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梦想而奔跑的外卖小哥陈雪齐(原稿)

标签:
杂谈 |
梦想很近,只有42.195公里
“还有42.195公里就到终点了,加油。”这是陈雪齐的微信签名,也是他奔跑时内心的声音。42.195公里,是一个全程马拉松的长度,也是陈雪齐与梦想的距离。这位25岁的“外卖哥”,渴望成为一名专业马拉松选手,“因为热爱,所以有一种强大的信念和意志力,让我觉得梦想并非遥不可及。”
陈雪齐来自涿州,本职工作是在安定门美廉美超市内某饭馆送外卖。每天清晨,他都会去住处附近的公园跑一个多小时,做做身体训练,然后回家看书、学习。10点半到下午2点是他的上班时间。收工后,他要坐40分钟公交,去北五环的北京体育大学训练,然后赶回店里,5点到8点继续送餐。
体大的国家训练基地综合馆,连普通在读生都不能随便进。但陈雪齐因曾在学校附近的水站打工,借送水之便跟国家队保障处的领导“混熟了”,有了特权。“2011年1月过来的,想跟校队套套近乎,一起训练。”一开始,陈雪齐偷偷跟在队伍后面,离着10多米,不敢靠近,“后来熟了,他们还都挺佩服我的,一边工作一边追逐梦想。大家都是为了内心的目标努力,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
“偷师”一年多后,陈雪齐辞去水站的工作,全职训练了一阵子。迫于经济等方面压力,一个多月前,他又应聘成了外卖员。“有时客人离得近,跑两步就过去了。”餐馆的老板、同事都很支持陈雪齐,换班、请假,只要提前打招呼,都不是问题,“有时练得感觉不错,多跑几组,上班迟到了,从来没人计较。”
陈雪齐训练时,不少田径专项的学生也在上课。成群结队,三两一组,队友间说说笑笑,还有老师在旁督战。只有陈雪齐“孤独一枝”,无声奔跑着,一圈又一圈……跑完一组,自己记下成绩和感受,以便回去总结、改进。“天气寒冷,一上量就紧张,以后身体尽量放松。”“轻松完成才对,感觉疲劳就停下。”“受伤调整,安排放松跑,以及力量、身体素质、体能训练。”厚厚的笔记本上,写满了不够专业却一丝不苟的句子。
作为一名“个体户”,陈雪齐不仅无专人指导,也没有任何保障。肌肉疲劳,便去街边的盲人按摩店“恢复”。没有器械,就从店里借几十公斤大米,抱着米袋子做负重蹲起。他的几套训练服,都是参加比赛发的,脚上破旧不堪的训练鞋已经“服役”3年。“送外卖每个月挣2500元,除去基本开销和训练,还能给父母一点。”至于时下年轻人那些娱乐活动,跟陈雪齐丝毫不沾边,“反正也没时间。”
虽说一切自给自足,但也有不少人向陈雪齐伸出援手。“校队老师帮我制定训练计划,有什么不懂的,我都问他们。出现伤病时,就找体大康复系的熟人帮忙。很多人在关心、鼓励我,给我加油。这些期待也是我的一大动力。”而这些人,都是陈雪齐送桶装水时的“客户”。还有那位“特批”他进入训练馆的领导,“我要是跑不出来,都对不起这么好的场地。”
为什么爱长跑?陈雪齐说不出理由,“突然就喜欢上了,也许是‘真爱’吧。”2007年秋天,高中毕业的他来京探亲,游览天安门时,被参加北京马拉松的跑友们吸引,“第一次知道有这种比赛,太震撼了!对那些参赛者佩服极了!”2010年5月30日,他参加了张家口马拉松,第一次跑完全程比赛,“兴奋极了,一上来就使劲跑。后来跑不动了,就咬牙坚持。当时真有点想哭,觉得自己有点伟大。”
至今,陈雪齐已经完成过5、6次正式马拉松比赛,最好成绩是今年北马的2小时50分。这个成绩,与“国家健将级”达标成绩相差半个多小时。“但我对自己有信心。毕竟以前没怎么好好练过,从今年开始,坚持科学、系统的训练,明年应该能达到2小时30分——起码的。”陈雪齐希望先拿下健将证书,然后凭此免试考取体大,这是他的阶段性目标,“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训练,一方面也是为了补充文化知识。以前觉得跑步就是跑步,对学习不以为然。走入社会几年后,才感觉自己欠缺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