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1/mw690/4a1a1179tx6BhA1d9lo3a&690
⊙它们看上去就像我们通常所见的楼房窗口,镶嵌在高达百余米、最宽达一千多米的悬崖峭壁的横面上。这些窗口从山腰向山顶一路攀升,连成一条绵延不绝的斜线,夜晚站在对面的山崖上,有时会看到其间忽隐忽现的车灯。这就是太行山的挂壁公路景观,作家郑泰森和葛天结伴探访,给我们讲述了这些神奇的天路故事。
挂壁公路:
太行绝壁上的天路传奇
http://s15/mw690/4a1a1179tx6BhAZkV5Qbe&690
临近傍晚,我们的面包车才进入河南辉县的万仙山,过沙窑乡不远,路在脚下分成了两条,一条通往南坪,另一条盘旋而上,直抵我们此行的目的地——被绝壁托举在山顶之上的小山村郭亮。
选择在这个时候进入郭亮,看起来并不是太明智的,通往崖顶的山路坡度很大,除了一小段水泥路之外,其余路段都是大小不一的石块铺就的,车走起来十分颠簸,而且车头车尾倾斜得厉害,像是飞机起飞时的感觉,人会不由自主地向后仰。开始的时候,还能看到山下的点点灯火,走了约十分钟,灯火倏忽不见了,眼前出现一个幽深的隧洞,右侧是坚实的山体,左侧出现了一个挨着一个的窗口,这就是被外界称作“郭亮洞”的挂壁公路,也是太行山最早开通的一条连接山外的乡村公路,它跟南太行山中的其他六条开凿在绝壁之上的公路一起,成为继太行八陉之后的太行“新七路”。这些挂壁公路都是从悬崖绝壁上开凿出来的,所以也有人称之为绝壁公路。
古陉道是太行山最早的挂壁公路
http://s15/mw690/4a1a1179tx6BhGE9WzA3e&690
太行山起源于十几亿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燕山造山运动,山脊海拔多在1500米—2000米之间,最高峰达2800米以上。由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猛烈地碰撞和挤压,山体剧烈向上抬升,河流急剧下切,形成了陡峭的山崖和纵深的峡谷。聂作平先生曾经在《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留给了河南》一文中写道:“南太行里的大峡谷与平常人们见到的峡谷不同,深度、长度和宽度都让人吃惊,这里的峡谷最深处动辄几十米到上百米,倘若从谷顶算起,到谷底的高差近千余米。峡谷有宽有窄,最宽处达到四五百米,窄的地方只有一两米,峡谷沿着笔直如削的绝壁蜿蜒曲折,长达数十公里。加上岩体发红,色彩鲜亮,看起来像是横亘天际的巨墙,雄奇壮观……”但是对于山区民众的出行而言,这些绝壁是最大的险阻。
在遥远的亘古,一些为了活下来的先民,陆续沿着水口进入了与世隔绝的太行深处。这些水口是由众多河流在连绵起伏的山脉之中流经时形成的,太行山地区因为有众多的河流发源或流经,所以形成了诸多水口,而小的水口往往是“陉”经过之处。“陉”的本意为山脉中断的地方,太行先民在峡谷道路被山崖阻断的地方,沿崖壁开凿出上下垂直的拐形石道,从谷底直达山脊,使道路得以延伸。太行先民付出许多生命的代价创造的世界上最危险的道路,从而被引申为“陉”,并成为太行山路的专用名词。它们像游丝般连接起山民称之为“绝上”的家园与大山外面的世界。
晋郭缘生《述征记》载:太行山首始于河内,北至幽州,连亘十二州之界,凡有八陉。第一曰轵关陉,位于河南省济源市,是春秋战国时期,三晋等诸侯国连通都城洛阳的要道。第二曰太行陉,在今河南省沁阳市西北,形势雄峻,素称天险。第三曰白陉,在河南辉县市西,由七十二拐和古栈道两部分组成。第四曰滏口陉,第五曰井陉,第六曰蒲阴陉,第七曰飞狐陉,皆在河北省境内。第八曰军都陉,在今北京市昌平区,它们是华北平原进入山西高原的重要通道。尽管古有“太行八陉”,但是太行山行车之难,依然难于上青天。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诗中写道:“太行之路能摧车。”明王世贞也在《适晋记行》描述说:“车行太行道,如浮沧海、帆长江,身居危险之境。”
位于山西陵川马圪当乡和河南辉县薄壁镇之间的白陉七十二拐,是太行山中具有标本意义的一条古道,目前还保留着在太行八陉之中距离最长、最完整的古马道。石板古道从陵川县爽底村边的磨河谷地中沿着横亘在面前的山崖,垂直上行300余米,拐了72次才到山顶,经辉县市南关山直达孟门。
白陉七十二拐其实是太行山最早的挂壁路。从白陉出口南关山上那像刀锋一样的薄壁起,到陵川马圪当大峡谷,峡谷宽处二三百米,窄处仅两米,谷底与周围群峰落差千余米,串起宝泉、潭头、平甸、甘河、武家湾、爽底等像明珠一样的山村。山民最初的沟通往来都是通过这条古道,后来,太行山民为了融入现代生活,继续沿用铁锤钢钎等传统的生产工具,用双手把“陉”的创意发挥到极致。从1962年到2002年,他们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陆续在太行山中开凿了数条挂壁公路,成为世界筑路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它们像英雄的七弦琴、像歌者的情诗,镶嵌在万仞绝壁之上,歌颂的不仅仅是一段美丽,更是一种刻骨铭心的传奇。
挂壁公路都是纯手工开凿的
http://s12/mw690/4a1a1179tx6BhB18na3bb&690
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太行的山民们在绝壁上雕刻出如此无与伦比,如此震撼人心,如此美轮美奂的天路?答案就是“走出大山”的梦想。
太行山的海拔高度大多在1200米—2000 米之间,呈北高南低状。在河南境内的南太行山,这一高度降到了1000米—1600
米。这样的海拔,似乎谈不上有多么险峻,但是因为南太行山与豫北平原相邻,乃是崛起于海拔只有几十米的平原边缘,再加上太行山的山峰大多是由深切的山谷和壁立千仞的悬崖构成,因而看上去竟比西部许多海拔四五千米的极高山更险峻,也更让人嗟叹行路之难。千百年来,在太行山腹地的山谷、山塬和山与山之间的小盆地里,就有一个接一个的村庄如同连翘花一样点缀其间。多年以来,它们与外界难以沟通,也疏于沟通,从而形成了一个个闭塞、原始、朴素的人文孤岛。
像回龙、锡崖沟、昆山、郭亮、井底等,都称得上千年村落,在没有开凿挂壁公路之前,它们都隐藏在深山里面,成了最封闭的区域。
由于绝壁林立,无法像其他区域那样修筑环绕而上的盘山公路,太行山人便贴壁而凿,将公路修成了或明或暗的隧洞。南太行的七条挂壁公路,位于晋东南和豫西北太行山转折处百余公里的范围,基本在一条线上。从南向北依次分布着回龙挂壁公路、锡崖沟挂壁公路、昆山挂壁公路、郭亮挂壁公路、陈家园挂壁公路、井底挂壁公路和虹梯关挂壁公路。
南太行的七条挂壁隧洞长度都在千米以上,最长的昆山挂壁公路有近3000米。如果算上连接线,回龙和锡崖沟都接近8000米。陈家园为331省道,虹梯关为670县道。过去只能通过猴梯、狼道、羊径联系外面的世界,硬是被山民一钎一锤砸出来7条让世界震惊的挂壁天路。
在这7条挂壁公路中,最早开始挖掘的是锡崖沟,从1962年开凿到1991年贯通,断断续续开凿了30年,而最早开通的郭亮挂壁公路,是七条挂壁公路中开凿时间最短的,耗时6年。
郭亮挂壁公路全长1300米,说是一条乡级公路,其实确切地说是一个人工隧道,是在400米高的绝壁横面上以25度斜面开凿的,所以人们又叫它“郭亮洞”。村民告诉我们,郭亮挂壁公路是1972年3月9日开工的,郭亮村高居悬崖顶端,以前村民进出山的通道是顺绝壁石缝凿出的一溜石窝,俗称“天梯”。到1977年5月1日凿成这条隧洞,他们先后投入了6万工时,愣是用钢钎铁锤,在坚硬的石壁上掏出了一条能够通车的隧洞。根据资料记载,这个过程消耗掉的钢钎加起来有12吨重,用坏的铁锤达2000个。最后形成的隧洞宽仅6米、高不过4米,即使是两辆小车相向而行,也要小心翼翼地,一辆车紧贴一边停靠,等对面来的车过去后,才能继续前行。中型客车从洞中穿越,车顶几乎蹭着洞顶的石块,大型客车则根本无法通过。
开凿隧洞时的石渣,据说达到2.4万立方米,全部是村民肩挑手抬清理出去的,方式也很简单,事先用绳子把人吊在崖壁上,每隔十几米开凿一个窗口,然后向里开凿,再通过窗口把石渣清理出去。据专家介绍,郭亮挂壁公路所在的绝壁都是淡红色的花岗岩,看起来如刀砍斧削一般,开凿起来难度却非同一般,有时候锤子抡下去,钢钎一滑,只能在绝壁上划出一道痕迹。为了开凿这条一公里多的隧洞,山民在靠崖壁的外侧开凿了35个窗户,从隧洞里看,它们是通风透光的观景台,尤其是雨后,每一个石窗外面,都是一幅自然的绝美风景画,古树野花、崖壁村落,是任何画笔都无法比拟的。而从对面的山崖上打量,它们在半山腰连缀成线,成为绝壁上最美的飘窗,一个一个,就像山崖会说话的眼睛,忽忽闪闪,朦朦胧胧,又像被烟雾缭绕着的长笛,隐约奏响着桃源深处的乐章。
挂壁公路是太行山最大的亮色
从郭亮村往上走,就是山西地界,过去山峦相接,村民却老死无法往来的两个地方,现在只要几十分钟,就实现了穿越崖壁的互访,这得益于距离郭亮挂壁公路不远的昆山挂壁公路。
昆山村是隐藏在王莽岭北边一个三面环山的小山村,行政上隶属山西陵川县,一侧与郭亮接壤,一侧与河南境内的南坪村隔壁相邻。断壁上有一条盘山道,道边立有一石碑,上凿“友谊关”三字,为晋豫分界。
昆山挂壁公路在七条挂壁中是最惊险的,它的开通是源于山西实施的“村村通”工程。1992年,陵川县决定在王莽岭北面给昆山村民开条南行出路。7个包工队同时作业,在山顶固上缆绳,将工人吊到山腰开洞,分段施工,快速打通了近3000米长的昆山隧道。隧道至今未加整饰,路面是沙石铺地,坑洼不平,洞顶垂石嶙峋,钎痕交错,侧窗也没有任何的防护,而且形状很不规则,很多地方像是狼啃豹咬出来的,宽度又有限,但是大胆的农用柴油车却可以在洞中蹦蹦跳跳钻过,绕去河南。由于洞口开凿的部位很高,风大的时候,洞内冷风穿梭,哨音呼啸,人在洞中穿行尚且需要贴紧内壁而行,要是倚窗向外观望,则更需要很大的勇气。我们一行穿越的时候,大着胆子立在石窗前俯瞰,先前经过的村庄已经淹没在峡谷之中层层叠叠的雾霭之中,但是近处一簇一簇红色和黄色的山花,却兀自开得烂漫。
根据我们的实地测算,这条昆山隧道总长约2200米,隧洞加上外面的部分水泥路,全长超过6000米,隧道是从海拔1400米上升到1700米,高度相差300米。坡度最大处为20度左右。当我们驱车穿行这条挂壁公路时,心里总记挂着这是一条在绝壁之上掏出的道,所以能体会到的,并不是人间奇迹的魅力,而是一种让人心惊肉跳的恐惧。
跟昆山挂壁公路的奇险不同,锡崖沟挂壁公路则美在壮观。挂壁公路所在的锡崖沟,是一个民风纯朴、风光秀丽的世外桃源,因传说仙人曾在此冶锡炼丹而得名,坐落在南太行主峰王莽岭山脚下。锡崖沟挂壁公路盘桓在峭壁如屏、砂岩如朱的绝壁上,远远看去,“之”字形的挂壁公路,正在一座城堡状的山峰之中艰难而勇敢地上扬。如果是在雨后,锡崖沟的险峰云海和挂壁公路相映,登时就会呈现出一种翠色幻叠、云海浩瀚而又瞬息万变的“山水幻影”。
锡崖沟挂壁公路是太行山七条挂壁公路中工程量最大的。大山的阻隔同时也造就了人们的毅力,从1962年起,全村人整整苦战30年,硬是在北边的王莽岭绝壁上凿出一条明暗交织、长达7500米的路。所以当地才有人说“这条路是锡崖沟人用手指抠出来的”。
跟锡崖沟挂壁公路连接的,是河南辉县回龙村开凿的回龙挂壁公路,回龙村位于辉县上八里西北部25公里的太行深山处,回龙村北侧紧邻的青围峰,即是锡崖沟的南山。回龙村所在的范围内,既有海拔1725米、号称南太行第一峰的十字岭,又有海拔1570米、被考古专家赞誉为“天下第一铁顶”的老爷顶,原来居住在回龙村的人,出行只有一条路,就是挂在绝壁上的“沿猴梯”,青壮年沿着此道出山,稍有不慎也有可能摔下深渊,老人想到山外,更近乎一种幻想。1997年,回龙村的村民也在峭壁上开出了一条8000米长的公路,并和锡崖沟的公路连接了起来。因为有了政府资金的支持,回龙挂壁公路隧道的地面和洞顶都使用了水泥铺装,采光和通风的侧窗,也用整齐的条石装饰过,成为太行山挂壁公路中最精雕细琢的一个。更让人惊叹的是,回龙隧洞是在山腹里转了个“S”形,出去之后刚好爬到山另一面的岭脊上。
太行山的另几条挂壁公路,分布在山西陵川向北到平顺这段范围内。两年前,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总工程师范晓为了考察太行八陉,曾经几进几出山西和河南境内的太行山,对这里的地形地貌做过详细的考察。他说,相对于东部面向华北平原这一面的陡峭,太行山西面与黄土高原相接的地方则平缓很多,所以挂壁公路集中的区域,通常都是崖壁高耸,绝壁围裹,同时也是崖壁深沟相连、瓮谷和峡谷交错的区域。穿越其间的挂壁公路,携带着太行山的雄伟、草木的幽深和花的浓烈,形成了最为鲜见的太行山景致。
比如陵川县的陈家园挂壁公路、平顺县的井底村挂壁公路、虹梯关挂壁公路,尽管比不上郭亮挂壁公路和昆山隧洞那样有规模,却依山就势,成就了各自的特色。有的连缀飞瀑清泉、有的缠绕绿树村庄,既有奇险之势,又不乏景观壮美。尤其是傍绝壁而生的陈家园挂壁公路,下面就是清澈见底的水库,驾车经过,就像行进在画舫中。从远处看,缠绕在水库上方的挂壁公路就像一条玉带,因为是省道S311所在地,所以到了夜间,路上到处是闪烁的灯光,犹如渔火一般,颇有几分妖娆。
这些隐藏在太行山之间、耗时40余年开凿的“太行新七路”,在南太行的绝壁上构筑成一幕幕壮阔的美景,同时也建立了人与大山、人与自然沟通的神秘纽带。那些经过一双双粗糙的手、一把把铁锤和一根根钢钎开凿而成的隧洞和石窗,不仅见证着大山深处一些过往的故事,还记录着中国乡村筑路史上的奇迹。
(郑泰森 葛
天 合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