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望《山水诀》译文
(2015-11-24 20:42:15)写山水诀
近代作画的人,多师法董源、李成两家,运笔与树石之法互不相像。学画的人(于此)应尽心竭力探索。
画树要四面八方都有树干、树枝,大概是选取树形圆润的特点。
画树要有身段,画家称为“纽子”(当为“关键”之意)。(树枝、树叶)层叠交错要适宜,每一树干均要有生长、发育之处。
画树要俯仰、疏密相间。有叶的树木枝条柔软,前后都应有仰起的枝条。
画石的方法,先用淡墨起笔,(如有失误)可以修改,可以补救,逐渐过渡到使用浓墨,(这样)才是好的办法。
不到十步远的石头多偏斜之态。画石头要看是否表现出了三维体积感。采用方圆之笔法,必须多用方笔,少用圆笔。
董源山水画坡脚下方多画有碎石,是因为所画为建康(今江苏南京)周围的自然山势。董源画石头用的皴法叫作“麻皮皴”。画坡脚先从笔迹(线条)边上开始皴擦,然后用淡墨去冲破其中墨色浓重的深凹之处,着色之道不离此法。石之着色要浓重。
董源画中的小山石叫作“矾头”,山中有云烟雾气,这些都是金陵(今江苏南京)之地的山景。皴法要渗透出柔软。山石下方有沙地,先用淡墨曲曲折折地拂扫,再用淡墨冲破。
画山理论中有“三远”:山从(画幅)下方连绵不断地远去,叫作“平远”;山从(画幅)近处分隔开,相互对立起来,叫作“阔远”;从山外远景着手来表现叫作“高远”。
山水画中的运笔之法叫作“筋骨相连”。其中“有笔”“有墨”的区别是:在用笔描绘之处使笔迹模糊,叫作“有墨”;带水之笔不改变描绘之法,叫作“有笔”。这是画家画山水的关键之处,山石、树木均用此法。
大致说来,树要用来填补画面的空白之处。小树大树,一俯一仰,向背浓淡,均不能互相侵犯。繁密、稀疏之处相互间杂,必须要处理得恰当。如果画得纯熟,笔法自然而然就会显现出来。
画石的奥妙,是使藤黄水浸染蘸墨之笔,自然而然地上色。但藤黄水不能多用,用多了就会阻滞运笔。有时候在蘸墨之笔中浸入螺青水也会有奇妙的效果。吴道子清淡的画风容易入眼,(是因为)用墨有士人气。
皮袋之中放置白描之笔,有时在景致美好之处,见到怪异之树,就应当把它摹写记录下来,会生发出特别的意趣。登上高高的楼阁,远望空阔之处的气象,观察云彩,所见就犹如山顶景物。李成、郭熙都用这种(观察)方法。郭熙画的石头像云彩,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天开图画”。
山水画中只有水口最难画。
远处的流水看不见波浪,远处的人看不见眼睛。
水源如果出自地势高的地方,(作画时)从上到下,万万不可切断水流的脉络。要选取活水的源头。
画山头时要注意层叠、交错与转换,山的脉络要理顺,这是把山画活的方法。众多山峰犹如在相互作揖逊让;万千树木相互跟从,犹如在重大军事行动中率领士兵,有严整不可侵犯的气势。这是摹写真山的形势。
山坡之中可以画上屋舍,水面之上可以画上小船,这些地方会因此而有生气。山腰处画上云气,可使山势看上去高不可测。
画石头的方法最要紧之处是石头形象不可恶俗难看。石分三面,面或者在上边、或者在左侧,都是可以的。下笔之际,必要取用灵活。
山下有水潭叫作“濑”。画“濑”会使画面大有生机,它的四边用树簇成。
画一窠一石,应当以逸气使墨,干净利落,有士人画风气;如果(笔墨)多了,就会堕落到绘画工匠之辈中去了。
如若画一幅山水画,要先确立一个画题,然后才下笔。如果事先没有画题,便作不好画。更要记住春夏秋冬的景色:春天万物复苏生长,夏天树木繁杂冗余,秋天万象萧杀凋零,冬天烟云昏暗阴沉、天色模糊。能表现出四季的这些特征就是好画。
李成画山坡下部必定会画数层,以表现出湿润厚重之感。米芾由此预言李成有后代,且儿孙昌盛,后来李家果然出了很多当官的人。由此看来,作画也有风水存在啊!
松树看不到根,以此来比喻在民间的君子。杂树比喻小人仕宦得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