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1234
(2011-04-25 14:58:46)
标签:
杂谈 |
1,
清明节当天没有祭拜安排。在家宅一天,晚上请一家人下馆子。名目是提前给爸爸过生日,因正日子他在出差。奶奶得意的对我爸说:我大孙女就是想请我吃饭,你是沾光的。
休假期间,觉得自己不挣钱了,花钱也在意起来。不过请家人搓饭还是不会心疼。工作后越来越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
不过也没特意找高档餐厅,就是家附近的创意菜,7个人吃的都很满意。奶奶更是胃口大开。老人80多了,牙口不太好,特意给点的鸡汤小米煮江团和蛋黄豆腐,吃了4碗。
给寿星点的毛血旺。爸一吃辣就汗如雨下,滴到饭碗里。大姑笑道:跟爸似的,爸以前吃面条,鼻涕流碗里都不知道,我们也不敢说。妹妹问,是他自己的碗,还是大家的?答曰:当然是自己的,要掉锅里我们早急了。大伙都笑起来。奶奶也笑了,露出残缺不全的牙。
爷爷是2000年去世的,生前最疼爱我。可惜没看到我上大学,没吃上俩孙女挣钱请家人下的馆子。
我跟着笑。忽然想,这大清明的,一家人不去看爷爷,还在饭桌上拿他老人家打趣,是不是不太尊敬?继而又觉得,爷爷看我们这么开心,一定也在和我们一起笑。或许就在身边呢吧。
2,
爸的皮包很破旧,该换了。很久以前有人送了一个,但他嫌大,其实就是用不惯新东西。我也这毛病,估计遗传的。
4月中旬他生日。之前某日,我向妈主动请缨,说我给他买一个。妈说不用,就把那个人家送的拿出来给他,说是你送的。我有点犹豫,觉得怎么可能认不出。妈说,他肯定不记得这个包,也不记得有这么一事,而且一听是你送的还特喜欢。我就同意了,不过还是有点打鼓。
转天早上妈把包拿出来给他。我还在赖床,半睡半醒间听见爸说,哎呦太好了,就是要这样的。
我迷迷糊糊的想,还是我妈了解我爸。
3,
年轻人大多是越长大,对家长的话越听不进。我在磕磕绊绊的叛逆期后,迎来了一个冷静过滤的时期。与父母深谈的意义不再单独停留在听取建议或接受训诫,多半已是为加强沟通,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此外还有出于对他们的照顾,认为他们在情感上有交谈、指导的需求。至于内容,由于他们对我的生活和工作了解不甚具体,因此难免提出想当然的推论和无价值的建议;当然也有许多话能说到点上,毕竟比我多吃了30多年咸盐。总之在他们面前我永远是个孩子,这种难以绝对平等的交流方式是不可能彻底杜绝的,我也不打算杜绝它。
在我家,与父母尤其是父亲就生活中重大事件进行长谈的历史由来已久,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教育方式。打从我上小学就开始有这种经历,有时和奶奶、大姑也谈,而且我坚信,爸爸和两位姑姑也是和爷爷奶奶这样谈大的。不过近年,由于我和爸工作都比较忙,谈的越来越少。这次预谋换工作的事,也没具体、系统的和他谈过,只是零敲碎打的跟他说了些思路、想法的改变,什么的。
最近犹豫日渐强烈,想试着在日报再坚持一下。某天上午爸爸问起,就谈了起来。他照例一根接一根的抽烟,语势有些高高在上,不容反驳。我过滤掉了一些惹火的、不具现实意义的言辞,不过也有收获——这几乎是必然的,以我爹的水平,每次还都能有几句话击中我的小内心。他讲到插队的时候,以为自己还算不错的出身,这辈子就要一直在农村种地了,也无比纠结过;讲刚当侦察员的时候,学历比同事低,领导针对他,当众数落他“狗舔八泡屎,泡泡舔不净”。他说人该做点自己能做又喜欢做的事,如果不干安全,自己可能也混不到今天。他还说,人这一辈子长着呢。
我一向主张的观点是,每一代人都有其特定的困境。不过我承认,困境之间是有所相通的。父亲的意思是要我摆正心态,平和、自信,捱过难关。其实人生很短暂,但以这饱受折磨的数年为参照物,又确是很长。长到如父亲在职业生涯初期,被领导打压和无理对待时,想不到自己会有成为行业翘楚的一天。我不过是碰到一个不相容又摆不平的领导,他总不能害我一辈子,总比一个青春少年在边远山村看不到前途要来的有希望。我没那么自信,也没那么大志向,我只想踏踏实实、认真负责的把自己想干的这摊事做完。
人生可以很长,就像一份工作。关键看你能否坚持住。
4,
五一滚石30演唱会,约了妹妹一起看。还是那句话,越长大越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很期待共度美好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