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性走转改一篇

标签:
杂谈 |
(话说,这个定时发布终究还是没弄懂。)
该算是五年来最喜欢,也最在意的稿子之一。这种工作方式更倾向于一名社会记者,新鲜和未知的一切令我在焦虑同时,微感兴奋。当全部辛苦和努力化为这紧缩的2000字(见报有删改,此为原稿),换来采访对象的称赞、实习小朋友的钦佩、编辑的认可……以及可能出现的社会效应(尽管微乎其微,但居然还真的有人看完报纸之后找到公园拜师去了),这种成就感和价值体验,与专访到竞技体育大腕儿截然不同,更不是采写常规比赛、活动所能比拟。它让我意识到,原来惯常到令人麻木无感甚至以为再无转折的工作方式,都可以改变。
也许我们的爱情、生活,都亦如是。
翔翎跃动数十载 花毽翻飞舞人生
每天清晨不到7点,张玉宽、张玉舫两口子就出门了。一个骑摩托,一个坐地铁,直奔东单公园。一进正门的空地,是各路健身爱好者的“乐园”,跳舞的、打羽毛球的、练拳的……好不热闹。两人前后脚到了,先拉起写有“踢毽辅导站”的大横幅,然后和陆续赶来的“毽友”们侃会山,吃口早点,压腿,开“练”。
这样的生活已经过了20多年,日复一日,周末无休。用张玉舫的话说,“跟上班一样。”夫妻俩师出名门,义务教毽,分文不取,只求播撒欢乐、传承国粹。张玉宽更是他人眼中的“毽痴、毽迷、毽疯子”,几乎毕生精力都花在了翻飞舞动的锦簇翔翎上。
不求名利传国粹
踢毽,老北京也称翔翎。老天桥走出来的张玉宽夫妇,是清朝末年“毽王”张继圣的传人。两人从1990年起在东单公园义务教毽,2000年自制了“旗幌”。红底黄字的横幅上还有两行小字,“翔翎伴您,我天地宽”。虽说已是第3面,但天天风吹日晒,字迹也已斑驳开裂了。
张家住在南苑,这些年,张玉宽光摩托车、自行车就骑坏了5辆。“来学毽的人,有的住石景山、回龙观。东单四通八达,公园又免费,所以选在这。”为了让更多人来踢毽,张玉宽顾不得考虑自家远近。20多年,两人教毽没挣一分钱,还往里搭了不少积蓄。可你要是学得好,两位师傅比收礼还高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咱老祖宗的好玩意一代一代传下去,我这辈子就算没白活。”喜欢耍贫嘴的张玉宽一本正经道,“教毽对我来说,不是产业,是事业。”
为了这个心愿,张玉宽不仅在公园教过不下万人,还跑遍了北京上千所中小学。令夫妻俩略感遗憾的是,热衷学毽的大多还是中老年,“希望他们能带晚辈入门,也希望更多‘小年轻’来体验一把花毽。”
引导快乐健康路
每当张氏夫妇带领“高徒”们一展身手,总能吸引不少路人围观。盘、磕、蹦、拐等技法轮番亮相,上百种花样层出不穷,小小花毽在脚尖、腿面、肩膀、头顶轻盈跃动,像只敏捷、顽皮的灵雀。
“踢毽好,健身又娱乐,省地又省钱。现在很多踢毽方式存在谬误,反而不利于健康。”除了传承国粹,传递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也是两人的初衷,“现代人生活水平高了。可没有好身体,再多钱有什么用?”所以,教毽不要钱。来学毽的,先花几十块买只好毽,日后师傅还会送毽给你,“只要你想学,我就教。”
两口子的健康理念,随技艺传递给了每位学生。有人踢好了糖尿病,有人颈椎再也没疼过。58岁的尹桂英心脏做过手术,以前走20多分钟就得坐下歇会。自从2007年学毽后,不仅身体越来越好,生活也有了新乐子,“我学过太极、跳舞,就踢毽能坚持下来,因为总有新花样诱惑着你去练。”56岁的肖燕池则透露,当年自己在公园踢着玩,是张玉宽主动上前指导,招揽自己“入伙”的,“跟张老师学了8年,越踢越有意思。我现在天天来,要不一天都不得劲!”
毽缘牵起半世纪
张玉宽从不自认“毽王”,但他很自豪地说,“我们是惟一的‘花毽世家’。”
60岁的张玉宽和小他5岁的张玉舫从小住街坊,是青梅竹马的童年伙伴。张玉舫的爷爷是当时享誉京城的“毽王”张继圣。10岁时,张玉宽见张玉舫踢毽,也跟着学,后来拜到张继圣门下。“其实是我带他入门的,要没有我,也就没他了。”开朗爱笑的张玉舫,佯装不满老伴比自己出名。她说自己从没“谈”过恋爱,刚懂事就认识张玉宽,直到22岁结婚。两人的女儿张灵也是花毽高手,如今姑爷也开始学毽了。“进我家门,不会踢毽可不成。”张玉舫“霸气”地说。
张家两口子半辈子如影随形,将默契和情感寄于翔翎,在先人技法基础上升级创新出了“双飞燕”、“鸳鸯戏水”等双人招式。“我俩名字就差一个字。而且我属龙,她属鸡,龙凤呈祥。你说巧不巧?”说起这些,张玉宽透着几分得意。
就像许多“欢喜冤家”一样,张家夫妻没事也总耍贫斗嘴。踢毽时,张玉宽一失误,张玉舫就笑他“掉链子”。两人相处了半个多世纪,烦了没有?张玉舫脱口而出:“烦!”又降低嗓门说,“其实他挺疼人的。”直来直去的张玉宽则笑道,“烦什么?别早上该踢毽了起不来就行!没毽说不定早烦了,有这毽,烦不了!”
绝活曾震惊梅西
除了公园里的老百姓,张家还教过不少“大腕”踢毽,其中包括阿根廷球星梅西。2007年,梅西来京出席活动,两人受邀为“球王”展示中国民间绝活。当张玉宽一记“翔翎朝天”,将毽子停在脚尖上,梅西瞪大了眼睛,吃惊地用手捂住嘴,随即鼓掌叫好。
“足球和花毽是孪生姐妹,但花毽能带给人更多艺术与美的享受。”说着,张玉宽演示起来,“落毽的原理跟卸球类似,磕毽的动作跟颠球一样,但要领不同。梅西颠球那么厉害,试了好几次,也只能‘磕’4个。”在“老外”面前给中国传统体育长脸,让张玉宽颇感自豪,“咱足球不行,但咱中国人有的是绝活。你不是球王么?咱这个,你来不了。”
因为这手绝技,张家人还曾多次“跨界”参演古装影视剧。张玉舫和张灵曾在《日落紫禁城》中替斯琴高娃和刘若英一展身手,北京奥运会宣传片中也有张灵的身影。“拍戏挺好玩的,不过没踢毽好玩。”张玉舫莞尔道,“大伙在这一起切磋,‘嘎嘎’笑一上午,比什么都有意思!”本报记者王笑笑实习生王运
http://s5/middle/4a19292atc9f2706d2244&690
有图有真相。与采访对象接触越多,便越了解,越能走进对方的精神世界。已经习惯了快餐式报道,偶尔来顿大餐,不免兴奋。这个人物,若真跟俩礼拜,给我五千字版面,会更精彩。
http://s15/middle/4a19292atc9f2716b81de&690
张玉宽一展身手。
http://s2/middle/4a19292atc9f272be8541&690
几位毽友在切磋,跃起的为张玉舫。
http://s7/middle/4a19292atc9f273f3c1f6&690
张氏夫妇的“鸳鸯戏水”。
http://s10/middle/4a19292atc9f27605aba9&690
张玉宽和弟子正在绑毽。毽子是上好雕毛做的,一只要几十块。
http://s16/middle/4a19292atc9f27775cb7f&690
旁观的游人好奇,张玉宽主动上前指导。姑娘找不到勾脚的感觉,张玉宽踢下自己的大鞋给姑娘穿,自己踩着姑娘的小皮鞋。张玉宽没什么文化,甚至不太识字,但很会教人。
http://s10/middle/4a19292atc9f27eaf1f09&690
上图那姑娘3岁的小儿子,也被张玉宽“摆弄”起来。(姑娘走时抱着儿子经过我面前,说,“来,跟小姐姐说再见。”小姐姐……我觉得我比这姑娘岁数还大呢!活活美死……)
http://s10/middle/4a19292atc9f27b1a4c29&690
张玉宽很习惯这样被围观。只要有人愿意听他讲毽,他能白话上个把钟头。
http://s9/middle/4a19292atc9f275019598&690
张玉宽在摆弄他的“宝贝”。以上图片拍摄为王运小朋友。另外感谢朝朝提供的线索和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