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理解老子的“道”1

(2010-07-16 16:27:27)
标签:

宗教

《道德经》

生命力

王阳明

函谷关

杂谈

分类: 美文共赏

如何理解老子的

演讲人 方尔加 刊发时间:2010-07-15 光明日报 

  主持人开场语

相传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函谷关的关守尹喜看见东方有紫气西迈,知有圣人将至。不久,老子骑牛来到函谷关,应尹喜之请,写下了《道德经》,随后出关,不知所终,遂有紫气东来之说。在民间,骑青牛、御紫气的老子渐渐成为仙人;在中国文化史上,《道德经》则成为最重要的思想典籍之一。

    光明讲坛以前也谈过老子及《道德经》,《道德经》富有诗意的语言同时简洁古奥,使后世学者的解释也言异义殊,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展现自我并自由地抒发性灵。这次我们听一听方尔加老师是怎样从哲学的层面理解无名无形的的。他的说法别有新意。

 

    演讲人:方尔加   演讲地点:北京大学历史系 方尔加,男,19551010日出生,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祖籍安徽省桐城县。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2002年以来在国内几十所著名高校、党校、党政机关、企业讲解《儒家文化》、《法家文化》、《道家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近作有:《儒家思想讲演录》、《大学中庸意释致用》、《道德经意释致用》

 

 

  老子之是什么?长期以来这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道德经》开篇就设卡堵路——不许使用语言名称诠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第一章)如果能够直接表达出来,就不是真正的如果能够直接给予确定的名称,这个名称一定不是真正反映的名称。一旦下定义就破坏了的本义。者真也,被定义出来的一定不真了。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也如此看。一位学子刘观时向王阳明请教:(刘观时)问于阳明子曰:道有可见乎?(王阳明)曰:有,有而未尝有也。曰:然则无可见乎?曰:无,无而未尝无也。曰:然则何以为见乎?曰:见而未尝见也。观时曰:弟子之惑滋甚矣。夫子则明言以教我乎?阳明子曰:道不可言也,强为之言而益晦;道无可见也,妄为之见而益远。夫有而未尝有,是真有也;无而未尝无,是真无也;见而未尝见,是真见也。(《王阳明全集》卷四《见斋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2月)王阳明的意思很清楚,不可言说,一言说就破坏了,越言说,的真实含义离我们越远。法国直觉主义哲学家柏格森在谈到哲学真理的特点时说:形而上学(即哲学)就是一门不用符号(即概念)的科学。(《形而上学导言》刘放桐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4页)这是说哲学层次的真理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虽然不可言说,但是是一定存在的,老子绝不可能杜撰一个不存在的东西欺骗世人。可又不能表达,怎么办?为了让世人理解,老子还是撰写了《道德经》,洋洋五千言,想尽办法让世人领会他所说的。如何领会老子的?本人拟讲三点:

  解读的方法  是什么,老子强调不可道、不可名,即下不出定义,但却可以被形容描绘出是什么样子。老子的《道德经》各章就是从各个角度描绘是什么样子的。

  老子明明说不可道,可他还是给道出来了。怎么道出来?不说是什么,只形容描绘是什么样。历史上有此类先例,有的认知对象一时无法下出定义,人们可以在形容描绘它是什么样的过程中研究和开发它。比如,有人认为迄今还没有一个恰当的定义。可古希腊的阿基米德、中国春秋时代的墨家、近代英国的牛顿、当代的犹太科学家爱因斯坦,他们对力的研究和开发成就宏巨,使人类今日进入了航天航空时代。有关力的学科分支分层划分得细而又细,研究机构多而又多。可究竟什么是力?仍没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定义。没有定义怎么研究呢?人们可以形容它、描绘它、叙述它是什么样子。现在的中学课本说: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以为,这还是没有说出力是什么,只能说是从宏观低速的角度描绘力是什么样子。是什么,老子强调不可道、不可名,即下不出定义,但却可以被形容描绘出是什么样子。老子的《道德经》各章就是从各个角度描绘是什么样子的。怎样描绘?用喻象性的表达方式。

  所谓喻象性就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启发人们体悟。按照这种方式来体悟,老子的就是生活之,剥离了生活就不可能领会。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庄子·知北游》)别看庄子对的形容玄不可测,但他也意识到,了解应通过接触眼前卑微琐细之物。

  深受道家影响的王阳明所说的就是良知,他要求学生在具体事物中体会良知。王阳明的学生请求老师用语言解析良知概念,王阳明认为,若脱离具体事物单独解析会越解越糊涂,只有入于事情中才能弄懂。他说:政事虽剧,亦皆学问之地。(《王阳明全集》卷四《文录一答徐成之》)郡务虽繁,然民人社稷莫非实学。(《王阳明全集》卷五《二答路宾阳》)甚至饥来吃饭倦来眠也是求良知的活动。

  从庄子到佛教禅宗再到王阳明,虽然都使用喻象性的方式,但最先使用喻象性方式表达的是老子。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生活在上层的士整天养尊处优,不了解基层情况,听说了,只做文字理解,以为简单,赶紧推行,务求立即成功;生活在中层的士听说了,因其对上层下层都只是一知半解,对的认识模糊不清,不知所措;生活在下层的士听说了不由得哈哈大笑,因为下层的士生活在基层,入于民众琐细之事中,发现就寓于他们频繁接触的日常生活之事中,没有什么神奇的,不由得哈哈大笑。不哈哈大笑说明不懂得日常生活,不懂得日常生活就不可能弄清楚,也就不能行。绝对的就寓于相对的具体事物中。

  老子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第七章)老子还引用古人的至理名言(建言)发挥了这个道理: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第四十一章)闪亮的就体现在明暗交错的光线之中;笔直前进的就体现在轮回曲折的运动之中;平坦的就体现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之中;最高层次的就体现在参差的性之中;适用性最广的就体现在每一个有局限性的性之中;最刚健的就体现在每一个舒缓的性之中;纯真之质就体现在质地驳杂的物料之中;纯白之色就体现在浊杂之色当中;锐角就体现在秃缓的拐角之中;最优秀的器物由无数有缺陷的器物步步过渡而成;巨大的声音靠寂静才能衬托出;最大的物象是超出一切有形之物的无形;隐藏在万物之中,因其所隐之物的名称为名称,其自身无名。

  老子说不可道,但《道德经》五千言对的形容描绘多少还是向世人透露出了的内涵。

  许多人把解读为规律、法则,这大错特错。从对的形容描绘中我们体会出:就是生命力。

  怎样理解这种生命力?

  第一,不可以分割,只能整体把握。老子描绘时竭力强调的混沌性: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第十四章)不可致诘即不可刨根问底,不非要确切地说出是什么,避免将片面化。有物混成(第二十五章)形容不可拆。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二十一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第五十六章)恍惚混沌故不可分割,不分割保持完整,才具有生命力。老子形容字: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二章)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第四十五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第四章)学者多解,但我认为,这个可不是日常生活说的虚空,而是隐含着勃发生机的,所以或许在一定意义上表达了这种生命力的特征。

  老子憧憬小国寡民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很多人就此批评老子在社会文明发展上开倒车。这种批评未免过于草率。且不说提出小国寡民缘于他当时特殊的背景,更应该注重的是老子是在用小国寡民诅咒社会过度的两级分化: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非道也哉!(第五十三章)朝廷无人办公,田地无人耕种,国库空虚,人们困苦。而极少数人却过着金玉满堂奢侈腐化的生活。这样的社会已经失去了生命力,无法继续向前发展。所以老子的小国寡民实际是表达了对社会发展生命力的渴求。

  第二,能够激活万物。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激活也。激活整体(),整体激活部分(),部分激活各个部分的统一体(),各个部分的统一体激活了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这里的是生命力,是整体,是激活。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第三十九章)是整体。各种天象——日月星辰、风雨雷霆、春夏秋冬,形成为一个有序列的整体。认识到这个整体,人类对天的认识和掌握就清楚明了;大地万象——群山原野、草木花果、湖泊池沼、兽禽虫虱、都邑路蹊、异国群族形成为一个有序列的整体,大家就都过上宁静的生活;种类繁多的占卜活动不相互矛盾冲突,能够共同启发人们应对眼前困境,就会使人感到灵妙;深谷中的土石、水流、草木、昆虫、动物形成为一个相互依赖、良性循环的整体,就会充盈着繁荣;万物各得其位、各得其养、互相促进、共存共荣,就能够生机盎然。总之,一旦构成为整体,每一个局部就会被激活。整体能够激发局部的生机,为局部提供运行的轨道。一个人无论多么能干,一个品物无论多么优秀,都不能单独起作用,必须纳入到一个整体性的体系中。甚至自身有某种缺陷的局部,一旦进入到良好的整体中,也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十七章)最上乘的统治者是让百姓不知道他的存在,在无形中做成事;其次是日夜操劳,仁民爱物,广施恩惠,受到百姓交口赞誉;再其次是严厉不苟,铁面无私,令人生畏;再再其次是昏庸,无能,缺德乏功,令百姓鄙视。统治者信用不足,民众才不信任他。在以上几个种类的领导人中,老子最注重的是太上太上式的领导人治国悠闲、不多费口舌,其功业的完成是百姓做的。百姓没有受到统治者具体的指教和领导,是一种无形生命力激活了他们的自觉性,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本该如此做。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第二十七章)这里描绘的还是生命力。善于驭车者无轮迹,善于说话者滴水不漏,善于计算者不用算具,善于锁闭大门者不用门闩别人也打不开,善于捆缚者不用绳索不打绳扣别人也解不开。其实圣人还是要门锁、绳子之类的有形之物。只是强调用无形的生命力来激活这些有形之物。怎样激活呢?救人救物。救他们,使他们得其用、尽其才,使天下无废弃之人,无废弃之物。这才叫做长久的明智。例如,老子讲的两种人打交道时,与人为善者是与人不善者的引导者;与人不善者是与人为善者实现自身价值的手段。与人为善者通过改造与人不善者,使之成为好人;与人不善者向好人的转变,体现了与人为善者的善良。与人为善者和与人不善者双方互相成就,缺一不可。就隐藏在两者各自的角色中。若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再聪明者也是糊涂。的奥妙就在于此。

""是什么  许多人把解读为规律、法则,这大错特错。从对的形容描绘中我们体会出:就是生命力。 

是最强大的生命力  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是内在的最原始的驱动力,不凝固僵化,借用无穷的力量,是最大的包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