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废稿

(2010-11-16 14:12:06)
标签:

杂谈

亚运会,这一切比想象的还要糟。

不敢往后想,刚过4天,还有俩星期。只能回头看,啊,已经过了1/3的时间。

当同行们都在抱怨组织管理混乱,吃得差住不爽,我的内忧却远远大于外患。

有连续几日,每天半夜都要痛哭一场,砸东西,把朝朝痛骂一顿,否则根本没法缓解。然后再收拾情绪,在人前强颜欢笑,硬撑着投入工作。某次崩溃之际,紧紧抓住阳台栏杆,神经质的抽搐着往前探身,眼望8层楼下的地面。我没有装逼,更不是给谁看。只为威吓自己——唤起对死亡的恐惧,令头脑保持清醒。是谁说过舒服是留给死人的?极端疲惫和痛苦,都是活着的证明。

感谢朝朝。

 

贴几篇废掉的小稿,白做工对于全部挫折来说也不过是九牛一毛。详尽经历待来日细说。

 

首金的另一片“战场”

    “天哪,都快被挤扁了!”一位身材娇小的美女记者从人群中艰难钻出,一边甩着手臂、伸展肢体,一边忙不迭地整理被挤得“不整”的衣衫。今天的亚运首金之争,吸引了近200家境内外媒体来到南沙体育馆,引发了一场“惨烈”的媒体大战。

    定于早7时30分从主新闻中心出发的媒体班车,未到发车时间便早已“满座”。组委会不得不临时增加车辆,以保证所有记者准时抵达赛场。一下车,记者们便被告知:男子长拳比赛赛后新闻发布会为高需求发布会,记者需到服务台登记领取象征“通行证”的贴纸,方可进入发布厅,先到者先得。闻此100多名记者一拥而上,将服务台围了个水泄不通,领到贴纸的松一口气,晚一步没领到的愁眉苦脸。当人群散去,服务台前两盆绿植已被挤得叶子掉了一地。

    当袁晓超完成比赛来到混合采访区,恭候多时的大批记者一触而发。为了多听、多录几句,大家纷纷拼尽全力往前挤,险些将护栏挤倒,隔护栏而立的晓超不禁下意识退出去半米多。短暂的采访后,没能如愿的大批记者并不甘心,在晓超领奖后去往发布会的路上,又数次以“排山倒海”之势将其“截”住。当冠军终于来到发布厅,厅内早已座无虚席,还有不少记者只能站着。发布会结束后,又有数十名记者“扑”上去围住“目标”,随后便发生了本文开篇那一幕。

    据场馆媒体运行经理刘希介绍,发布厅共有80个左右座位:“我们发了140多张贴纸,却还是远远不够。有些记者不到6时就来领了。”而14件摄影背心、30个颁奖摄影席也是供不应求,个别摄影记者提前1天便来预定了。(广州13日电)

  

武术出首金 更为扬国粹

    本报广州11日电 继1990年亚运会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后,本届亚运会上,武术又将首次担负起产生亚运首金的“重任”。这不仅是为将这枚意义非同寻常的金牌纳入东道主名下,更是为了在本土借助亚运平台展示国粹魅力,宣传、推广武术项目。

    本届亚运会赛程制定之初,中国武术协会便向广州亚组委“自荐”,希望首金在武术项目中产生。最终在与射击和举重的“争夺”中,武术强势胜出。“因为武术是我们的国粹。这一决定也得到了亚奥理事会和其他参赛国家和地区奥委会的尊重。”广东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梁艳华说。国家体育总局武管中心主任高小军则表示,中国作为武术强国,肩负着推广、普及项目的任务:“我们参赛的首要目标并非夺冠,而是要高质量完成动作,完美展现中华武术的魅力,让四方宾客看到武术技艺的发展,帮助其他协会开展项目、提高水平。”

    此外,将武术项目设为首金也不乏“保险”因素。武术本就是中国代表团的传统强项,且作为打分项目,裁判主观作用较大。袁晓超作为卫冕冠军、世界顶尖选手,印象分之高不言而喻。

 

放弃3项目 中国让金牌

    本报广州11日电 在本届亚运会武术比赛15个小项中,每队可报名参加13项的争夺,但实力强劲的中国队只参加了套路和散打各5个小项。“有选择地放弃3个项目,是为将夺得金牌、展示自己的机会留给其他选手。”国家体育总局武管中心主任高小军说。

    据高小军介绍,中国队“弃权”并非没有原则和标准,“我们弃报的都是其他协会实力较强、竞争较激烈的项目。并非我们怕输,而是因为他们已经足够展现该项目的竞技水平,缺少中国队不会降低这块金牌的含金量。”他表示,即便在这些项目中,中国选手依然有较大优势,“国内比赛的难度设置比国际大赛高,竞争更激烈。因此中国选手在亚运会比赛中会更轻松,完成情况更好。而其他选手面对我们也会产生很大压力,影响发挥。”

    近年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武术水平进步很快。“这是我们多年来推广、合作的结果。更多对手赶上甚至超越我们,是项目发展的有利趋势。共同提高才是中国武术人的最终目标。”高小军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覆辙
后一篇:人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