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公主学狮子,石头的照片——参观巴黎卢浮宫古希腊雕塑(四)

(2007-10-21 22:39:07)
标签:

我记录

我的校园

育儿/亲子

浮雕

照片

质感

分类: 公主的成长日记
小公主学狮子,石头的照片——参观巴黎卢浮宫古希腊雕塑(四)
也许婴儿对石雕有更特别的理解,小公主不仅用眼睛,更是用身体来观看
小公主学狮子,石头的照片——参观巴黎卢浮宫古希腊雕塑(四)
小公主不自觉地模仿狮子的造型,她用身体来欣赏和记忆这些特殊的石头。
小公主学狮子,石头的照片——参观巴黎卢浮宫古希腊雕塑(四)
希腊石雕艺术中,浮雕一枝独秀,是古希腊社会生活的照片。
 
这是希腊三位神祗的浮雕像,更像是一幅街头行人一面交谈,一面行走的照片。
 
希腊石雕艺术写实的风格,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世界的艺术雕塑。虽然现代派的雕塑试图以抽象、变形的造型来突破源自希腊的写实传统,但没有改变人们对希腊石雕的喜爱——
 
因为人们更喜欢窥探过去世代的真实生活记录,不会喜欢现代艺术家根据自己某种抽象的概念而创作的现代石雕。
小公主学狮子,石头的照片——参观巴黎卢浮宫古希腊雕塑(四)
这块浮雕残片记录了古希腊时代某次英雄聚会,他们在战争之余,回到家乡的聚会,铠甲未卸的武士搂着儿子,妇女捧上食物和水果,喜欢高谈阔论的希腊人忘我地评论时事……
 
这是充满了古希腊各地的生活场景,这些用石头“拍”下的照片,表现了在延绵的战争中,希腊人的英勇、乐观,和他们生活的热情。
 小公主学狮子,石头的照片——参观巴黎卢浮宫古希腊雕塑(四)
这是喜爱用石头拍照的民族的墓碑,不像中国人,认为名字是最重要的,非要刻在墓碑上,有地位的人还要有墓志铭,记载死者的生平。
 
古希腊人并不在意死者的名字,而用浮雕告诉后人,这里埋葬着一位喜爱小动物的善良的妇人。死者生前的生活场景,栩栩如生地还原出来,手上向主人乞食的小兔子,脚下撒欢的卷毛狗,让2000多年以后的人们也能想象出她充满爱心的一生。
 
至于名字么,有谁会记住呢?名字不能代表一个人的生活,惟有照片能再现这个人的真实面貌。
小公主学狮子,石头的照片——参观巴黎卢浮宫古希腊雕塑(四)
浮雕是照片的话,人体雕塑展现了立体的人生。同样是照相的写实原则,古希腊的石匠们,不仅是还原了生活的场景,更是还原了人的骨骼、肌肉、皮肤的真实性。
 
即使是残破的人体雕像,没有了重要的头部和手部,那也不能降低这座雕像所表现的、这个人的个体的精神与力量。不像印度的雕塑,无论是佛还是其他的诸神,只要一拿掉头部,剩下的身体就一点没有个性,分不清谁是谁了。
小公主学狮子,石头的照片——参观巴黎卢浮宫古希腊雕塑(四)
如果说裸体的雕塑来表现人的不可重复的个性,是古希腊雕塑最大的特征外,对于人体身上衣物的逼真描述,更是古希腊雕塑最具表现力的特点。
 
用石头表现出夏天又轻又薄的袍子,复杂的褶皱,布的质感;还有微风拂动,衣袍轻轻飘动的感觉……
 
就是最好的照相机,也不能这样准确、精妙地表现出生活的品味和生活的优雅……
小公主学狮子,石头的照片——参观巴黎卢浮宫古希腊雕塑(四)
或许小公主感觉到了沉重石头所表达出来的轻盈如飞絮的美丽,她在看展览的时候,身体不住地摆出各种姿势,还喜悦地发出尖叫,她觉得这些石雕,每一座都是活动的精灵,正在和她一起翩翩起舞呢!
 
齐小妈妈由此联想很多:
 
或许我们在教育宝宝的时候,过多地注意了脑部,并不在意身体的个性,或者我们根本就没有塑造身体个性的概念。去掉头部的话我们所培育的,可能是千篇一律的躯体!
 
孩子仅仅是靠说话、书写和某种技术,就是靠智力来建立人际关系,还是让人看到宝宝身体,看到他们手的表情,脚步的动作,就能看出他们充满了爱与智慧,是自信和有魅力的,人们就愿意与我们的孩子和平地相处呢?
 
怎样让宝宝成为连身体都能有感召力的人呢?就是成为不说话,也让人感动的、有气质的人呢?
 
这样想的时候,就不会把孩子送进早教中心受教育就沾沾自喜了,某些地方表现得不错了,就以为把最好的给了孩子了。
 
也许仍然在把我们那千篇一律的思维模式转嫁给孩子,为了让周围的人们感觉良好,就泯灭了孩子最富于创造性的潜质。
 
说到这一点,是因为有一次,为了去拿闪卡的教材,很勉强地带小公主去参加一个亲子班(不参加就拿不到每周闪卡的教材啊)。
 
有一次,那里的老师要求每个宝宝把8个乒乓球放进一个纸巾桶里,这个纸巾桶上面有一个圆洞,正好能放进一个乒乓球。
 
老师说这样能锻炼孩子手与眼的协调,锻炼孩子手部的精细动作。
 
可是我们的小公主并不听话,她把这个纸巾桶倒过来,她发现桶底也有一个洞,于是她大感兴趣,打算把球从这里塞进去。但是她不知道,底下这个洞比上面那个洞小,球是塞不进去的。
 
于是老师就跑来纠正,一定要让小公主从上面把球塞进去,小公主不愿意干,但她又被我们教导,不能耍脾气,她就被老师捏着手,把球从上面的洞里塞进去。但她一有空,就翻过桶来,把手指从底下的洞里伸进去,想把那些球掏出来。
 
在这种时候,是选择老师的教导,还是尊重小公主自己的发现呢?
 
比方,老是说手部的精细动作,齐小妈妈有时也觉得要多让小公主练习。但是大姑子强烈反对,她说稍微教教就好啦,因为手拿东西是人的本能,小公主要费那么大的劲去练么?她的大拇指晚一点从手心里伸出来,就注定了她的命运从此悲惨了?
 
大姑子发现,试图让小公主把小小的豆子从盒子里拣出来的时候,小公主觉得手不听话,半天拣不出一个时,她就拿起盒子,一下子把所有的豆子都倒出来,充分表现了她解决问题的个性。
 
这时候,还要按着小公主,强迫她去拣豆子么?
 
更大问题是,那家亲子班的老师还时时举行比赛,那些家长为了胜出,甚至作弊,不断地叫孩子快快快!以第一名为骄傲。孩子是多么聪明的人物啊,他们立刻就学会了对事物表面性的追求,对于名次的追求,而不在意他们手里拿的到底是什么。
 
但是我们一点都不让小公主受到这种恶劣比赛的影响,小公主从来就是最后一名的,她根本不知道是在比赛,她的注意力是在研究那些比赛的教具,左手右手地换着拿,还用嘴尝尝,她要明白这些东西到底是些啥?
 
让小公主遗憾的是,她还没有研究清楚,那些比赛已经结束,老师还念念有词地说:“从哪拿的,放回哪去!”齐小妈妈只好抱着小公主,把教具放回架子上去。
 
从古希腊的雕像的残片中,我们能看出创作雕像的石匠们的个性,表现出不重复的艺术的形式,是因为他们都根据自己的探索来认识自己眼中的事物。
 
齐小妈妈和大姑子参观之后,深深地反省:去掉我们孩子的头部以后,还能看出他们的鲜明个性么?是千篇一律的躯体,还是绝不重复的个体?
 
我们塑造什么样的孩子,我们国家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