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书海看人生。当快餐文化席卷文坛的时候,踩着清雾,循着那丝轻盈缥缈的音乐,我在寻找,寻找那隐居在平凡中却充满哲理的世界。这条路,我相信依然不会孤独。
《忍受快乐》,一本书,一个富含感性却不乏哲理的世界。
看完这本书,已是月淡星疏,只是那几颗明明的星星仍固执的守候着黑夜,一时间竟是看得痴了。一席凉风拂过,带来晚风特有的一丝寒意,只是手中的那本书,依然散发着一丝温暖。因为它,我走进了毕淑敏,也走进了哲理的殿堂,聆听那丝久违的天籁之音。
看它,不是因为那似乎有些不伦不类的书名,也不是因为它的主人是位著名的作家,而是为了寻找失落的心灵,寻找那些明悟的感觉。
心灵在这个充满霓虹色彩的都市飘荡,却找不到任何的归属感。冷冷的晚风飘过无痕,却留给我无尽的思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钢筋水泥的孕育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也在人的心灵之间竖起了一面面铜墙铁壁。阴霾密布的天空下,快乐在慢慢消亡,在死寂的夜空中涣散。总有那么一些人,当快乐来临的时候,他们手足无措,举止慌张,甚至以为快乐认错了人。许多人就这样迷失了方向,像迷途的羔羊,等待主人的呼唤。于是,陶醉在<<忍受快乐>>中的我醒来后,是多么地希望迷失快乐的人儿也来聆听这天籁之音,让毕淑敏当一回你心灵的医生。
毕淑敏是作家,也是医生,王蒙评价她说,“既是做了小说,似乎也没忘记她的医生的治病救人的宗旨,普渡众生的宏愿,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她的小说那样,她的散文因在“世界屋脊”的特殊生活经历而渗透着极强的现代意识和专业的心理分析。散文集中的部分心理散文,更是贯注着她,一位心理医生充满洞察力和稳定感的目光。或许,许多人觉得不可思议,认为心灵感情是最微妙的东西,不可能被轻易读懂,但我发现毕淑敏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奔跑。《忍受快乐》,或许在当今这个文学殿堂中几如米粒之光,在我心底,却可以与日月争辉。
作为一位作家,毕淑敏不失为当代中国文坛的一颗闪亮的星星。然而,作为一名医生,她更不负医者父母心的那种悲悯世人的责任。
在面对非典那“跑了的一代”的学生时,在非典肆虐的北京,虽然她很想以一种长者的宽容和溺爱之心原谅他们,但时代赋予二十一世纪当代青年的责任是那么的重。她写下“致跑了的一代”,她以无尽的勇气,用笔挥洒出一行行如血泪般的文字:别把灾难带回家,即使无奈生命即将结束,也要让生命在医院划上句号,为世间减少一份痛苦。在这个选择落叶归根观念的时代里,她的这份勇气与坚决在“假如我得了非典”一文中表达得淋漓尽致。那种视死如归的勇气却是珍爱生命的极致体现。
风卷残云,重忆非典,那无疑是一场梦魇。只是岁月于潇洒中展现出了它惊人的魄力。是的,时间在慢慢淡化曾经非典带来的恐惧。是该庆幸还是该悲哀呢?短短的三年,人们似乎已从非典的阴影走出来了,甚至于好像从未发生过非典一般,大家有开始肆无忌惮的竞赛吃的胆量了。亲爱的人们,淡忘得太快,那是对生命的一种蔑视。这不是一种真正的快乐。
毕淑敏是为医生式的作家,她的文字如同对症的药,点醒了人生百态。用一篇篇富含哲理性的散文洗涤着那些早已蒙上一层灰尘的心灵,抚过那正在忍受着快乐的心,似甘露如清泉,慢慢地滋润着那因干裂而受伤的心灵。当我虔诚地聆听《忍受快乐》的时候,慢慢得放飞自己,一缕新生的阳光探入心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