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丰子恺笔下不一样的“逃难”

(2007-10-06 18:35:09)
标签:

学习公社

读书笔记

丰子恺自叙

逃难

分类: 读书笔记
丰子恺笔下不一样的“逃难”  按照这个题目不该是这样的开端下笔,因为是博客实在是有必要交代一下写下本文的原委。国庆节放长假作为一个初三学生的母亲,没有计划去哪里放飞游历,因为儿子节后马上要进行初三第一次月考,用孩子的话说,他们学校的月考可是分数价值最高的级别,由本校各科教研室出具的考试题目多以偏怪难为主,是考验学生分析实力的关键考试。我实在是敬佩那些每晚陪读的家长,因为我发现自己的陪读计划很失败,儿子在学习的时候,反对任何人走进他的房间。失落之余除了做家务,只能闷在房间里看书,蓄势待发,等待儿子主动需求帮助的时刻。这样竟然在五天之内阅读了2本书书,其中《丰子恺自叙》得以在大假期间仔细阅读,真正做到了陪读。我的陪读就是儿子读儿子的书,我读我的书,陪读就是隔着客厅各自阅读。
 
     丰子恺从杭州高等师范毕业以后成婚,后客居上海从事艺术教育,三十而立之年已经是四个孩子的父亲。一日小酌之后,他把四岁的小儿抱在腿上玩耍,询问孩子最好玩的事情是什么,孩子竟然回答是“逃难”。还是第一次大革命时期,为了逃避炮火他们躲避乡下后又转到租界,几家人不固定地奔走几个地方,忽而坐船,忽而坐车,可以一起吃住,孩子可以一起玩耍,大人眼里的战时逃难,在孩子看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想想少年时代赶上唐山大地震给我们留下的记忆多少是苦难呢?大数都是居住在地震棚里一起快乐玩耍的时光,没有墙壁的隔断孩子们欢笑声连成一片,哪里听得出物质贫乏和天灾的困惑呢?
 
     抗战以前,丰子恺已经回到老家放弃专职职业,开始赋闲作画或写作。1933年他在老家石门湾老屋后面建造了“缘缘堂”,一家人安居乐业。抗战伊始,飞机轰炸杭州,老家变成南京战场的前线,丰子恺带着一家6个孩子和妻子岳母极其亲友10人踏上逃难的路。过去我看书,读过老舍从济南出发流亡到武汉再到四川的路;看到过梁实秋从北京转天津赴四川北陪的路;随着陈寅恪从香港取道越南从广西逃到大后方;在诸多的文字里浸透了国破家亡逃难之艰难。丰子恺自从恩师李叔同出家以后,多次随弘一法师走访诸多僧侣,与他们交流佛教思想,从他的笔下多次看到分析因缘问题。逃离老家之后不到一年,缘缘堂遭到日本飞机轰炸,除了一顶烟筒其他草木皆亡,有人认为这是“佛无能”。丰子恺就此事分析,他认为我们依从佛教不是有求于佛,念经是为了净化灵魂,为了佛能普渡众生,而不是求佛单独地保佑自己。应该把自己看作众生中的一分子,弱化自我的利益需求。日寇轰炸缘缘堂说明假意信佛的日本人破坏了佛对人世的普渡,应该更加激发了人民抗日的信念。
 
     在他们一家由广西逃亡去贵州的路上,那时汽车极为短缺,他们身上带去的几百元已经荒尽,昂贵的运费实在不能支付,丰子恺只好把一家遣散分别登车到下一站再集中。他的儿女们登上车子,他一个人徒步走了几十里山路,一家人好不容易集中在一起了却又开始为资费发愁。旅店的老板知道丰子恺的大名请他书写条幅以做家藏,他把弘一法师两句话写在纸上,墨迹未干,老板家的下人拿出去晒字。一位负责汽车加油站的人是丰子恺的崇拜者,看到门外晒字,兴奋登门拜访,交流绘画艺术感受,并且一口答应他们一家11口人的交通问题可以解决。这个过程的转机被丰老称为“艺术的逃难,宗教的逃难”。因为没有那一副条幅上的字,没有弘一法师那两句禅语,怎么能够结识加油站的负责人,他们一家人如何能够穿越群山逃往贵州呢?他们一家人到达四川重庆,那时全国的机关极其相关人员都集中在陪都,重庆的房子十分金贵。丰子恺举办画展之后获得5万元,拿出4万元投资自建了三间房子,解决了一家人居住问题,这又可不是艺术的逃难呢?
 
     丰子恺一家逃难伊始,他们夫妇已经有6个孩子,老妻已有10年不孕,然而他们出走杭州以后,在马一浮的故乡避难却意外怀孕。丰子恺把这书写为逃难的增值,因为在那个离乱的年代,什么都没有比生命更可贵的馈赠了。抗战结束复员以后,他们的四个孩子已经成人,2个孩子依然在读书,最小的抗战儿子成为他们生活中最大的安慰。一家老小再次回到焦土一片的老家探望,大儿子在废墟中挖出一段残木作为纪念。丰老可以告慰老母亲的是,抗战八年他们一家人完好无损地回来了,而且还带回了新的生命,在他看来这何不是缘缘堂的功德呢?何不是因果相报呢。
 
     抗战年代多少知识分子为了民族大义逃难,以前,我曾经为朱自清在授课时穿着那件农家的裸皮袄而苦涩;为闻一多深夜篆刻图章赚取生活费用而无奈;在丰子恺这位艺术大师的笔下,却把逃难描写成“艺术的宗教的逃难”,读者好似在圣经故事中看到那些不屈的教徒,在沙漠中汲取了生命的动力。那个年代是什么支撑了知识分子的筋骨,使得他们作品丰产,文化研究不辍。我想,民族魂是最能集结所有人能量的精髓。你可以炸掉一座楼,你可以毁断一座桥,但是民族魂是永远毁不断的纽带,把有气节的中国人凝结在一起。
 
     我经常纳罕,为什么我们大量阅读的书目多产自离乱的战争年代,和平之下很难出产耐人寻味的文学作品?看过那些知识分子在抗战年代的回忆录,我明白了,在逃难的路上,每个人经历了不同的灾难,这些过程汇集在一起就是一部史诗,一部民族魂不朽的史诗。
丰子恺笔下不一样的“逃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