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影评/乐评 |
放假放的有些懒惰了,竟然还养成午睡的习惯。想想是不是因为看得都是些沉沉淡淡的片子?于是翻出一张达芬奇密码,忘了是谁还错了碟还给我的,一直放着,已经落了土。放上一看,还是枪版的。也无所谓了,反正商业片。呆呆地侧躺着,看的心不在焉,不用花费太多头脑思索每一个细节的深意,回短信可以不用按暂停。结果还是睡着了。
电影是作为娱乐休闲方式存在的吧?所以应该就是这样轻松,不该进行得太劳神。我想我的认识有问题。最近全民看《金婚》,我就莫名其妙,没觉得哪好。结果人家说,拍电视剧不就为了大众观赏吗?看的人多本身就说明它好!有道理。凭什么所有人都有共鸣就我没有?那肯定是我的不对。
达芬奇密码。最反感的是不时出现的乱七八糟的叠画,把画面叠得既混乱又繁琐,视觉效果并不好。还有就是故弄玄虚的情节,似乎完全曲解了悬疑片的魅力。悬念之间联系不够紧密、默契,往往回溯前一悬疑点时感到一头雾水。最失败的还是影片结尾,石棺悬念的破解,真真的画蛇添足。好像生怕强迫症观众最终没闹清石棺所在会不甘会不爽会百爪挠心一样,在影片本可以结束之后,又硬生生的加一个终极解密的情节进来,且获取破解迷题灵感的过程相当牵强。我倒觉得没必要非把所有事都说明白才可罢休。本来已经点破的中心主旨一下被淡化了不少,更重要的是那种意犹未尽的回味感也瞬间荡然无存。
对于宗教,我几乎一无所知,故不便从理论角度多作评价。个人直觉原著小说应该会比电影出色的多。影片提出的对待宗教的态度应该不算是新论点,不过确实通过这样的叙事论述的更详尽贴切,也更具说服力。无论你是虔诚的教徒,是被利用的无辜人群,是疯狂偏执的幕后操控者,还是本与此毫不相干的无神论者,所有人“都是神的工具”。而神本是不存在的,就连耶稣也不过是个凡人。这里的神即是宗教信仰,而信仰是在一些人手里掌握和被利用的。这些人要达到个人目的,打着信仰的幌子,煽动他人助力,以满足自己物质或精神上的需求;甚至有时自己也被手中这幌子迷惑的相信了。因此,对于宗教、对于神,决定推翻还是弘扬它,这个立场并不重要,“关键是看你信什么”。稳固的精神建筑不一定基于宗教,信仰也绝非只有神,而完全可以是你自己。而要善诱人类、建设世界,表面和形式化的完善发扬某一宗教是没用的,关键在于深入人性的改良,去垢除污。
还看了王涛老师推荐已久的爱情是狗娘,没看出个所以然。觉得应该叫《生活是狗娘》更贴切,非要搞个love来做片名实在有哗众取宠之嫌。整个影片就是灰暗无望、悲观混乱的生活态的呈现,爱情的利用与背叛,反而显得微不足道。
何况爱情怎么会是狗娘呢?爱情什么其他的也不是。爱情就是爱情而已,你的跟我的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