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鲁湘琦珑随笔 |
经常会听到,或是会看到,父母说:唉,我们家孩子真让我头痛,家里一有了他,简直就是一个狗窝了。什么玩具,什么文具,还有那些什么书,到处可见,说了很多遍,却是总是“昙花一现”……
有时我也在想:为什么孩子就养不成好习惯呢?爸妈在耳边说过N次了,一次高过一次,甚至用经济来挂上钩,最后呢?得来的是:我不要了,还咋样?屋子里的所有玩具、文具与书,还是外甥提灯笼——照舅(旧)。
说真的,对于这点,我一直很佩服小肉佗,这一个只有一岁五个月不到的孩子,我也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她总喜欢把玩具收起来放回那个袋中;给她买的那个木马,放在靠边的角落,要玩了,自己去拖,玩完了,自己又送回原地;从外面进来换了鞋子,知道那鞋要放哪里;剥皮壳或是吃完了不要的东西,也知道要放进小垃圾筒或是大垃圾筒……甚至现在知道了到那里帮爸爸拿要穿的衣,让爸爸起床,或是把自己喜欢的衣拿来让妈妈换上,而不要的送回哪里……
我惊喜欢于这些变化,可我也觉得这些并不是天生的。
所以,我总想,要想孩子能自觉意识到自己要做的事,我们要做的也有很多:
做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做好榜样。
孩子还很小,其实更多的是跟着我们做父母的在学,孩子从小就是模仿,也是因为模仿他才明白有些事原来要这样去做。没有人天生就知道做什么事,当然除了那些本能。如果我们做父母的自己每天用什么东西,过后却不知道去收拾,也不喜欢把东西归位,即便是并不整齐,但终究是哪里拿放回哪里,这让孩子学到了什么?只有自己也习惯性的去丢啊,他也不会意识到这东西应该回到原来的地方;反过来,如果父母能把家里搞得整整齐齐,孩子潜移默化中,自己会认为,哪些东西是应该在哪里的,所以他自己也当然会更习惯于这个动作,不是吗?
你可以用奖励的,但不要用物质来“要挟”
到了一定时间,我们都会给孩子一些零花钱,有时可能还真不少。但因为孩子不收拾屋里,不听话,因此而告诉他:如果你再这样子,我扣你零花钱,或是我不给你零花钱了。或许在短时间内,这是有效的,因为孩子一想到,自己没零花钱,自由地买自己的玩具,自己的零食,当然他是不愿意的。可是时间长了,你会发现,孩子厌倦了。
他会觉得今天我少吃一次,少玩一个,也没多大关系,那么我也可以不用那么“累”,干嘛为了这几个钱而去“受罪”呢?于是就出现了前面说到的情况:你爱扣就扣吧,我不要了咋样?
现在的家庭都还是过得去的,家中也不会少那点零食与玩具,或是他喜欢的书。但是我们为何还要给零花钱呢?他们拿这个来干嘛?如果只是为了让他们方便而给,那他确实可以不方便那么一两回的。为的就是不用那么听你训着,听你那一句:不收拾我就扣你零花钱。
反过来,如果你用奖的,今天你告诉他:如果你好好收拾了,我明天就给你一朵“红花”,到了周末看花的多少,我再带你去玩你想要的东西。(当然先得定好一个标准)我相信,用奖的比那用罚,效果绝不是一样的!
用亲手去做,代替“恶语”相劝!
很多时候,在孩子做错了某事,或是不去做某事,我们习惯性的是训他一顿。有时那火来了,似乎是我们自己都会觉得够大了。但往往结果是收效甚微!
其实我们何不去换个思维方式,让我们与孩子一起去收拾,在收拾的过程中去告诉他,这些玩具与文具还有书,他们都是有自己的“工作”的,也是有自己的“住处”,要是爸妈们都把在外面的孩子就这样乱丢一个地方,不管了,孩子,你会不会觉得爸妈不够疼你,甚至是不要你了?等到收拾完了,你就让孩子自己看看这漂亮整齐的屋子,那时我相信,孩子自己也会笑的。
此时,或许我们也可以给他一朵花,因为他做得很好,我们要记得他的好。
要知道,有时记得一个人的好,比记得一个人的不对更让人生活得快乐些。对于孩子也是一样,鼓励他的长处,就算是一点点进步,比批评他的不足,甚至就只是一点点不足,也让他来得舒服!
我的小肉佗只有一岁四个多月,并不是所有时候都会收拾很好,但现在能听我们告诉她的去做,有时更多是自己去收拾,我就能感觉到,她至少有这个意识,我想我就应该高兴了,就应该知足了!因为时间长了,她自然就成了一种习惯了,总比那一开始不会,等她大了才教她会好很多!
前一篇:让我一次吃个够
后一篇:吃喝玩,一样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