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3月11日开始,小公主每天上午到大姑子家里来读书啦。
说读书,其实是小公主听姑姑给她读古代的诗词,伴着音乐的。大姑子首先选择的是邓丽君唱的12首宋词,全部是名家大师的传世之作。相对唐诗,小公主更喜欢韵律复杂一点的宋词。她可以连续不断地听姑姑读同一首词几十遍也不厌烦。
听啊听得小公主眯上眼睛了,就在邓丽君的歌声中,躺在小榻上浅浅地小睡片刻。醒了,大姑子就抱她起来,继续读词,一遍又一遍,每天2-3小时。
选择这种早期教育方法,不是让小公主理解词和音乐的内涵,而是让词的韵律和曲的旋律,融和到小公主生命的节奏中去。
幼儿教育专家研究发现,秩序感是儿童道德成长中的重要情感资源,专家认为:
人的生命体是一个有规律运动,充满秩序的统一体,这种节律性和秩序性的形成是生物长期演化的结果。生命秩序要求人避免混乱,追求有序。只有面对秩序时,人内心诸种心理功能才能和谐运动,生命结构才会与外界秩序结构发生同构和契合,产生愉悦、舒服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生命的安宁和发展。
给小公主采取的这种教育方式,目的不是让她增长知识,而是通过这些美好的经典的韵律和旋律,使她内在的生命节奏被强化,使她的潜意识里与外界达成和谐。
这和谐对小公主最有意义的是:获得安全感。
有专家认为:安全感是一种儿童与成人感情联结的心理背景,它成为儿童与别人交往和探究物理环境的“安全基地”。
研究表明,具有安全感和依恋感的婴幼儿往往表现出主动、积极的与成人接近、亲近的情感需求。如果成人能以及时恰当的方式作出情感应答,婴幼儿便因情感上的满足而产生对成人的信任感。获得这种满足的孩子表情丰富、情绪基调快乐、心情安定、对他人友善、容易接纳,这些都是个体道德发展的重要情感倾向。
所以从此意义上说,婴幼儿对生理秩序需求的满足是他社会性行为发生和道德萌芽的基础。
一至三岁是个体秩序感发展的敏感期。此时个体从一种向内的秩序感受逐渐转向对外在事物的秩序形式、格局特别关注,有强烈的追求外在事物秩序化的欲望。
培养儿童秩序感的最直接方式是艺术教育,因为艺术中最鲜明、最集中地体现了秩序的形式一一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和谐等,而且人们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也是追求秩序的过程。因此可以进行独立的音乐、美术、文学教育,充分发挥各自的独特性,培养孩子的秩序感。
通过艺术教育,不仅直接促进了儿童秩序美感的发展,而且能够冶情养性,梳理、调控他们的情感,使之达到协调、平和的状态,儿童的情感水平会不断地提高,而且这也将促进幼儿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和谐、融洽和有序。
不要让孩子的生命节奏混乱,找不到安全感。生命节奏混乱的孩子,到性格定型后就很难规正了。所以一岁以内的基础教育是不可忽视的。
基于这样的理由,大姑子每天给小公主2-3小时的韵律和旋律的基础教育。
因为秩序感是个体生命中对道德发展有奠基作用的早发性情感。婴幼儿面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有一种本能地对秩序的敏感和追求,并从中获得秩序与和谐的感觉。
尽管这时个体的秩序感可能带有自然的、生物的性质,但它却是婴儿情绪的正面表达,合乎生命的规律,是健康的,所以要及早地尊重和珍视这种有价值的情感,进行早期的婴儿教育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