子的结论。 季羡林先生始对此加以怀疑,指出双耳垂肩的是猪,双手过膝的是猴。人谁也不可能长成这样。

有言:古人车胤苦读,“囊萤”取光照明。自古以来人们不加怀疑。最近才有人做实验,证明用多少萤火虫装在袋子里也不能看书,这才证明“囊萤”之说乃想当然,不过是一种虚幻出来的想法。过去就是字大一些,恐怕也不能用此法照明读书。

有言:做某某事比骆驼穿针眼还难。人们也不加怀疑,谁也不去想阿拉伯人怎么有此奇思怪想,只想到阿拉伯有骆驼,因此骆驼穿针眼,必有无疑。直到马坚先生翻译《古兰经》才纠正过来,原来不是骆驼穿针眼,而是棕绳穿针眼。骆驼和棕绳在阿拉伯语里是同义词,始作俑者一开始翻译,误译棕绳为骆驼,于是以讹传讹,到今天人们还不愿改过来。

上述三个例子说明思是十分重要的。不思会人云亦云,以讹传讹,后果不堪设想。思之重要表现在:

思能改变因循守旧,思是创新之始。牛顿对人们司空见惯的苹果落地现象进行思考,悟出了一个万有引力定律。牛顿在总结他成功的秘诀明确指出:思索,继续不断地思索以待天明。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小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却只是由于我辛勤、酣久的思索所致。又说:没有大胆的推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我一直在思考、思考、再思考。可见,持久地多思,往往能发现创造的火花。牛顿说得好:把简单的事情考虑得很复杂,可以发现新领域;把复杂的现象看得很简单,可以发现新定律。这可以说是他的经验之谈,他就是从苹果落地这个简单的人人都看到的现象中发现了万有引力的。古往今来一切有成就的人,他们所以能从书本中获取知识,恐怕都离不开一个字。爱因斯坦曾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巴哈伊教为此提倡要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脑袋去想,要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唐朝一代名医孙思邈有四多与四少的养生经。四少是指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中食少、自然睡少。四多是少欲多足、少言多思、少逸多劳、少食多餐。少言多思,就不会令脑细胞萎缩,更可以预防老年痴呆症。要多思,多读书,写写字,下下棋,以保持脑的健康。著名学季羡林先生的大脑一刻也不停止思考,80岁以后冲刺更多,出版了《糖史》和《弥勒会见记译注》两部重要学术著作,都是发前人未发之见。
   
思与疑要相互促进,才能思得深。在孔子主张的九思中,疑思问是非常重要的——既然有了疑问就要发问,那疑要从何而来呢?要从其他八思而来,其他八思分别是:“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忿思难,见得思义。”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介绍自己的读书方法时,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李政道向北京重点中学的学生们讲述了求学的十二字真言,即求学问,先学问,只学答,非学问。他解释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想做好学问,必须先学会问问题,如果只学习回答,这不是真正的做学问。他还鼓励青少年不但要多问为什么,还要通过亲身动手实践来寻找和验证问题的答案。 疑思要有根据,不能随便疑。《晋书·乐广传》记载一位叫何解的人,到别人家里作客,酒过数杯,忽然发现杯底有条小蛇,咽到口中又不觉有物,疑思日久,感觉心痛,以为是小蛇吃他的五脏,医药都治不好。河南尹乐广问清了实情,考虑是挂在墙壁上的角弓,映到杯中,就重新在原处摆酒,问何解酒中又见到蛇吗?何解回答说:跟那天见到的一样。乐广把实际情况告诉了池,使其恍然大悟,沉疾顿时痊愈。没有根据的胡思乱想,会导致鬼神的存在。荀子的《解蔽》说:“夏首之南有人焉,曰涓蜀梁。其为人也,愚而善畏。明月而宵行,俯见其影,以为伏鬼也;仰视其发,以为立魅也。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气而死。岂不哀哉!凡人之有鬼也,必以其感忽之间疑玄之时正之。”所以王充的《论衡·订鬼》说:“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致之何由?由于疾病。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凡人不病则不畏惧。故得病寝衽,畏惧鬼至。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还是胡适的话对,“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疑有根有据才能思得深入,才能取得效果。

思与学也要相互照应,才能使思不断提升品位。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认为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学。王夫之,对的辩证关系也曾作过论述,说: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他特别强调的就是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深;思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四书训义》卷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