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入戏太深

(2008-03-31 02:01:49)
标签:

话剧

http://img1.qq.com/ent/pics/6403/6403556.jpg

 

1,无人生还
前几天去首都剧场看了《无人生还》。
好吧,我承认我在附庸风雅——我没看过原著小说,对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崇拜也远不及对杜拉斯的欣赏。阿加莎着实是个牛人,但也一定是个疯子,否则写不出这样的小说和剧本。如果是我,写作过程中已经被自己吓死。
话剧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的长处在于它够崩溃——绝对比大逃杀来的崩溃,也比电锯惊魂更惊悚。舞台剧无以取代的感染力,成为它不会消失的理由。
原著是10个人无人生还,凶手因绝症辞世前成功杀害了另外9个人;剧本是上校佯死,临危救美杀死真凶,并与女秘书共赴爱河。而我臆想的话剧结局是:10个人都死了,谜底却没有揭晓,观众至死也不会知真凶何人。
事实证明我比阿加莎更狠。
BUG不少:女秘书扣在炉子上的镜框里究竟有什么?将军被刺时为何没有发出叫声?老太太是何时被注射的?……
这样的剧其实很不利于和谐,“宗教狂热分子”这种敏感词组且按下不表,关键在于它诋毁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意志薄弱的人难免落下阴影。
女秘书以为自己失手射杀了上校,而她是最后一名生存者。此时她神经质的狂笑起来,亲吻着仅剩的一个小瓷人,说哈哈哈我们胜利了。她已忘却了追究凶手是谁,只意识到所有人都死了而自己留到了最后,她甚至忽略了自己并非凶手——实际上危险并未解除。她关注的是所有人都死了,她以为这就是胜利。
的确令人惶恐和绝望。这样与同类的竞争,就像实实在在的生活。一切行为思想都不关乎是非正义,而只为了留存自己。无论你们是否应该死,只要我坚持在你们的尸体上活下来,就是胜利。
女秘书和上校真的能幸福么?日后他们不会相互猜忌?我就不信。
 
2,我的偏执症
突如其来的矛盾,诱发了久未复发的偏执症,竟一发不可收拾。
相公无意中说到,他认为上校和女秘书在杀掉真凶后共赴黄泉了。理由如下:首先上校用绳索把自己和女秘书套在了一起;新版的歌谣结局仍是“一个也不剩”;且若有人存活就不扣“无人生还”的题目了。
他对这个结局深信不疑。我认为他的解释过于浅显、表面,对舞台剧的理解方式尚欠推敲。
我的理由是:上校若想携美女自杀,没必要设计查出真凶并将其正法;“一个也不剩”的意思是,美女去结婚了因此一个也不剩,或者从此两个人一起而不是一个了;而用绳索套住自己和心上人则与上校放荡不羁、游戏人生的性格正相吻合。
他表面上认同了我的观点,很明显是在让着我。我急得哭了起来。我的反应如此激烈,钻进了牛角尖。一连两天深陷其中,纠结不已。
我认为理所当然的思路,为人所质疑,如晴天霹雳令我不堪忍受。我想方设法要拿出铁一般的证据,说服他人,让自己踏实的享受胜利感。
我认定自己是对的,更不需要任何人迁就。
相公帮我找到了阿加莎自传中的一段救命语。“关于剧本《无人生还》:我立刻着手,我心中暗想,或许能将它改编为剧本,那一定很令人兴奋。乍看起来,这似乎不可能,因为,如改为剧本,就没有人讲这个故事了。所以,我得有相当限度的更动。我想,只要把原来的故事更动一点,就可以改编成一个很好的剧本。我必须让其中的两个人物无罪,让他们到最后重逢,安全的脱险。这样就不会和原来那首儿歌的精神相违背,因为‘十个小黑宝’那首儿歌有一种版本的结局如下:‘他结了婚,于是,一个都不留’。——摘自台湾远流版《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第461页。”
教科书般的如释重负。
 
3,入戏太深
将近一个星期,惧怕黑暗,心中惶惶,并伴有噩梦。安静时,总感觉背后有人,举着斧子。脑中不时浮现出一道闪电之下突然雪亮的房间里法官的那幅死人样。
或许我对自己是否也属于有罪之人抱有怀疑。
然而,谁又是完全清白的呢?
4月1日又要到了。张国荣的忌日。莫非是他老人家遗存阳世的脑电波突然变强,干扰了我。
我想,恐怕我也是个像他一样的“戏痴,戏迷,戏疯子”。
哥哥,我在这里,很想念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泪流满面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