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思。
(2010-03-10 16:44:17)
标签:
流言张爱玲通话等待杂谈 |
分类: 我愛讀書 |
虽然是立马想到要用这个“窃”字。这会看着倒是想到了孔乙己那个读书人“窃书”而非“偷书”的段子。想起来有点顾自可笑的嫌疑。
读完了《流言》集子。很多篇章还倒是有点多多少少的印象。假期在笔记本里看电子版留下的余味吧。下午翻开了《海上花开》一书,看着略带了吴侬软语味道的文字,亦算是亲近感倍长。其实还是没明白,这个《海上花列传》是清末署名“花也怜侬”的人写的第一本也是最后一本吴语书书然后爱玲给用国语翻译???全集里的标志是“方言小说国语本”,就是这个说法吧。查查去。。。
在《流言》里看到《中国的日夜》这个篇章,依旧颤了一下下。
窃来里面的两个诗:
大的黄叶子朝下掉,
慢慢的,它经过风,
经过淡青的天,
经过天的刀光,
黄灰楼房的尘梦。
下来到半路上,
看得出它是要
去吻它的影子。
地上它的影子,
迎上来迎上来,
又像是往斜里飘。
叶子尽着慢着,
装出中年的漠然,
但是,一到地,
金焦的手掌
小心覆着个小黑影,
如同捉蟋蟀——
“唔,在这儿了!”
秋阳里的
水门汀地上,
静静睡在一起,
它和它的爱。
我的路
走在我自己的国土。
乱纷纷都是自己人;
补了又补,连了又连的,
补丁的彩云的人民。
我的人民,
我的青春,
我真高兴晒着太阳去买回来
沉重累赘的一日三餐。
谯楼初鼓定天下;
安民心,
嘈嘈的烦冤的人声下沉。
沉到底。……
中国,到底。
满满的看到的,是她的喜爱,她的深爱,她的执着。和她的不经意。以前终究是看偏了,脑中眼中只有那个被目为天才的少女不谙世事的不经意。
那是他们的时代,有悲与欢、荣与辱、动荡与安宁。这是我们的时代,亦是个中因素错综复杂,好极坏极,喜极悲极。
想起高中时老黄说,爱玲到美国后虽然依旧写作,却只是个中国妇人、中国老太太,即使知道她是个作家,亦没有那样的环境——语言环境——去依旧她的光彩。
》》》》
今儿有点风。
最初有点神经质矫情了的想法把要咕唧个“风之泪”的标题玩玩。因为这风一触面,便觉得眼眶湿起来,虽然有着心灵的窗户在前边保护着。
手机一直都是完全静音状态。下午上完大语课回宿舍后就丢床头充电了。不经意间一回身,屏幕闪烁,亮起了承承那张我最最中意的她站在周庄桥上的照片。全身细胞一个激灵,冲将上去赶紧摁下通话键。
“您好,您有一个国际通话……”
已然熟识了这样的一个通例,我便安然喜然静静等着。
她那里刚刚9点多,还是上午的一半。
她怕到时候飞机晚点到北京就晚上10点多了就肯定赶不回天津还是干脆直接当晚在北京住下好了。
所以,周六下午我就直接去北京,在那里安心等着她就好乐。
这会儿外边风声呼呼,听得心里毛毛的。
小通裹着被子在楼上看着电视剧。
我东张西望明明窗子门子都关严实了怎么好像还是凉飕飕的。
》》》》
其实有点怕看小说的。
因为一看便有可能停不了了。
亦怕看得不够仔细掠过了个中美意。
不管怎么说,要把爱玲全集啃下来↖(^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