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山古庙会

标签:
文化 |
分类: 九节菖蒲之行思系列 |
http://s12/bmiddle/4a1a1179t8287290349eb&690
浚县又名黎阳。历史上,黎阳地扼黄河渡口,“左巨浸(指黄河)而右太行”,居水陆四方要津,地理位置极为重要。金代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改道,河床南徙数十里,留下故道在县城边上。
大伾山和浮丘山是浚县的文化地标。黎阳之黎,源于两山质密而色青的岩石。大伾山因此又叫黎山。两山之上,寺院道观和书院阁台多达30多处,各类石刻500余品,把两座仅百余米高的小山填得满满荡荡。
大伾山和浮丘山与浚县县城三位一体,人们习惯把两山合称为浚县山。浚县山正月庙会已有1600多年历史。
大伾山顶中央,矗立着一尊巨型弥勒佛座像。佛像倚山雕凿,通高22.29米,巍然端坐于七丈高的大佛楼内,面向东南方向的黄河故渎。因佛足在佛楼地面下,当地人称“八丈佛爷七丈楼。”佛像面相方圆,两肩齐亭,身躯浑厚,着双领下垂式袈裟,与云岗石窟第19窟西耳洞坐佛风范一脉相承。据考证,大伾山大佛主体雕造于北齐时期,唐代和明代有局部改造。佛教认为,弥勒菩萨降世成佛,预示着一个光明圆满净土的来临。武则天自立为皇帝,自称是弥勒佛转世,为自己加号为“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就是弥勒佛。大伾山倚坐大弥勒佛,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大的弥勒佛造像,十分珍贵。
http://s14/bmiddle/4a1a1179t8263cdc02e3d&690
大伾山弥勒佛造像面世后,人们朝山拜佛,形成了最初形态的庙会。唐宋时,朝廷崇佛尊道,两山上又先后兴建了天齐庙和太平兴国寺等寺庙群,庙会已初具规模。明朝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浮丘山上又兴修了规模宏大的碧霞宫,庙会规模形成高潮,晋、冀、鲁、豫、皖交界地区上百个州、县民众皆来赶会,日客流最多达二、三十万人,被誉为“华北庙会第一” 。起初的浚县山庙会,人们主要从事祭祀活动,正月初九祭拜大伾山,正月十六祭拜浮丘山。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后来,庙会也与时俱进,融入多姿多彩的社火表演等民间文化活动,会期也从正月初一开始,一直延续到二月初二。传统社火主要有抬阁和背阁、走高跷、耍龙灯、舞狮子、玩旱船、扭秧歌、吹锁呐、放火铳等,还有俗称“刀枪把子”的武术表演。
正月十六这天是社火集中表演的日子。赶会的人们按居住的村落或家族组成一个个的社火班子,每个班子都有自己的绝活。通常在元霄节的晚上,人们吃完饺子,就开始画妆,整理器材、道具,一夜不眠,凌晨4点左右就出发,一路载歌载舞,从四面八方向浮丘山进发。上山前,先在浚县城各主要街道巡演一路。沿途观看的人山人海,锣鼓喧天,人声鼎沸,震耳欲聋。上了浮丘山,来到碧霞宫前,各类社火班子按到达先后秩序,摆开场子,竞相比试,各显身手。尽兴而归后,班主都要摆上酒席,人们交杯换盏,互相道贺,并推举新的班主,相约明年再上浚县山一展风采。好一个中国式的狂欢节。
“咕咕”、“嘟嘟”、“呜呜”,在浚县山庙会上,这样的声响不绝于耳,那是孩子们在吹泥咕咕。相传在1300多年前,大伾山和浮丘山都是隋朝末年瓦岗寨起义军的根据地。瓦岗军战败,有一个叫杨玘的瓦岗军将领率一部分伤病员在大伾山下、黄河岸边定居下来。他们用黄河滩上特有的胶泥,捏一些泥人、泥马,用以祭奠昔日的战友。他们在泥人泥马上扎了小孔,像号角一样吹响,人们就把这种泥玩叫“泥咕咕”。大伾山下的杨玘屯,就是瓦岗军和泥咕咕的精神家园。
http://s3/bmiddle/4a1a1179t8263d6874f02&690
http://s2/bmiddle/4a1a1179t8263cbeabc51&690
http://s5/bmiddle/4a1a1179t8263d2af1c14&690
http://s11/bmiddle/4a1a1179t8263da21dada&690
http://s9/bmiddle/4a1a1179t82872d07a608&690
http://s10/bmiddle/4a1a1179t8287307c1c29&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