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鲁迅的曾祖母戴氏――九斤老太的影子

(2007-05-06 15:49:23)
标签:

读书

鲁迅世家

曾祖母戴氏

九斤老太

一代不如一代

分类: 读书笔记
    我们知道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很多都是在他的生活中似曾出现的,就连《狂人日记》中的主人都有着鲁迅自己的影子。那么《风波》中的九斤老太又是哪一个人的原型呢?那句今不如昔的“一代不如一代”又是怎么说出来的那?

     鲁迅的曾祖母戴氏80岁于1893年2月病逝,那时的鲁迅已经是12岁的少年了,曾祖母是他见到的直系亲属中辈份最高的一个人。戴氏于1813年初出生在浙江绍兴戴家台门一个宦官人家,其祖父是清朝乾隆年间的进士,其父是一个老监生。1830年17岁的戴氏嫁给周家大少爷周苓年为妻。周苓年是周家第十一代,虽然是长子,但是从大排行来说是第九,所以人们对周苓年称九老太爷。此人一生除了有好种兰花的嗜好,一生没有什么作为,正因为周苓年行九,所以人们又称就戴氏为“九老太太”。

     鲁迅幼时和曾祖母戴氏同住在周氏新台门老宅,曾祖母居住的门前总是放着一把太师椅,这是九老太太的座位。太师椅傍边总是放着一把小孩子坐的高脚太师椅,这把椅子上周氏三兄弟都坐过。每当吃饭时鲁迅的母亲鲁瑞总是把好菜夹给戴氏,戴氏惦记着曾孙总是说:“给阿宝吃吧”,她的年事已高,记不清楚三个兄弟的名字,就统统称为“阿宝”。正是因为如此,每当吃饭的时候,鲁迅兄弟三人都争先恐后地抢这个座位。

     祖母戴氏看着一副威严的样子,其实非常疼爱她的三个曾孙。据说鲁迅小的时候特别喜欢和他逗笑,假装跌跟头倒在地上,戴氏见后就会说:“啊呀,阿宝呀,衣服弄赃了呀!”顽皮的鲁迅赶紧爬起来,过一会再次假装跌倒,要等着她再说那句话。戴氏对曾孙十分和善,但是对待她的儿子(鲁迅的祖父)的教育非常严格,且不平庸,似乎有些政治头脑。鲁迅的祖父在杭州科场案发在押期间,写有《恒训》一文。鲁迅在南京上学时曾将《恒训》工整地抄录下来,里面的“力戒混惰”,“力戒损友”,“有积蓄,有恒业”等等,许多话都是祖父来自他母亲的戴氏的教诲。终于周家在寂寞了几代之后,在戴氏的儿子周福清这一代再次考取了举人,并于1871年考取了进士,被钦点翰林。据说那年周福清中进士,京报抵达绍兴,提锣狂鼔,一路人马直奔周氏新台门。那时戴氏50岁,在报喜之际却站在大厅里面放声大哭,人家问她为什么哭啊?儿子钦点翰林这是大喜事啊?她说:“拆家者!拆家者!”

     后来周建人进一步解释,“拆家者”是一句土话,意思是说这回要拆家败业了。果不其然,后来周福清做知县被革职以后,卖了田产重谋起复,以后又捐官纳妾。老太太死后,他回家“丁忧”三年,不久又科场案发,人们才想起九老太太的“拆家者”的语言,似乎九老太太早已看出了“仕途的艰险”。

     根据九老太太的一句“拆家者”的语言,我们想到鲁迅小说《风波》中九斤老太的那句话“一代不如一代”,这句话成为今不如昔论的经典。也许鲁迅笔下九斤老太的生活原型就是他的曾祖母戴氏,我们从周家由“鼎盛”到“株守”最终到“中落”的演变,到了鲁迅13岁时父亲病重,经常出入当铺药铺,难道这不是“一代不如一代”吗?也许九老太太所说的“拆家者”是指经济上的“一代不如一代”,并非是主观意识的“一代不如一代”。从这一观点看,九老太太不是今不如昔者,而是一位德高望众,为子孙深谋远虑的当家人。只是戴氏老太太去世在1893年,没有像《风波》中九斤老太那样看到下一代剪掉辫子或者盘起辫子;也没有受过今天是大清、明天是民国、后天是辫子军、大后天是军阀的时代变幻的刺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