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撮镇—千年古镇

(2016-06-05 10:35:03)

千年古镇-撮镇

 

撮镇,人们都说千古悠悠,历史悠久,但到底有多悠久?虽然,我老家离撮镇只有五华里路,我不是很清楚,我们村里的耋耄老人也不是很清楚。但是,关于撮镇有很多美丽的传说......。

一、撮镇名字的来历

撮镇这个名字有点稀奇古怪,关于稀奇古怪的名字有很多传说,人们传的的最多,也最经典的是这样一个传说。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路经此镇,巧遇项橐等小孩在路上撮土主筑城游戏,挡住了车子去路,孔子令撮城让车,而项橐却理直气壮的说:“只有车让城,哪有城让车!”孔子听了惊问:“小儿岂有难乎?”因此问曰:“汝知天下何火无烟,何山无石,何水无鱼,何树无枝?”小孩随口答:“萤火无烟,土山无石,井水无鱼,槁树无枝。”小孩反问孔子曰“鹅鸭何以能游,鸿雁何以能鸣?”孔子答曰:“鹅鸭能游皆因足方,鸿雁能鸣皆因项长。”小孩辩曰:“鱼虾能游岂足方?蛤蟆能鸣岂因项长耶?”孔子无言可对。小孩又曰:“汝知天上闪闪有几星?地下碌碌有几人?”孔子曰:“仲尼来此地,何必谈天说地。”小孩曰:“要论眼前事,眉毛有几根?”孔子曰:“后生可畏,知来者不如今也!”项橐见孔子折服,并撮城让车。后人为纪念此事,即以撮城为名。后来人口渐多,建镇于此,叫撮城镇,又因城镇近音,近意,省掉城子,叫撮镇。

不过这只是一个经典的传说,撮镇还有其他种种传说,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二、撮镇,龙虎际会的地方

据说,撮镇曾经是龙虎际会、凤凰登枝。曾经,安徽有两位帝王来此,一位是一代枭雄曹操,他金戈铁马所向披靡。但吴东水军水项抗衡,水战却是弱项,故在此训练水师;明朝皇帝朱元璋征战几度来过这里,并在此安营扎寨,招兵买马,筹集粮草。至今,撮镇镇上的曹营街,大头仓,马场,马王塘,马桥这些地名仍被人们顺口的叫着,这些地方名字是千年古镇留下的履痕。

三、凤凰井

撮镇街的那口老井,是我小时候随母亲赶集的必经的地方。当地老百姓口口相传,说那口老井是当年朱元璋加入郭子仪麾下屡建战功,郭子仪将时年20岁的马秀英奖赏给他所倚重的朱元璋为妻。民间戏谑“马大脚”或“大脚皇后”的马秀英当年在撮镇小住时,带人挖了一眼井洗洗浆浆。就因为马秀英的陪伴朱元璋十五年,苦尽甘来北极荣耀,如同凤凰来过撮镇,后来留下的此井也被叫为“凤凰井”了。

四.、曹公桥

撮镇老街有一座横跨店埠河的大石桥,有数千块青石垒成和青石板铺设而成。桥长约60米,桥宽10米。现在,桥面上两道大约有5公分深的车辙,深深地刻在桥面的中间,桥面上的青石板格外光滑油亮,整个桥体岿然不动。由此,见证了几百年来撮镇街的繁华,曹公桥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

公元二零一二年仲秋,夏氏族人在桥上立了一块黑色大理石碑,碑上详实的篆刻着曹公桥建桥和重修的历史。碑上这样描述:曹公桥建于明万历年丁亥年(一五八七年)。是时店埠河绕街而过,两岸稻花飘香,鱼肥水美;老街商铺鳞栉,生意兴隆;河面商船渔舟往返如梭;乃农耕商贾之佳处。又撮镇古为合巢孔道之必经地,交通发达。唯念滨河未有桥也,往来者苦阻于河。

幸有镇人夏环,家饶余资,慷慨有奇气。公醵金率两岸夏氏议建桥,而上游后埠,虑撮镇有桥,帆船木排航行不便,且短其生理,百般阻扰。公力请于官,邀邑令曹光彦临河亲勘。适大集,两小舟齐人与河不暇,呼渡者喧于两岸,又有因争渡而滋事,甚有落水者。曹令面谕公”如此孔道,何可无桥“,即建于此”。时工料皆夙备,应声兴作,阅半载,而公告成。后上埠怨环,阴使无赖聚殴之,几毙老拳,公伪死,获免。家人将骡往迎、始遁归。时人念建桥人德政,勒石桥头,名曰:“曹公桥”,建桥者夏环。

桥乃是时之撮镇高大建筑,登桥观景者甚。桥顶北竖有陆菱石柱,上刻有石像一尊,左右石狮一对,两边题联:”临栏濒对帆樯影,隔岸常闻钟罄声。“此联函表观景者心得。桥栏皆长约四尺,宽二尺大方石砌成;北栏每块刻有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等图案;桥中拱两侧上部,北首南尾两条石龙。似迎水而上,临桥观龙首,有岁龙腾飞之感,惜皆毁于文化风云哉。后百余年,街市车水马龙桥面车轧马蹋,多处损坏。环公之元孙秉亮公复自输多金,携孙:灿文、有文及九十余众与清康熙辛丑年(一七二一年)重修之。......

细读碑文,不仅对曹公桥的修建、重修过程做了详实的描述,也颂扬了夏氏人为大众造福的高贵品质,并记载了曹公桥上及撮镇街曾经的繁华。

五、文昌楼、东岳庙

 


曹公桥建成后,不仅沟通两岸交通,使物资畅流,而且使得街市更为繁华。据《合肥名胜杂咏》介绍:曹公桥西端乃文昌楼,为当时士林以文会友之处,高人题句,满于四壁。楼外岸垂杨柳,河带弯环,赏心悦目,景色宜人。

 


桥东是庐州著名的东岳庙,此庙建于宋朝,有房屋近百间,楼宇巍然。此庙乃淮军名将、邑人郑国魁仿照驻防天津时的东岳庙式样在撮镇所建,“泥人张”一行专来为该庙塑神像近千尊。而今,这东岳“独庙”早已没了踪影,唯有坚固的曹公桥上行人川流不息。它不仅是沟通东西街市的交通要道,也见证着撮镇的历史变迁。

 


六、撮镇老街

 


其实,撮镇老街现在看来只是一个规模不大的小镇,是以凤凰井为点向两边延伸的两条街,人们戏称“裤裆街”。曾经铺着青石板的街道两旁青砖黛瓦,雕梁画栋的商铺近百家。这里商家云集,昌盛期间,极尽繁华。上百家商号,家家都鸡鸣起床,卸下厚重的门板,将待售货物摆放好,准备招揽南来北往的赶集人。这里有杂货店、饭店、药店、剃头店、棺材店、杀猪坊、豆腐坊、客栈、米行等等。逢大集,方圆百里百姓都来赶集,街上的人接踵而至,熙熙攘攘,人头攒动。

 


撮镇老街的繁华,一直延续到六十年代末。我老家在距离撮镇只有五华里路的振兴村(过去叫电站村)袁后村民组。记忆中童年时母亲经常带我们兄弟姐妹去撮镇赶集。记得那时街道还是青石板,逢集的集市上仍然人声鼎沸,人头攒动,两边店铺生意兴隆。路边还有一些挑着挑子做生意的流动摊贩。那时街上也增加了不少店铺,如新华书店、文具店、邮局、洗澡堂等等。母亲每月定期到邮局取回爸爸从芜湖汇过来的家用,有时候也带我们去逛一下小小的新华书店,卖一两本小人书给我们,或从街头烧饼摊买几个烧饼给我们解馋。童年和母亲一起撮镇赶集是我最大的乐事。

 


时过境迁,古井独庙裤裆街,岁月洗尽铅华。

 


2016年5月的一个傍晚,我从合肥驱车撮镇新街口,经路人指点,夕阳下慢慢向老街走去。途径路边,大部分都是现代的两层小楼,有的地方在拆迁,拆迁的地方一片狼藉。我走了十几分钟仍不见老街的影子,问路边聊天的几位大姐,老街在哪里?凤凰井在哪里?曹公桥又在哪里?大姐们见我傻傻的一连问了几个问题,笑着答道:“这里就是撮镇老街,凤凰井就在前面,你看那里有个人在打井水,曹公桥左拐弯两百米就到”。

 


我眼前就是撮镇老街?我现在就走在老街上?莫名的失望一下涌向我的心头。因为,眼前的混凝土路、现代建筑让我怎么也无法和我童年记忆中的青石板路的老街联系起来,我来此的目的是想再见撮镇老街,再走走那刻在我记忆中的石板路,重温童年的快乐。可眼前的一切和现在所有的现代小集镇没有任何区别,几乎没有老街的影子

.

我走到凤凰井边,那打水的老大哥仍在,我帮他拍了一张打井水的照片。井水很浅,用一两米长的井绳就可以打到水,井圈是麻石雕凿而成,井边放一根铺铁道用的道木,大约是人们为了盥洗方便摆在那里的。凤凰井,正好在两条老街的交汇处。我观察了一下两条老街以井为点,大概形成近90度角向两边延伸,难怪人们戏称为裤裆街。

 


我左拐向西街方向走去,终于看到两旁数间没有被翻建的老店铺,青砖黛瓦、雕梁、厚重的门板还在,虽挤在现代新建筑的二层楼中间,但也不失古建筑的韵味。再向前走去,有几间老屋的青砖和瓦已经不知去向,裸露的房梁和柱子正在经历着风雨的侵蚀,梁下杂草丛生,蛮荒凄凉,门板也不知去向,门框上挂着“危房”的牌子。我站在这破败的老屋前前思忖着:这样倒梁磕壁的房子为什么不拆去,难道当地政府要恢复原貌?看到这些老屋,我心里五味杂陈,是欣慰还是有些淡淡的伤感,我自己也不清楚。欣慰的是这里还保留着历经几百年的古建筑零零星星散存在街上,伤感的是眼前的房子那么破败,却无人维修。我继续往前走,惊喜的发现了大约两米宽,十几米长的青石板路,路旁有一排保护的很好的老店铺,几排出屋檐的梁上雕花清晰的展现我的眼前,老屋的正面就是曹公桥。我边拍照边走上曹公桥,看到桥上的青石板面凹凸不平,车辙、轧碎了的青石板,在夕阳下微微泛着黄光。桥,看上去非常坚固,栏杆是现代人用混凝土筑成,桥的北边栏杆中间立有“曹公桥,肥东重点保护单位”的牌子;桥的东边并排立着三块碑刻,从哪些模糊的碑文上看到,是曹公桥、撮镇镇史、东岳庙的简介。可是围住这三块碑刻的墙面上却刻着“为善造福香千古,作恶贪脏臭万年”的对联,横批是“顽廉《扶正碑》栭立”,这风马牛不相及的对联和横批让我一头雾水,这是哪个年代,什么人刻下,为什么要刻此对联和横批我看了半天不得此解。

夕阳渐渐西下,桥上几乎没有行人,我站在桥上看两边的店埠河,荒芜的河道边杂树、杂草丛生,还夹杂着很多垃圾,河水发绿并有些臭味。看着眼前这一切,我心里不免有些惆怅。我想,现在撮镇人口在不断增加,撮镇街也在不断扩大,有新街、南大街,火车站街、后街等等。撮镇老街现在已经没有一个店铺,昔日的繁华早已经荡然无存了,也渐渐被人淡忘。政府或哪位富商能以保护最好的曹公桥为中心,将撮镇老街、东岳庙、文昌楼等恢复起来,连同河道两岸打造成撮镇的后花园,这样不光惠及撮镇的老百姓,也给撮镇老街的历史再添辉煌的一笔,也许还会成为旅游胜地,那样该多好啊!

不过,这只是五月的夕阳下,我站在曹公桥上做的一个黄昏梦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胡言乱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