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鲁湘琦珑随笔 |
一晃好些年,没见久违的老友,王爹爹带着独苗与老夫人来到了李家。这里已不再是以往的李家,老友不再是原来的老友,而是如今的李尚书。只是那份感情,彼此知道,还是那样的真诚。
一阵寒喧后,李尚书问起老友王爹爹:“家中林儿已有多大?可有婚配?”“林儿今有十八,尚未婚配啊。”这一听老友的儿子,还没婚配,李尚书心中不免窃喜,刚老王还没时就在想,这听说老王已有一儿,长得是没话说,还很有文才,家中秀英已有十八,正要婚配了,何不……?
于是李尚书开口大笑:“好啊好啊,我正有意,家有一女刚好十八,也未婚配。有意配于你家林儿,可以吗?”听李尚书这么一说,老王可是高兴啊,却也面有难色:“只是我们哪敢高攀啊?”还是李尚书明理,不管什么门第,最后是两老人把这婚就这么定了。
只是且不知旁边的侄儿却是脸似进了黑煤堆里,心里那不高兴啊。一边推说是要回家有事,其实是心里难受啊。从小一起长大的表妹,总以为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哪知是:有心插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啊。当然是一肚子的火,一直想着如何拆散他们,得到表妹。于是找到了王媒婆。
因为金钱的诱惹,尽管是明日就要作为王李两家的媒婆,还是收了银子做了那亏心事:在出洞房时偷偷留下一信!
正要与美人妻共享好时光的时候,王玉林看到了门口的信,这一看只差点没气死,这是自己心爱的李秀英写给那表哥的情书啊,还留了一个玉簪作纪念。这哪气得过,想与之吵又怕传出去名声不好,相告之爹娘,却又不想他们二老伤心。于是只好一个人泡在书房里不出来。
这边秀英一直等到天亮,她哪知道这一切,又哪知有着后面更让人无法忍受的结局。
一连几天是如此,婆婆又哪知这一切?一直还沉于兴奋之中呢。儿子娶了个美媳妇,老头也因为亲家上了京做官。正高兴着,对面迎来了俾女春香,问之秀英对玉林如何,当然是好啊,春香如实说。待问玉林对秀英如何,春香吱唔不知道如何说。最后逼得只好告诉婆婆:玉林根本就没在楼上新房里过,一直就在书房里呢。
这下可没把老太婆急死,一路骂着这不成器的儿,一边直往书房里奔。尽管婆婆费尽心思问他这是怎么了,可玉林一直就不开口说实话,只道要读书。最后是婆婆把玉林推到了楼上新房里,关上了房门并加了锁,只是没想还有春香在里面呢。
一路上还在想着抱孙的美事,哪知道这玉林根本不理不睬。就算是秀英逮着机会想问个明白,却不想一杯茶水送过去,还被玉林打翻在地。这名门之秀,也是读书人的秀英,受得了这委屈?一边直喊着娘,可这苦水又该向谁倒?
一日婆婆正兴奋着叫儿与媳来,是秀英家来信了。叫秀英看看,这通情达理之人只叫婆婆让官人玉林看,谁知道这王八根本不理,也不看。婆婆是个不识字人,还是叫媳妇看。这才知道是因为嫁过来一月了,该回娘家看看了。娘正叫她与官人一同回家吃顿饭呢。婆婆一边责怪自己都忘了,一边叫玉林。还没来得及问,就被儿子一句:我不去——给堵了回来!
费了不少劲去劝说,最后还是春香陪着秀英回娘家。
并不是真是嫁出的女儿就如泼出去的水,这一月未见女儿,娘不想吗?可是当看到满脸愁容的女儿,心里一直犯着嘀咕:是与婆婆关系不好?是嫁妆少了?还是与官人关系不好?而这也是玉林不理秀英时,秀英所想到过的……
只是秀英一直就不肯说实话,而且还不让春香说。饭桌上是没什么味口,还没吃完,王玉林来了一封信说:既已回到娘家,就记着原轿过去原轿回,如果当晚不回去,第二天就别想进王家大门。这一看,秀英只差点晕倒。
到最后是几经周折,还背上了娘一句:就算我今天病倒在床你也要走的责问,秀英含着眼泪,一步三回头当天回了婆家。
婆婆是又一次把他们锁在房里,这一次她想到的是把春香叫出来,还在想着儿子与媳妇不和是因为这晚上了春香还在媳妇身边。
玉林没想到妻子会回来,她以为是与那表哥先私通好的,如果真要过一夜才回,第二天就直接一封休书过去了事。
这一晚,秀英是反反复复经过了多少的思想斗争,看到官人就这么坐在那里打磕睡,却不敢近前。只是这大晚上,冷啊。一边也想着她的真心得来的如此回报,不去给他盖衣服,一边也想到婆婆的好。
最后把自己的衣盖在了官人身上,自己也这么坐着一晚上。还正在梦中,却被王玉林一声大叫惊醒:“是你帮我盖的衣?”正要回答是,却被官人一巴掌打来,人已在地。并骂到:你盖一件女人衣在身我上,分明是想我永远别想考取功名?好在春香听到,叫来婆婆进来了房,不然秀英不知道要受一场什么样的毒打。
婆婆一直气着骂他小畜生,一边护着自己的可人儿媳妇。经这么一折腾,心里还正捉摸着要是这事让尚书夫人知道,这不得闹翻天?这时才听到外面传来:李夫人到!差点吓着,好在是姜还是老的辣,最后是沉着见了亲家母。
亲家母看到如此消瘦的女儿如此样,心里那疼啊。一边叫来女婿,谁知这女婿竟开口叫她伯母。责问他:你个小畜生,我把女儿嫁于你,你一声岳母都不能叫么?更没想到,王玉林一句:你开口就骂人,也难怪有如此的母亲生出如此的贱女!
这老夫人哪受得了这凌辱,拉着女儿要回去,可女儿一句:我这一回去,以后可如何见人?李夫人只好一人回家,并一书飞往京城李尚书手。这李尚书一见,三日内不赶回来,只怕家人再难团圆。连夜快马加鞭往回赶,只想知道女儿究竟受了什么苦。
待到王家看到女儿这样子,也听到这王玉林一声伯父,气得要拉着女儿回家。玉林一句:回家好,我写下休书,你再找人家。这样的大人家,你说休就能休吗?李尚书当然气,要一个理由。于是王玉林这才把那信给了李尚书。
这书香之家看到这样的信,第一反应是拨出了剑就对着女儿去,好在婆婆拦在前。婆婆一句:这三从四德何为?一直护着儿媳,也一直觉得媳妇没什么错,真有错也应是出嫁从夫,不该亲家拿剑对着她。直到后来秀英看到信,不是她写的又如何不委屈?最后是春香说对笔迹,李尚书这才知道这情书根本不是女儿所写,拿那玉簪,差点怀疑到是春香做的什么内应,好在婆婆与春香一同想起,她们离开新房时没看到信啊?
待想到是王媒婆的鬼,抓来问罢才知是秀英表哥的计。此时,秀英已吐血晕倒,李尚书把女儿带回了家养病,王玉林则是后悔莫及。是婆婆给他一法:上京赶考,谋官后回来给媳妇赔罪方可。
…………
这是今夜看到的中央11台一个戏曲,虽是夜已很深,凭着印象还是把戏曲记录下来。我知道自己是一个容易动情之人,看到母女的分离时、秀英给玉林三盖衣时……那眼泪真的止不住,跟着她哭了。其实想想这是一个最简单不过的误会。
凭我们肯定会想到办法去确认是不是她写的,只是真正的身处其境,我们知道很多时候人却不会理智地去思考。现实生活中的夫妻与朋友,又不知道有多少这样的误会。最终王玉林是中了头名壮元,并实现了自己的承诺,送了凤冠来给自己一直就没碰过的妻子赔礼。
我却想着,很多时候我们有些人却会因为放不下面子而遗憾一生的,误会且大且小,我只想:当我躺到床上时,只希望想着的是他的好,他的累,他的快乐……而不是怀疑着不在旁边的他此时是不是……
前一篇:贪吃只有这结果
后一篇:走啊,走啊,我们走啊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