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理解。
可以把理解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理解是指对某人的一个观点、一个行为、一个态度,一段话语的理解。这种理解容易做到,当我们认可并同意某人的某一个观点,我们可以说理解他这个观点,并在这个观点上与他取得了一致。第二种理解是对一个人的整体性肯定、认可、接纳,以至于心灵的互通和共鸣。人们常常说某某理解我,我理解某某,实际上指的这种理解,人们心理常常需要的也是这种理解。
真正地理解一个人,或者真正地被人理解实则是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我自己甚回认为人与人其实无法做到真正的理解。你如果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认真地清理一下,你就会觉得我这个结论是有些道理的。有时你会突然觉得,与自己打了几十年交道的人,自己过去那么熟悉和了解的人,怎么变得那么地不能理解,变得是那么地陌生,好像自己过去对他的所有认识和理解都是错误的。有时你会觉得与你朝夕相处的伴侣,自己父母、兄妹、孩子好像很难完全相互理解。当你在心灵孤独的时候,真正能够把自己内心敞开向其倾诉的对象觉得是那么的少,常常只能自己默默地独自承受这种孤独。这就足以说明人相互理解的不易。
为什么理解不容易做到呢?这得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说。
理解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了解只是对被了解者本身存在的真实性的判断,我们真实地知道一个人是怎么样一个人,就可以说了解了这个人。我们也可能十分地讨厌这个人,根本不想与他有任何来往和交流,甚至可能鄙视他。要真正地了解一个人实则就很不容易。“知人知面不知心”就是说要真正了解一个人的不易。我们对一个人,只能靠他讲出来的言语,表露出来的行为来了解他。但人的言语和行为只是人的外在表露,我们永远无法走到一个人的内心。而一个人的内心恰恰是指导他言语和行为的根本所在。我们无法知道一个人的所思所想,就决定了我们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尽管心理学是专门研究人心理的一门学问,但到现在为止,没有哪一个高明的心理学家,根据他的心理学知识能够准确地判断他对面这个人当下心理在想着什么,这就是心理学的悲哀。其实,一个人的内心只有自己知道之外,其他人永远不能也不可能完全知道。
理解需要相互认同。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理解需要相互认同,如果不能相互认同,则无法做到相互理解。认同是肯定、接纳、认可、欣赏,认同的背后需要相同的人生观点、人生态度和人生体悟。一个具有积极人生态度的人一般不会认同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的人;一个对人生采取悲观态度的人,一般也不会从心底认同对人生采取乐观态度的人;一个视权力为人生最高追求的人,从内心不可能承认哪些超脱于权力之外,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去欣赏人生的人会是一种真实的人生,他也可能认为这些人大多是没有能力参与权力的竞争,而故作的一种姿态。因此,人若无法做到相互认同,则无法真正相互理解。
理解需要有共同的兴趣。具有相同生活兴趣的人,在彼此感兴趣的事情上会相互达到理解。生活中因兴趣会把许多人连在一起,人们在集邮、体育、戏曲、艺术、写作、绘画、书法、娱乐中人找到了自己的乐趣。我的一个朋友从小就喜欢书法和绘画,到现在仍然每天坚持最小1个小时写字或作画。尽管我和他是好朋友,但在书法这点上我怎么也理解不了他为什么能够这么投入,能几十年如一日。前几天我们一同到南山游玩,一路上他最为注意的是路上石刻上的书法,每见到一幅石刻,他都要停下来观赏和品评一番。而且他对山水观察地特别细致,当见到一处可以入画的景致,他都要停下来把这个景色速写出来,作为他的山水画的素材。因书法和绘画他交了一大群朋友,虽然我也是他的朋友,但我进不了他的这个朋友圈子,彼此也没有共同的话题和爱好。在这一点上,我们达不到相互理解。
理解需要有相同的生命经历。人们之间因为不同的经历和体验也造成了不能相互完全理解。大学时期和同学一起看电影,银幕上一个老师在关爱学生的一段很平常的镜头,竟让坐在我身边的这位同学泣不成声。此后才知道,这个同学在中学期间受到他的一位已经辞世的老师慈母般地关爱,这个镜头勾起了他对那段难以忘怀的经历的回忆。同一件事情在具有不同经历的人的心中会引起完全不同的情感反应。两个人不可能具有完全相同的生命经历,所以,没有某种特殊人生经历的人,也就很难理解具有一种特殊人生经历的人的心理感受。现代的孩子没有经历过四清运动、文化革命,所以他们绝对理解不了家庭出身在那个年代对一个人的决定作用,也不可能理解一个家庭出身不好的人对家庭成分的心理感受。
理解需要精神境界。理解需要理解者与被理解者具有相同或更高的精神境界。一个在功利境界中的人,为自己的一己之利,而设计、而经营、而操劳。他绝对不能理解白求恩这个加拿大的医生,能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中国人无私地献上自己的医术和生命,他也更不能理解,戴德生这名英国人,能够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中国,为中国人传讲上帝的福音。
不能身临到文艺复兴时代的社会背景,不能走入达芬奇的内心,人们很难理解《蒙娜丽莎》所表露出来的微笑的真实含义。我们不能理解那些思想巨人、文学巨人、艺术巨人们的思想和作品的真正内涵,是因为我们不具有他们的见地和学养,我们站不到他们的思想和艺术的高度,我们常人永远不可能完全理解他们,如果我们能够真正理解他们,那么我们也就和他们站在相同的精神高度上了。
理解最需要心灵的互通。真正的理解需要心灵的互通和共鸣,人的心灵的共鸣只要灵犀的点通,无需要长相厮守。有些人,我们只需要与他一个眼神、一段话语、一次交流,这个人就永远留在了你的心里。你觉得他绝对地理解你。可与你相熟、相识几十年的许多人,心灵的隔膜却形同路人。
理解是理解者对被理解者的理解,而非被理解者自身的理解。人的心理感受和心理活动的自在性,决定了人的心理活动完全是独一的,一个人的心理感受和心理过程唯有,也仅有他自己完全清楚,其他人绝对走入不了他的内心。人对外在环境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完全是经过个人心理加工之后的独特个人体验,是感觉对外在产生的内在体验。两个人对相同的外部环境产生的内在体验绝对不会完全相同。因此,我们对人的理解永远只是我们自己的理解,而决非是我们理解对象本身的理解。
尽管如此,人还是要尽可能地去理解人。因为,人都需要理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