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那一天

http://s15/mw690/4a19292atdc92c39b536e&690
http://s8/mw690/4a19292atdc92c3e16c47&690
一个多月前,看了期待已久的《超越那一天》。很久没写什么感想,也少有文字博客。并不想为了写而写,亦不会因无人欣赏而懒于动笔。比起上学时,闲暇时间和思绪都变得琐碎不易整理,完整文章都贡献给了报纸。但不会因此而辍弃,若有成系统的所行所为、所思所想,还是会为自己记录下来。虽已十分难得。
关于三年前那场跨年演唱会,怎样融合了摇滚与交响音乐,形式之新颖、气氛之热烈不想赘述。毕竟那不是新闻,只说这部电影。从某种意义上讲,确实可被认为是圈钱之作——就像兔子小朋友说的,卖完演唱会门票卖DVD,卖完DVD再卖电影票。无非是一场不连贯的3D版演唱会录像,连严格意义上的纪录片都算不上,且制作的确不够水准。技术方面不太懂,机位单调导致审美疲劳这种事,你说有就有了。然后穿插些80、90年代的老镜头,或许比现场大屏幕视频更有意义。比起这些,所谓“行走”的情节便真的很牵强,仿佛为了存在而存在——对拿小号的青年最终也没个交代。
总之,这部电影的意义,在我看来便是让没看过演唱会的人通过3D感受一番。若看过现场的,再买票看电影估计会觉得有些亏。从这个意义上讲,倒不如完整播放演唱会来得实在。从宣传力度来看,对于片方来说,或许只是一种尝试。
所以,影片刚开始,我是有些失望的。但很快,没看过这场演出的本猫就掉进音乐里了——我想,来这的人大多像我一样,是冲着“崔健”来的。听到《一块红布》直接泪流满面,就像挨了一个嘴巴会感觉疼痛,音乐对我的触动有时仅仅是一种生理反应。接下来,那些熟悉的节奏让我忍不住想POGO,根本坐不住。一首接一首的跟唱,一曲终了鼓掌叫好。看着屏幕上那些三、四十岁的观众欢呼跳跃,交响乐手们也纷纷起立摇摆。或许,你更可将它看做一场演出而非电影。
散场时,看到影厅里有白发的老太太。关于崔健,我想,他和他的音乐更多是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时代情怀——这话早已被无数人说过无数遍。就像乔丹、张国荣那些人,你可以不崇拜甚至不认可他,但很难否定他的意义。所谓的先驱和教父,并不局限于开创的音乐形式,更在于其打破了流行文化格局(至少在当时是如此),让这种在大陆没有历史根基的文化产品立足于主流市场,重划大众文化消费版图。如果他没有做这些,或许今天就不会有这么多乐队,这么多让非摇滚乐爱好者都趋之若鹜的音乐节。还有他所提倡的原创和真唱,传递着对真实、真诚的信仰,即是摇滚精神的内涵之一。
所以我们把崔健和摇滚乐——至少是中国摇滚乐画上等号,因为他的纯粹和相对完整。与源于生活,偶尔高于生活的流行音乐相比,摇滚乐是这样一种东西:从不趋附潮流,迎合受众想要的,而致力于提出问题,让你去思考想要和应该想要什么。这是摇滚乐的力量——像一把刀子,让某些靡靡之音黯然失色。
当然,我指的是纯粹的摇滚乐和摇滚音乐人,比如崔健。毕竟如今的中国摇滚乐坛也已经变得有点“滥”。顺便说一句,不知是没收录到电影里,还是未进入演唱会曲目单,喜欢的代表作《不明白》、《撒点野》都没唱。更神奇的是,与电影同名的《超越那一天》也没有出现。
分享一个小故事。2007年我在某画报社实习,策划操刀了一次崔健专访。期间他反问我,你说你喜欢摇滚乐,你每年的摇滚消费是多少?你愿意为它花多少钱?当时俺还是个穷学生,面对这种问题只能汗颜。但此后树立了在许多人看来十分可笑的原则——在能力范围内买CD听歌,买门票看演出。他让我明白一个道理,脱离物质基础的艺术是无法生存的,我想我应该为我的所谓热爱买单。
其实对崔健,说不上多喜欢,但这件小事对我影响深远。我只是举个例子,印证他的力量不仅在于让你爱上一种艺术形式,也不同于普通的为了卖货而宣传、打广告。他所改变和试图改变的,是中国人对摇滚乐及其衍生文化的认识,以及对待它的方式。当然,这只是他的作为之一。
就在去年,我的好朋友线条儿采访崔健时,还跟他提及此事。他已不记得我,但听到线条儿的讲述后,显得很得意。让我不禁发笑:原来老崔这么可爱。
演出中,刘玥依然很帅(摇滚乐迷也花痴),衣服换的比老崔还勤。一个令我折服的微小细节是,当乐队构成不稳定成为常态,各种大牌小牌乐队都在不停换乐手、招贤纳士,这么多年之后,崔健身边还是刘元、刘玥、贝贝这些人。无论什么原因,必须承认,这是一件很给力的事。
最近这一星期,忙的不像话。天天睡6个小时爬起来,还纳闷怎么那么累——北京奥运会时也是每天睡不到6小时熬了20多天呢!后来一想,哦,原来我已经不是23岁了。
去巴塞罗那之前,这种节奏会延续。扛着吧,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