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豆豆君
豆豆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553
  • 关注人气:3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完整的旋律

(2009-09-17 18:21:14)
标签:

随想

运动

信仰

朋友

亲人

情感

观念

杂谈

分类: 如嬰如落

        不完整的旋律

心里有个旋律/不完整的歌曲/你是否听得出来/我拖了一拍/最近世界有点奇怪/好象缺了一块

心里那个旋律/未完成的情绪/如果你在倾听/是否打动了你 /说实在我也不确定/怎样比较好听

不完整的旋律/没什么结局/却是我真实的声音/不完整的旋律/勇敢地唱给你听/填满你我不完整的感情

想写一个旋律/没修饰的痕迹/一听就立刻明白/我找到了爱/即使别人觉得奇怪/不需要再更改

不完整的旋律/没什么结局/却是我真实的声音/不完整的旋律/勇敢地唱给你听/填满你我不完整的感情

——王力宏《不完整的旋律》

 

对面走来一个女生,好像看到了阿盛。想起今天下午刚刚被涂了鸦的明信片,不觉要大大开心一番。2009916日,距离我所祝福着的中秋还有足足半个月个光景。一时兴起想写就写,想寄就寄,没有什么好考虑的。

承承今天不舒服,我一个人“孤独”地跑步。跑了七圈,第五跑道,2900多米,用时2848秒。计时方法是“单曲重播”。

听了一晚上力宏的《不完整的旋律》。想来这张专辑高中时就发行了,两年多,我到这阵子才发觉它那么耐听。接着,选择了今时今日反复聆听。是得,我用了“聆听”。

“选中”了一首歌,然后好几天甚至好几个好几天,电脑唱的、MP3播的、口中哼的,都是同一首歌,别的就相形见绌了。小通谓之曰“专情”,我不置可否。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岗的歌曲是在变化的,新的也好旧的也罢,有些永远标志着“五星级”,有些过了就删除了,感情亲疏而已。

想着想着,脑袋里冒出好多不成文的东西。就像反胃的时候,还是爽爽快快吐出来之后会比较舒服。

一.             跑步

没有研究过running翻译成中文的确切表述。依我的速度姿势而言,就只能唤作“跑步”。记不清希腊奥林匹亚山巨石柱子上关于running的千古名言是怎么讲的,只道是,running创造很多奇迹。如果我的理解无误。

我的“跑步生涯”始于200711月份。因头的确单纯——妈妈生病住院了,而当时我正好看完了一本关于生活排毒的书,由衷感受到健康实在是重要,尤其是我这个从来弱不禁风又只身在外的人。思来想去选择了长跑。一来长跑确实好,练耐力练呼吸练毅力练意志;二来长跑一直是我的头号大敌,如果这都能够坚持,自然欢喜无比。于是,断断续续,只要不是太热的日子,我都跟跑道约会。能如此“坚持”,不外乎锻炼身体、维持体型两大因素支撑,何况,有项不讨厌又不麻烦的长期运动,总归是好事。只不过,曾经想让克服长跑障碍作为奠基然后寻回我的“骄傲”的誓言,早就烟消云散。如若不是此刻静着心组织文字,大概早忘了这回事儿了。有些时间段,身边会有个陪伴的人。说是陪伴,不妨换成“共勉”。真心希望自己能够坚持,一如自己每天起床后默诵心经一样。

每次看着自己在跑道上超越别人或被人超越,听着自己和别人的脚步声,明明呼吸着一样的空气,却有着如许多的不同。慢走、快走、倒走、慢跑、快跑、边走边跳,形形色色的步伐,心情高调的时候会花痴地感慨一下世界真是多姿多彩。今天,身后不远处听见几个人的吼叫声。其实至今为止我都没能吼出声来。正月里一时心血来潮跑去烈士墓登了500来个台阶爬上山顶想学着谁谁谁在山顶或者半山腰冲着空中吼几声结果愣是没有成功。大概没到个点上。毕竟我不像美国总统那样每年需要几天假期专门跑去深山冷坳里学狼嚎。大概骨子里的那份矜持扎根过于深厚。真是羡慕那些吼得出声的人们。也许某天我的“跑步”晋级为“奔跑”,在这个方面会不会豪放一些?

二.             心经

《心经》全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高中时候不知是听了老黄的提及“盲目追随”弘一买了本《李叔同解经》,开篇就是《心经》。读了几遍,竟然能够背诵下来。本就好这一口,自此便爱上心经。过了一阵,每天清晨的礼拜,除却祈福便是诵三遍心经。其实对于经文大意要是让我详解,铁定漏洞百出。说我有口无心也好,说我确实盲目也罢——心既定,行即不变。

最近正在认真仔细地读妈妈让我捎上的《六祖壇經講義》,有坛经经文和净空老和尚的讲解。记得去年某课老师知道我喜欢佛法佛经就在鼓励我学好自己本专业课程的前提下推荐我看《六祖坛经》。如今算是如愿以偿?关于六祖惠能的些个公案,高中时就有闻说。只是现在,了解得更加详尽了。找出一个精致的笔记本,握起最珍爱的钢笔,比之读经“落后”一步开始抄写坛经经文。我不怕被人说因为心湖并不是真的平静所以希冀从中得到安意。本就如此。就和我钟情于十字绣一样。在为别人针绣祝福的同时,也是为自己的心增添澹定的筹码。

对于佛法,我迷信过,怀疑过,相信着,钟爱着。现在,大概处于边学边释的阶段。这个释,可以权作是释疑、释义、释然,据境而言。我不敢称自己为佛教徒,因为学得不够、了得不够、信得不够、做得不够。也有担心被说为迷信的顾虑在其中。但是,这个道路是我自己做的抉择,不会动摇了。一如妈妈希望以后我的另一半是“志同道合”的人,我必然认同。一直相信追寻的信仰,并不是拘泥于某一点,只要是有“大善”在中,便是极乐。正如圣严法师说过,只要心是究竟清净究竟圆满,便不须死板地求生西方。我只是想要心安而已。

三.             朋友

我总是害怕着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

我总是用一些实物来维系某些事体。

我总是发现自己被比自己付出的更多的东西包围。

通讯录有一栏是friends。不是和我认识很多年或同学很久的人就可以进得去,因为另外有一栏是“同学”。

我从来不感伤最懂我的朋友离我那么远,反而更珍惜假期里和她的每一次见面;也从来不叹息最疼惜我的朋友离我更远,因为他的关怀一直都在。知己,一红一蓝,足矣。

我只怕自己对朋友的关心不够,任着自己一冷便谁也不理的破习惯“伤”着谁。我愧疚面对唯一一个不是因为同学关系而成为朋友的人付出的关心太少。

妈妈总是泼我冷水,摆着过来人的姿势教育我不要对朋友太过交心。我总是默然以对。那是她的年代。她有那么多兄弟姐妹,自家人联系走动都忙得来不及,哪有心思有朋友。而我们这一辈太多的独生子女,朋友即兄弟姐妹。即使谁伤了谁,谁因谁而受伤,那是每个旋律中必然存在的感情休止符,停顿过,继续,或者,换个调调。

四.             家人

手机屏幕想起,认真思索着今天给爸爸发个什么样的短信。

翻阅收藏的明信片,会不自觉地描上家庭地址,然后一粘邮票塞进邮筒。

一个月过去,对着电脑书本课堂无措,干脆摊开“信纸”写他个几大张家书,把短信、电话和明信片中未及言明或只能用写出来的文字表述的统统变成墨迹。

身边只要是个能说上几句话的人,都知道家人之于我的莫大意义。

莫管惊涛骇浪,莫管风轻云淡,知道某个小屋里守着两个把大爱播种在我身上却从不希求回报的人,身在何处都是天堂。

又道,心安处即家。小通就把它付诸实践了。只要不是期初期末,“在家吗”“家去”“呆家里”之类的词总会从她嘴里溜出。自然而然,我就是她的家人,而她,也是我的家人。慢慢地,我也开始把回寝室说成回家了。

五.             无题

李商隐的诗很多为“无题”,虽内容各有不同,但多具共同特征:意旨含蓄朦胧。曾经笨笨地很推崇那两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现在想来好笑,我没有这样的经历吧,发什么神经起什么共鸣。

倒是今天要借他的做法,厚颜挂上“无题”两字。

假期刚回来,我很是无奈地感慨道,会不会就这么一个人走一辈子?

小通嗤之以鼻,姐姐你才几岁?

几岁?我头一次那么认真地算自己的年龄——小女子虚岁二十三,虚度二十一年半。

那么点年纪你想什么呢。

我赧然地笑笑,无力地丢回一句“整得像你比我大一样”。

曾经喜欢一个男孩子,而且是自己认为地喜欢了八年。可笑的是,谁也没有告诉过我喜欢一个人的定义。顾己在泥淖里玩闹挣扎了会突然发现不好玩就爬出来痛痛快快冲个澡还窃喜谁也没有发现。却没有发觉在泥潭里久了全身都带上了泥土的气味。偶尔会想想跟泥土玩闹时的乐趣和幽恼。对他了解多少?对当时的自己了解多少?又对当时别的谁了解多少?

碰上一个自以为气场相合的人,不经大脑地表白,昏昏然被迫抑或自动止步回防所谓疗伤。对他了解多少?对现在的自己了解多少?又对现在别的谁了解多少?真是对自己愤愤然而无他语——原来你只是爱自己:爱自己的心安,爱自己固守泥潭的坚持,爱自己穿着淡泊外衣的表象,爱自己宅在家里等待未知某人的心情。

喜欢的只是一种存在一份心情。

妈妈总是鼓吹不要谈恋爱甚至不用结婚,以后接手弘扬传统文化和佛法成为一个圣贤之人。我不反对,也支持传统文化和正统佛陀教育应该弘扬。可惜我没有达到那个高度学习钟茂森居士因为至孝而始终为着妈妈的希望实践完成本科学业完成留洋博士完成大学任职完成专司弘法。

不喜欢“被控制”。只能很顺承地回复一句“顺其自然”。

因为,做不了其他努力。

六.             样板

这个词多用来贬义讽刺。我也被灌输了这样的想法。

我从来只喜欢写点形散神可能也会散的絮絮叨叨的文字,凡是被定上了什么文体什么中心什么标题的,统统写不好。我只能在一边干巴巴地佩服那一竿子人总能拿个漂亮的分数,可怜兮兮地哀叹自己这么不长进。至于高考作文分数挺不错实在是运气贼好考试前一天看到了一篇跟考试文题相关的文章届时发挥了一下仅此而已。

阿姨说你那么喜欢写东西怎么不考虑下当个作家。我哂笑着道作家哪是那么好当的,能以作家赚饭吃的又有几个。弄点文字于我而言只是个闲情。何况,我不会写报告,不会写征文,不会写议论文,不会写激进批斗的文字,不会写歌颂赞叹的长篇——只会发发小资的牢骚。虽然努力地看着比较宽泛内容的书籍,努力想挖掘些优雅诗意的词汇,到头来仍旧落了俗套。书到用时方恨少,再贴切没有。恨恨地发誓自己的下一代一定要让他/她从小多背些唐诗宋词名作名篇。所以一代比一代辛苦是可想而知的了,我不就是这样的产物么。

昨天帮书记誊了两遍申请优秀团支部的报表。权当练字。看着熟悉的样板文字,突然从心底深处泛起一阵酸楚。写了那么多年那么多遍个人的集体的公式化总结报告表格,讲了那么多冠冕堂皇的套语,做了那么多装模作样的事体,我的心,还安然么?其实当是时,也是厌恶之极却又不得不为。幸而现在这四年可以稍稍远离乃至隔离,也算是得以清净。

从哪一年开始,恍然了知——凡是所提倡的东西,就是原本没有的。后来才发现这是常识。可怜我那高智商脑袋迷糊了那么久。

那天院领导找我们几个发展对象谈话,讲了一席,不觉热血沸腾借了本邓选放在书架上想着应该某天会去看看。这个时候我才发现原来我也是个容易被煽动的热血青年、时代大学生。结果自然是几天后那本黄皮书被原封不动地还回了图书馆。

自始至终,我不是愤青,也并非毫不关心。只是读了两年大学听了各色老师的授课看了百十来本书接触了来自各方水土养育出来的人,慢慢在变成一个不会只从一个角度看一个事件的人,不会把不好的事情看死到底的人。我不帮谁说话,也不反对谁。自然、社会的优胜劣汰规律自有它的作用。我不喜欢政治,虽然不乏拿了人民的财为人民办事却又不为人知的官存在,我还是喜欢它离我远点。小通曾经说理想做一颗螺丝钉的话让我感动至今。小民自有小事做,踏踏实实过好每一天,一心不乱。天生我才不必用于大处,能渡则渡。自私如此也不为过。佛祖也会赞许的。

话虽如此,“只缘身在此山中”,惹点尘埃在所难免。冷眼观故之时,是否反省自身?先师孔子有言“日三省也”,自有其道义在中。

当年五祖要传衣钵,命门人作偈以观众人慧根。神秀上师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于常人自是到达一定的境界。五祖但教众人依偈修行尔,不言其他。惠能闻偈,但请人书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见偈,慌忙擦去说是此偈亦未见性,实则怕惠能为人所害。当晚三更,六祖传承。

是俗是圣,见此分明。

而我凡人,只能神歆。

世出世间,只往心里找圣便可。所以莲花才被如此圣叹。

禁用一切套语样词,忽略所有流行词汇,所剩几何?难怪老黄日复一日地呼吁着救救语言,勤勤恳恳地攻读大量非垃圾书籍希望拯救手下的莘莘学子。遇明师如此,夫复何求。奈何我还称不上一个合格的黄门子弟。

 

该收尾了。

脑门一热歌曲一听杂事一想,便挤压出这些个字儿,也算是对自己对人交了个小差。

始终未能针针刺骨刀刀切肤,弊病一例依旧留待后续。

 

2009917日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