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上学的时候学历史,大多在清朝接触到“文字狱”问题,清朝是满族(异族)统制,清朝伊始在江南遭遇了激烈的抵抗,除去明朝留在江南的鲁王领兵与清兵对抗以外,江南的知识分子对清朝统治思想抵御异常“顽固”。顾炎武、吴梅村、王士祯的诗书文集,因涉嫌攻击朝廷而被烧毁;众所周知的两句诗“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被后人作为最有讽刺意味的文字狱产物流传至今。“文字狱”在乾隆年间尤为恐怖,朝廷因此成就了一部《四库全书》,和明朝的《永乐大典》有一拼。
翻看明朝历史文字狱比清朝有过之无不及,大明朝还是清朝文字狱的师父。明朝的文字狱也是因为初期的文人“非暴力不合作”引起的。洪武十七年到二十九年,太祖大兴文字狱,捕风捉影,牵强附会,大肆诛杀,酿成冤案无数。太祖是参加“讨元复宋”的农民起义军起家的,太祖参加起义军之前因家庭生活贫困在庙里做过几年习武的和尚,因此,太祖最忌讳“贼”字和“僧”字。浙江学府教授林允亮替海门卫官做的《谢赠俸表》中,“作则垂宪”之语;北平府训导赵伯宁为都司作《贺万寿表》中,有“垂子孙而作则”一语;福州林伯景作《贺冬至表》中,有“仪则天下”一语;桂林学府蒋质作《正旦贺表》中,有“建中作则”一语等等,太祖均已“则”和“贼”谐音,映射他当作红巾军,一概处死。
常州学府训导作《正旦贺表》中有“睿性生知”之语;祥符县贾翥作《正旦贺表》中有“取发象魏”之语;魏氏县教谕许元作《万寿贺表》中有“体乾法坤,藻饰太平”之句,太祖应说“生”是“僧”,“取法”是“去发”,“法坤”是“发髠”,这些人都是映射他当过和尚,一律处死。
德安府训导吴宪作《贺立太孙表》,有“天下有道,望拜青门”;杭州府学教授作《贺表》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太祖认为“道”就是“盗”,“光”就是“光头”,“生”就是“僧”,“青门”就是“和尚庙”,都是讽刺他当过盗贼,做过和尚,一概处死。
过去有句古诗叫做“负心多是读书人”,改朝换代是历史之必然,读书人要追求功成名就必须参加科考,出世为官,为朝廷服务,最狠的就是乾隆命人做《贰臣集》,把为朝廷服务的知识分子归入这本集子,那些文官那个不是一把辛酸泪。但是不服者,要归入“文字狱”必遭诛杀。孔子有“己不所欲,勿施于人”的做人教诲,但是,读书人虽然清高,他们发现有不合乎清理的地方,还是要一针见血地批评时弊;可是有些读书人真是功成名就做了国家公务员,他们做起国家大事来依然漏洞百出,比前人有过之无不及。就是一惯追逐朝廷颂扬献媚的文官,他们本意是歌颂太祖的丰功伟绩,最终却被太祖以文字为借口,用高压手段对付他们,意在限止异己思想的萌发,明朝太祖的“文字狱”为其“统一思想”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